个人中心
登出
中文简体
返回
登录后咨询在线客服
回到顶部
美债利率下跌后还值得投资吗?
浏览 3.1万 内容 107

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什么?

avatar
Moomoo News Global 参与了话题 · 2023/10/08 11:26
被公认为全球最具流动性的美国国债市场最近经历了类似垃圾股的剧烈动荡。 长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激增尤其引人注目,因为10年期和3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于10月3日达到了十六年来的最高水平。在10月6日公布的强劲就业报告后,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 (US10Y.BD)$ 基点上升了17个基点, 再次突破了4.80%的阈值,而 $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 (US30Y.BD)$股价一度上涨超过5%。
据桥水基金的雷·达里奥称,美国10年期债券收益率有望攀升至甚至超过5%的水平。
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什么?
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什么?
解读长期国库券收益激增背后的潜在原因:
最近美国国库券收益率的激增令许多市场参与者感到惊讶,很难指出任何单一基本因素可以充分解释导致的动荡。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前高管、目前贝莱轻资产公司固定收益首席全球经济学家达利普·辛格表示:“这让人困惑;没有令人信服的基本解释。”
尽管如此,一些经济学家正试图确定这一激增背后的驱动因素,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解释最近美国国库券收益上升的想法:
从模型拆解的角度来看, 债券市场利润上升代表投资者为了投资长期债券并承担利率波动风险而需额外补偿的溢价 已成为推动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的主要因素: 这与前两年不同,前两年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主要源自对联邦储备的升息预期修订推动短期收益率上升,而溢价相对较低。
按照标准经济理论,国债安全收益率由两个组成部分构成:未来短期国债收益率的预期和国债期限溢价。
随着市场预期通胀轨迹中点上升,以及经济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加剧了波动性,投资者要求更大补偿以承担将资本锁定在长期债券中的风险, 从而导致债券期限保费上升。根据纽约联储的ACm模型显示,美国10年期债券的期限溢价最近转正,标志着 自2021年6月以来第一次。
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什么?
2. 美联储加息情况加剧,因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 与之前的共识不同,最近强劲的GDP和9月份的非农就业数据凸显出美国经济的韧性,尽管担心累积的美联储加息会导致经济放缓。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交易员正在预期 分别为27.1%和42.4% 11月和12月加息的可能性 - 明显高于 之前分别为18.3%和35.2% 仅仅一周之前。 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增加,推高了收益率,从而加剧了正在进行中的债券市场骚动。
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什么?
3. 国债供需失衡问题: 巴克莱的研究表明,由于联邦政府逐步增加赤字,人们对不断上升的政府债务发行量的担忧已经加剧。与此同时,美联储不太可能从需求角度放松其量化紧缩(QT)计划或重新启动QE以支持债券市场。此外,资深的国债投资者正在逐渐撤离市场,境外央行(如中国和日本)的净购买量减少,同时美国投资经理和银行的需求也在下降。
此外,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前首席投资官比尔·格罗斯指出,个人投资者撤回资金或“小债券义警”加剧了最近债券市场的动荡,ETF被迫卖出持仓。
4. 中性利率可能已上升: 波威尔在九月表示,中性利率可能已经上升,至少是暂时的,考虑到美联储大力加息之下,经济在面对考验时表现出色。尽管货币政策的时间滞后可能对当前强劲的经济有所帮助,但如果中性利率确实上升,美联储可能会有理由保持较高利率更长时间,为最近债券收益率激增提供理由。
中性利率代表货币政策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增长的水平。这一指标至关重要,因为各国央行将其用作设定货币政策,尤其是短期利率的基准。当经济表现不佳时,政策制定者会将利率降至中性水平以下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当通胀压力较高时,他们可能会将利率提高至中性水平之上,以防止经济过热。
长期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上涨的潜在后果:
1. 扫兴的软着陆期望: 《华尔街日报》的尼克·蒂米拉斯被誉为“美联储密使”,警告称借款成本的激增可能导致投资、招聘和经济活动减弱,严重拖累经济增长,并可能削弱美联储今年进一步加息的理由。
2. 压低股票和商品价格,增加金融市场崩盘的风险: 作为全球资产定价基准,上涨的美国10年期债券收益率可能对股票等资产类别的估值施加压力,包括黄金、白银和铜等商品。自8月份达到峰值以来,标普500指数已下跌近6%。现货黄金持续走低,跌至每盎司1820-1830美元的关键支撑位,触及七个月低点。
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什么?
资讯来源:CNBC、彭博社、彭博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纽约联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作者:Moomoo News Irene
免责声明:此内容由Moomoo Technologies Inc.提供,仅用于信息交流和教育目的。 更多信息
46
4
+0
5
原文
举报
浏览 4.6万
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