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股神也没躲过大跌!二季度伯克希尔投资组合巨亏530亿美元

股神也沒躲過大跌!二季度伯克希爾投資組合鉅虧530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 ·  2022/08/06 09:39

來源:華爾街見聞

作者:石惠

二季度購買的新股票規模減少至約62億美元,低於一季度的511億美元,二季度伯克希爾還拋售了23億美元的股票。

即便是股神,也依然在二季度美股暴跌中損失慘重。

本週六,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公佈了最新財報,今年第二季度該公司營收761.8億美元,去年同期691.14億美元,增幅為10.2%。

二季度運營利潤為92.8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66.9億美元增幅為38.7%。此項利潤的範疇涵蓋集團擁有的保險、鐵路和公用事業等業務,不包括投資損益。

值得注意的是,伯克希爾哈撒韋二季度歸屬於股東的淨虧損為437.55億美元,去年同期為淨利潤280.94億美元,其中最大的拖累在於,其投資組合在市場暴跌中損失了530億美元。

二季度全球金融市場的重挫對其股票投資組合構成了沉重壓力,組合價值從3月底的3910億美元降至3280億美元。530億美元的賬面虧損遠遠超過上季度的損失規模。

今年上半年伯克希爾的投資損失為546億美元,而2021年二季度的投資收益為214億美元,當年上半年投資收益為261億美元。

伯克希爾哈撒韋在一份新聞稿中再次呼籲投資者減少關注其股權投資的季度波動:

任何給定的季度投資收益(損失)數額通常是沒有意義的,並且提供的每股淨收益數據可能對那些對會計規則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的投資者極具誤導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伯克希爾哈撒韋提交的文件顯示,該公司在二季度購買的新股票規模減少至約62億美元,低於一季度的511億美元,此外,截止6月的最近3個月中公司拋售了23億美元的股票。

本月晚些時候,伯克希爾和其他大型對衝基金將向監管機構披露其二季度的投資情況,屆時投資者將獲得伯克希爾股票投資組合變化的詳細信息。

在其他業務方面,儘管面臨通貨膨脹和經濟降温的挑戰,但包括鐵路、公用事業、能源以及保險承銷業務在內的所有部門二季度都實現了增長,因為它們將更高的成本轉嫁給了客户。

比如,BNSF鐵路公司引入了燃油附加費,從而能從每節車廂中獲得更多收入,而生產休閒車、貨運拖車、浮橋船和公共汽車的Forest River Inc.公司,其車輛的平均售價有所提高。

其他企業則受到了通脹衝擊,汽車保險公司Geico公佈的承保損失為4.87億美元,原因是通貨膨脹和二手車價格上漲導致修理和更換受損車輛的成本增加。

二季度美聯儲為抑制居高不下的通脹而大幅加息,這引發對經濟衰退的擔憂,也令美股陷入熊市。標準500指數二季度跌幅超過16%,為2020年3月以來最大季度跌幅。上半年,標準500下跌20.6%,為1970年以來的最大上半年跌幅。

在市場普遍低迷的情況下,伯克希爾哈撒韋的A類股二季度下跌幅度超過22%,較3月28日創下的歷史高點下跌近24%,而一季度公司股價上漲了17%。因此總體而言,今年以來伯克希爾的股價表現還是要好於大盤。

該公司的回購速度慢了下來。文件提到,二季度花費在股票回購上的金額約為10億美元,上半年的回購總額為42億美元,一季度為32億美元。

儘管這家巨頭近來在股票投資上動作頻頻,但截至6月底,該公司二季度現金儲備依然達到1054億美元,僅比3月底時的1060億美元小幅降低。

華爾街此前曾提及,今年第一季度以來,伯克希爾就持續不斷買入西方石油股票,使伯克希爾第一季度在股票上的支出淨額達到410億美元,成為公司歷史上最活躍的購買窗口期之一。

6月以來,隨着西方石油股價回落,伯克希爾又多次積極加倉,加上最近的一次,已經是6月以來第四輪加倉了。

7月3日那一週花費5.82億美元買了990萬股,總持股比例攀升至17.4%;7月14日當週再度加倉1200萬股,總持股比例增至18.7%;7月19日當週再次耗資1.12億美元,買入194萬股,伯克希爾作為西方石油的最大股東,其總持股比例進一步增至19.4%(約109億美元),距離「並表」西方石油近在咫尺!

除西方石油外,巴菲特今年還增持了能源巨頭雪佛龍(CVX),截至四月底,雪佛龍是伯克希爾持有的第四大個股。今年3月底,伯克希爾還同意以116億美元收購保險公司Alleghany,這是巴菲特自2016年以來最大的一筆交易。

今年以來,西方石油的股價上漲了一倍,而一攬子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公司的股價僅上漲了約36%。

通常按照權益會計法原則,一旦投資者擁有公司至少20%的普通股,那麼在他們自己的業績表現中,該公司的收益就應該在其中擁有相應份額——也就是説,西方石油今年的收益或將達到107億美元,因此如果伯克希爾最終持有西方石油20%的股份,那麼伯克希爾今年所報告的利潤或將增加約20億美元。

編輯/Jeffy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