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表现见真章。
作者 | 郑巧
编辑 | 王小娟
兜兜转转,李宁又将目光转向了海外。
最近,李宁宣布将通过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LN Co与Founder Co、HongShan Venture、HongShan Motivation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根据公告,合资公司的股本总额为2亿港元,其中李宁及其本人合计持有55%的股份,红杉中国持有45%。
服装巨头与顶级投资机构的合作看似双赢,出海也是当前不少公司的新故事,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并不乐观。合作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李宁的市值蒸发超20亿港元。
李宁在今年面临的压力并不小。2024年上半年,李宁增收不增利,营收为143.45亿元,同比增长2.33%;净利润为19.52亿元,同比下滑7.98%。到了第三季度,李宁销售点(不包括李宁YOUNG)在整个平台的零售流水按年录得中单位数下降。
近两年消费者变得愈加理性,就连LVMH集团和开云集团在内的奢侈品巨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不理想。
但运动服饰在奥运会等运动赛事和Gorpcore风潮的影响下,行业不少企业都实现了不错的增长,比如安踏、特步、361度均保持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位数增长,下滑的李宁在同行的衬托之下则显得更加扎眼。
李宁也有过自己的高光时刻。2018年,“中国李宁”在纽约时装周上一鸣惊人,开启了国货复兴潮流。
2021年,李宁的增长达到顶峰。财报数据显示,当年李宁收入达225.72亿元,同比增长56.13%,净利润40.11亿元,增长136.14%。
那是李宁的黄金年代,一时间风头无两。当时,李宁也想借着国潮风的盛行,将产品的价格打上去。
但很快,性价比时代到来,面对李宁的高溢价,消费者开始不再买账。更何况,相比产品创新的巅峰时期,近两年能让李宁出圈的单品也越来越少见。
李宁集团联席CEO钱炜坦言:“今年上半年线下经营环境承压,整体趋势上看,消费者在购物方面会越来越谨慎或慎重,所以整体上给行业的线下流水增长带来挑战。企业也在积极、主动地应对这方面的变化。”
和众多谋划出海的企业一样,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或许是李宁应对市场变化的策略之一。
在中国,VC与产业巨头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的情况并不常见。一般来说,VC偏好小额股权投资以获得高回报,因为资金规模不足以支持合资公司的大规模投资,且主要追求财务回报而非控制权。
但随着资本市场发展和出海需求增加,一些VC开始尝试与产业巨头合作,红杉中国就是其中的代表。
早在2020年,红杉中国与星巴克中国宣布了战略合作,2023年7月,制药巨头辉瑞与Flagship Pioneering Ventures(红杉中国旗下)达成合作。
还有许多明星公司也在红杉的海外消费投资版图中,包括SHEIN、亚玛芬、傲基、Aventon、Miracle Miles等。红杉不仅参与了中国快时尚品牌SHEIN多轮融资,还通过其资源网络为该公司全球化提供帮助。
李宁此番牵手红杉,或许正是看中了红杉中国拥有丰富的跨境投资和项目运营经验。李宁公司还在公告中提及,合营公司将寻求机会于日后上市。
其实,李宁很早就开始谋划出海,但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早期李宁通过在海外开设专卖店、赞助体育队伍等方式提升品牌形象,但国际市场收入的贡献与大手笔投入成反比,2003年国际市场收入占营业额的2.9%,到2008年已不足1%。
2009年,李宁又雄心勃勃地宣布“要走出去,十年内让海外收入达到20%”的目标。但十年过去,海外收入的占比并未实现预期增长,反而在近两年有所下降。2021年时,李宁的海外收入为2.96亿,仅占总收入的1.3%。
李宁曾试图通过收购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先后收购中国香港服装品牌堡狮龙、意大利百年奢华品牌Amedeo Testoni(铁狮东尼),以及英国百年鞋履品牌Clarks等,但也并没有可圈可点的业绩。
去年12月,李宁集团斥资22.08亿港元收购恒基地产旗下一家主要从事物业投资的公司,而后者的主业资产为“港汇东”商业大楼,收购之后,这幢楼的部分就被用作李宁集团香港总部。
而设立香港总部,则标志着李宁最新的国际化进程开始加速。
当前,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还在增大,境外市场与中国内地的经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钱炜曾公开表示:“在海外做生意,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并且,运动服装作为成熟行业,耐克、阿迪达斯、斯凯奇等国际品牌早已在全球站稳脚跟,李宁想要分一杯羹,必须在新市场、新业务上尽快做出成绩。
资深品牌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表示,在出海业务上,合营模式虽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探索仍在非常初期的阶段。合营公司成立之后的具体战略和动作,才是评价李宁海外业务的关键。
这一次,李宁似乎下定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