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阀点。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周智宇
一年以来,大众与小鹏的合作,一次次加深。
继4月17日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方面的合作协议之后,大众和小鹏在该方面的合作,又进了一步。
7月22日,小鹏方面宣布,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了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双方将全力投入为大众在华生产的CMP和MEB平台开发行业领先的电子电气架构。
有相关渠道人士向华尔街见闻表示,此次再官宣,主要是项目有了新进展,双方最近通过了一个阀点。
在2023年双方初次敲定合作之时,小鹏和大众曾向外公布合作进度,但是当时只是初步敲定将于2026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汽车车型。
此次联合开发协议签署之后,小鹏和大众在电子电气架构方面的合作,不仅针对大众在中国的车型,而且还包含了大众在全球市场的电子电气架构的战略合作。
现在,合作的项目进度更清晰了。当前,小鹏和大众在广州和合肥均成立了联合开发项目组,已经有数百名大众的工程师进入小鹏广州总部办公,双方已经开始具体的项目工作了,第一个搭载双方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的车型预计将在24个月内量产。
在上述渠道人士看来,除了项目进度之外,另一个不同在于,合作深度的变化。此前双方合作的电子电气架构仅就应用于大众在华市场车型,而现在,大众在全球电动化的进程,都将有小鹏的参与。
此番合作,对于双方来说,恰恰是各取所需。
对于大众来说,电动化进程需要比其它在华品牌更加迅捷一些。因为在大众的销量当中,中国市场占比超过1/3。
曾经,大众在中国市场一直是销冠,但现在,销冠地位已经被占,甚至南北大众加起来,也打不过比亚迪。
今年上半年,大众在中国市场卖了135万辆车,同比下降幅度达到了7.4%。而比亚迪销量则超过了160万辆,其中,国内零售为138.5万辆。
在全球市场,大众的电动化率也不高。2023年,大众集团共销售924万辆汽车,但纯电动车型仅为77.1万辆,占比10%不到。这意味着,大众如果想在下一个汽车时代继续引领的话,则需要加速布局电动化。
不论是中国市场在其业务中的比重,还是在中国市场的下滑速度,亦或是布局未来,都迫使着大众快速电动化,开发更多智能电动车型。此时,追求效率的大众牵手有技术的小鹏,不失为一种提高效率的办法。
对于小鹏而言,目前还没有稳定的销量担当,月销过万的水平显然不足以支撑其走向长期的正循环。在卖车之外,小鹏也需要稳定的第二曲线,以技术换取利益正在成为小鹏新的盈利模式。
除了一年前投资的50亿元,未来持续的技术服务费,都将让小鹏的财务不再那么紧绷,可以继续在技术方面大笔投入。
抓紧第二曲线的同时,小鹏的主业还是卖车。当前,小鹏的销量与理想、蔚来等曾经的伙伴相比,明显有些落后。
未来,小鹏还需要在卖车方面更加努力。两方面加持,才能提升留在牌桌上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