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中心
登出
中文繁體
返回
登入後諮詢在線客服
回到頂部

解鎖新加坡2024年預算的投資機遇:戰略政策解碼與市場展望

avatar
Moomoo Research 發表了文章 · 2024/02/19 12:13
新加坡是全球經濟舞台上的一顆明亮明星,揭開了其2024年財政預算,就像是投資者的一場宏大的戰略盛宴。
這個預算是一個指南針,操縱著每個市場參與者的脈搏,概括了政府對經濟增長引擎的精確藍圖,並帶有一系列對投資的深遠影響。從稅收激勵措施到行業支持,從金融市場改革到社會安全網的增強,這個預算中的每一個戰略舉措都蘊含著無數的機遇和挑戰。
讓我們一起深入分析這份新發布的新加坡財政預算,深入探討它所預示的投資新時代。這次探索將使您能夠把握主動權,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先見之明解鎖未來的財富秘密。
財政預算無法與宏觀經濟趨勢評估劃清界線:
政府對今年經濟持謹慎樂觀態度,預期表現優於去年。預期下降的通脹率有助於緩解價格上漲,經濟增長預計在1.0%至3.0%之間波動,屬於相對較高的增長率。2月16日下午,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羅倫斯·黃發表了新加坡2024財政年度預算聲明,並就該國本年度的經濟前景進行了討論。
儘管國內環境改善,但黃部長強調國際衝突和對抗引入了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此,政府推出了一項名為“共同前進”的倡議,旨在幫助市民應對不穩定的全球局勢並維護團結。
圖1:新加坡GDP增長率。
解鎖新加坡2024年預算的投資機遇:戰略政策解碼與市場展望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今年預算中,“共同前進”計劃的第一波將會推出,以支持這一目標。
回顧2023年,全球經濟環境動盪並且疲軟,新加坡僅實現了1.1%的經濟增長率,僥倖避免了衰退。在生活成本上升對家庭造成壓力之際,幸運的是,來自前兩年強勁經濟復甦的意外營收增長使政府能夠加強對家庭的支持,從而減輕了他們的財務負擔。
2024年即將到來,經濟發展既有希望的方面,也有令人憂慮的因素:一方面,主要經濟體預計將保持穩定的增長勢頭;但是地緣政治風險仍然很高,特別是歐洲和中東戰爭的潛在升級,這可能會嚴重擾亂全球能源市場和供應鏈。
儘管面臨這些挑戰,價格壓力進一步減輕的國際市場以及電子行業可能出現反彈等正面信號。亞洲將繼續成為全球增長的主要引擎,為新加坡在中國和印度以及東南亞不僅創造更多機會。
黃循環表示,在可預見的將來,新加坡的外部環境將比過去三十年更加不穩定,也不再有利於國家安全和繁榮。這正是政府啟動"共同前進"運動的原因,旨在更新社會契約,增強社會的韌性和團結力,在這個日益複雜和動盪的世界中為該國制定一個清晰的發展路線圖。
總之,隨著新加坡政府以謹慎樂觀和積極適應性航行未來,旨在確保國家在全球波動中的穩定,促進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社會經濟模式,我們可以根據以下框架探索宏觀經濟領域的潛在投資機會:
(1)來自國內經濟增長的機會:
新加坡預計2024年的經濟增長率為1.0%至3.0%,表明當地企業可以從更強大的市場需求和商業活動中受益。投資者可以考慮投資那些在這種增長中表現更好的公司的股票或債券,特別是那些受到政府支持的行業。
(2)來自"共同前進"計劃的機會:
預算內"共同前進"計劃的首批倡議可能會在基礎設施發展、技能培訓和技術創新等領域引入一系列投資項目。投資者應密切關注這些行業中政府招標和政策驅動的投資機會。
(3)來自地緣政治風險中的防禦性投資機會:
雖然存在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地緣政治風險,尤其是那些影響能源市場和供應鏈的風險,但這也意味著對與能源安全、供應鏈多元化和物流服務相關的行業的需求和投資增加。投資者可以考慮在這些領域進行長期戰略定位。
(4) 來自亞洲經濟增長引擎的機遇:
考慮到亞洲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而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等地區的前景蓬勃,跨國公司和投資者可以在這些地區尋求擴張和投資機會,例如製造業轉移、參與新興市場消費增長等。
總的來說,在新加坡謹慎樂觀的宏觀經濟環境的背景下,出現了廣泛和多樣的投資機會,為投資者提供了值得把握的前景。
支持中小企業應對通脹壓力和開展綠色轉型機遇的稅收政策:
為應對高通脹對企業的顯著影響,政府已實施了幾項支持性措施,旨在減輕營運成本,鼓勵持續投資員工培訓和可持續實踐。以下是具體採取的行動:
(1) 企業稅回扣: 企業也需要幫助應對不斷增加的成本。許多公司看到了工資單、租金、水電費等成本的增加。政府引入了企業支援方案,將為公司提供13億新加坡元的支持。
公司將在2024年度評估年度所得時獲得50%的公司所得稅回扣,上限為新加坡元40,000。並非所有公司都有盈利,有些公司可能無法從這樣的退稅中受益。因此,政府為在2023年僱用至少一名本地員工的公司提供至少新加坡元2,000的最低現金補助。
圖2:新加坡外國投資流入占GDP的比例(截至2022年)。
解鎖新加坡2024年預算的投資機遇:戰略政策解碼與市場展望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2) 企業融資計劃的升級:
考慮到流動性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作用,政府大幅增加對企業融資的支持。它永久提高了企業融資計劃(EFS)下的最大營運資本貸款金額,從新加坡幣300,000元提高到新加坡幣500,000元。
此外,貿易貸款和政府為國內建設項目承擔風險的貸款計劃,也將延長至2025年3月31日。這些措施旨在為中小企業(SMEs)更容易獲得必要的資金,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經營挑戰和抓住擴張機遇。
(3) SkillsFuture企業信貸計劃的延長:政府延長了SkillsFuture企業信貸(SFEC)計劃的有效期至2025年6月30日。該計劃為企業投資人員培訓和人力資源發展提供激勵。
(4) 綠色轉型的鼓勵:為了推動企業轉向更綠色和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政府正在加強對綠色貸款的支持,並擴大其適用範圍。政府還將能源效益補助金的範圍擴大到製造業、建設業、海事業和數據中心等更多行業。這意味著當企業采用環保技術或實施節能項目時,它們可以獲得更多財政援助,從而有效降低轉向綠色經濟的成本。
總之,這些政策共同創造了一個支持性環境,使新加坡中小型企業能夠更好地應對通脹帶來的挑戰,同時在綠色轉型和可持續增長方面尋找新的機遇。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些政策信號表明:
(1)新加坡政府致力於通過切實行動維護穩定的商業環境和促進經濟增長。投資者可以關注可能從減稅、提高融資可及性和技能發展倡議中受益的中小企業(SME)。特別是創新意識和環境意識的公司可能會因為支持性政策的好處而增強競爭力並提高業務表現。
(2)鑒於對綠色貸款的增加支持,投資者可以探索在綠色技術、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改進等行業的投資機會,在這些行業中,公司有更大機會獲得政府的財務支持。這種支持可以加速它們的增長軌跡。
(3)在融資環境改善的情況下,投資者還可以研究管理良好、業務模型健全但以前面臨現金限制的中小企業。這樣的企業可能會利用新的融資政策進一步發展,從而增加他們的投資回報。
新加坡政府采取的這一系列措施,不僅有助於企業應對當前的通脹挑戰,也為投資者指明了潛在的投資途徑,尤其是在具有前瞻性的綠色經濟領域,以及那些善於利用政府支持提升自身能力的公司。這些是在新加坡投資的重點領域。
增強國家生計保護和福利標準的機會:
近年來,新加坡人均GDP不斷增長,達到2021年的72,800美元,並在2022年進一步飆升至82,800美元,反映了強大的經濟復甦能力和穩定的增長軌跡。
在這種強勁增長的背景下,新加坡政府宣布了一系列財政援助和社會福利計劃,以應對生活成本上升,支持公民的教育和技能提升,並確保低收入和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
圖3:新加坡人均GDP變化(以美元計,單位為千) 。
解鎖新加坡2024年預算的投資機遇:戰略政策解碼與市場展望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這些包括適格成年新加坡公民的現金補助金,用於減輕家庭開支的家庭禮券,以及額外的GSt禮券和一次性房屋發展局合資格居民的服務回扣。政府還提供額外的醫療儲蓄、軍事福利和技能培訓激勵措施。
在勞動市場上,工種薪酬補貼上限提高,本地工人的最低工資提高,並為雇主提供更多支持,以提高低薪員工的工資。對於被裁員的工人,正在推出臨時財政支援計劃。此外,政府還降低了學前教育費用,增加了特殊教育學校的補貼,並加強了對老年人的支持,包括增強的白銀支援計劃支付和擴大的養老金配對計劃。
為刺激經濟發展和投資,政府正在大力投資於人工智能(AI),提高寬頻速度,並通過國家生產力基金、金融業發展基金和研究創新項目等途徑增加對企業的資金支持。中央公積金制度也進行了改革,簡化了賬戶結構和提高了退休金。
在稅收方面,提供個人所得稅減免,以及給予特定購房者額外買家印花稅優惠。
總體而言,這些措施旨在減輕居民的負擔,加強社會保障網,提高公民的技能水平,優化勞動市場環境,推動技術創新和企業競爭力,共同應對全球經濟挑戰,創造更加公平、繁榮和可持續的未來。投資者應考慮受政策支持的行業(如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教育),以及可能從減稅和經濟刺激措施中獲利的公司。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新加坡2024財年預算圍繞“共同前進”主題,與國內外經濟環境密切配合,引入一系列旨在增強經濟韌性、保障民眾福祉並引導投資方向的政策。
通過精確定位增長板塊、提供稅收優惠和行業支持,加深金融市場改革和社會保障增強,預算揭示了多元化的機遇。在應對通脹挑戰和促進綠色轉型方面,加強支持中小企業和技能發展投資,從而加強穩定和可持續的業務環境。
由於升級的財政援助和社會福利措施,預計居民的生活品質將得到改善,勞動力市場活力將得到激發。因此,投資者應抓住宏觀經濟增長、政策驅動的行業趨勢和生活領域的改革所帶來的豐富投資機會,共同踏入新加坡經濟進步的新時代。
免責聲明:此内容由Moomoo Technologies Inc.提供,僅用於信息交流和教育目的。 更多信息
26
1
+0
原文
舉報
瀏覽 11.5萬
評論
登錄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