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下次還跳票嗎?
英特爾重回巔峯的關鍵,要看能不能重新奪回製程主導權。
最近,芯片行業發生了一件大事。
AMD的市值,又一次超過了英特爾。
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承認,股價下跌是咎由自取,股價確實該跌!
曾經的最強芯片企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01 跌下王座
英特爾曾是芯片行業的王者,這個應該是毫無爭議的。
從技術先驅的角度看,今天深刻影響行業發展的摩爾定律,便是出自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
從引領行業的角度看,英特爾與微軟組建的「Wintel」聯盟,從1980年代就主導、推動了全球PC市場。
早在1992年,英特爾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半導體供應商。
彼時,英特爾不會正眼看AMD。
雖然與英特爾一樣,AMD的創始人同樣出自仙童半導體。
但是,自創辦之日起,AMD就一直被英特爾壓着打。
為了避英特爾鋒芒,AMD選擇成本較低、經濟實惠的中低檔芯片組,以「性價比」求生存。
仙童半導體創始人
芯片行業很多人都認為,英特爾完全有能力幹掉AMD,之所以沒下狠手,是為了培養一個不算強大的對手,避免反壟斷的麻煩。
即便是英特爾手下留情,2014年,AMD差一點就破產了。
今天再看這兩位對手,AMD蒸蒸日上,英特爾卻已跌下王座。
標誌之一便是市值,今年2月,AMD市值史上首次超過英特爾。
就在前兩天,AMD市值又一次超過英特爾。
現在再看,AMD市值超過英特爾200多億美元,兩者差距開始拉大了。
市值對比
一兩次超過可能是偶然,差距拉大就有必然的原因了。
老對手曾經只能看着自己的背影,現在卻跑到自己前面了,難怪英特爾CEO都説了喪氣話。
如果將今天的股價與2016年對比,英特爾的衰落就更具象了。
2016年,英特爾的股價是31美元;現在是36美元。整整6年過去了,增幅只有16%。
反觀AMD,股價從2.2美元漲到了102美元,增長了40多倍。
股價趨勢對比
投資英特爾的股民,心涼了。
股價是「面子」,「裏子」是營收出了問題。
7月29日,英特爾公佈財報,2022年第二季度營收153億美元,同比下降22%。並由盈轉虧,該季度淨虧損5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盈利51億美元。
此外,英特爾下調全年業績預期,預計2022年全年營收650-680億美元。
要知道,4年前,英特爾的營收已經超過700億美元了。
英特爾營收增長趨勢
再看競爭對手AMD,第二財季營收同比增長70%,淨利潤更是大增119%。
4年間,AMD營收增長了3倍。
AMD營收增長趨勢
正所謂,此消彼長。
從某種意義上説,英特爾的「蛋糕」,被AMD搶走了。
另一個可供觀察的視角是PC市場份額,AMD佔比持續增長至30%,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AMD與英特爾市場份額對比
在服務器芯片市場,英特爾一度控制了99%的市場份額。
現在,已經被AMD奪走了15%的市場份額。
摩根大通更是預計,未來,AMD的市場份額將增至40%。
最近幾年,全球芯片供不應求。
曾經的王者英特爾,營收不增反減,連口湯也沒喝到。
02 時代變了
「我們是自身成功的囚徒。」
諾基亞前董事長兼CEO約瑪·奧利拉曾這樣評價諾基亞應對新機會的表現。
這句話,用在今天的英特爾身上,也非常合適。
王座坐久了,往往會失去憂患意識。
正所謂船大調頭難。
對英特爾這樣的巨輪來説,改變航向,駛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太難了。
特別是,時代變了。
2010年前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開始衝擊PC市場。
2021年,全球PC出貨量3.4億台。
看起來不少,但要知道,10年前,全球PC出貨量已經超過了3.5億台。
全球PC歷年出貨量
PC業務是英特爾的主要收入來源,市場萎縮,自然影響了其營收。
比如,2022年第二季度,英特爾PC營收下降了25%,成為拖累整體業績的主要因素。
面對洶湧而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英特爾左右搖擺,沒有堅決地將生產線轉到手機芯片製造上。
好不容易搭上了蘋果的快車,英特爾一度在市場份額躋身世界前三,卻又因為基帶信號差、網速慢等問題,被蘋果淘汰。
2019年7月,英特爾宣佈將5G基帶業務賣給蘋果,相當於宣告放棄了移動平臺。
外憂迭起,內患漸起:面對越來越卷的芯片行業,英特爾的商業模式,也變得落伍了。
英特爾的商業模式,簡稱「一條龍」,即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自己封裝,所有的工作,全部自己完成。
放在十年前,這樣的模式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英特爾主導行業的發展,技術、科研、資金、設備都是業內頂尖的,「一條龍」反而能保護技術,築牢護城河。
臺積電的崛起,改變了行業規則。
專注代加工的臺積電,將代工技術做到極致,實現了製造進程的領先。
2021年全球芯片代工市場份額
比如,臺積電、三星的7nm工藝早在2018年已量產,三星的3nm今年也已經量產了。
反觀英特爾,7nm工藝發佈時間推遲至2022年下半年或2023年初,被外界戲謔為「牙膏廠」。
可以説,僅製造工藝,英特爾就落後了臺積電、三星一個身位。
製造工藝直接決定芯片的性能,最終影響銷量。
AMD沒能力製造,索性交由臺積電代工,自己則專心搞設計。
早在2018年,AMD就發佈了其基於臺積電7nm製程工藝的桌面端CPU,性能超過同級別的英特爾芯片,定價也頗有優勢。
一晃4年過去了,英特爾自己製造的7nm CPU才姍姍來遲,被戲稱為「擠牙膏」。
英特爾、臺積電、三星工藝比較
芯片行業分工越來越精細化。
比如,臺積電每年投入百億美元,只為了死磕製程。
英特爾雖然有錢,但攤子太大,像臺積電這樣瘋狂投入研發製程,也不現實。
英特爾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行業,焉能不敗?
產品沒競爭力,技術沒突破,衰落是必然的。
03 能否重回巔峯?
自1968年成立以來,英特爾歷經大風大浪,幾度沉浮。
這一次,英特爾也在調整自己的戰略:
一是推出IDM2.0模式。
簡單來説,就是向臺積電、三星學習,承接芯片代工業務。
在此之前,英特爾還決定斥資200億美元新建兩座全新芯片廠,大幅擴容製造能力。
英特爾工廠
二是抱住臺積電的大腿。
英特爾第14代CPU「Meteor Lake」,使用自家Intel 4(7nm)工藝製造。
為了避免技術上的不確定性,以防生產及發佈時間延遲,英特爾已決定將部分採用臺積電5nm工藝製造。
曾經的王者,尋求他人援手,實在是無奈之舉。
三是調整產品方向。
物聯網、人工智能方興未艾,對GPU需求強勁。
英特爾決定加大GPU產品研發,以獲得新的經濟增長點。
那麼問題來了,英特爾能走出谷底,再創輝煌嗎?
在我看來,沒那麼容易。
從外部看,無論是搞代工,還是推GPU,英特爾面臨的是臺積電、英偉達這樣的頂尖對手,競爭非常激烈。
從內部看,英特爾發展數十年,已形成路徑依賴,轉變身份,調整產品都需要時間。
英特爾日漸衰落,核心問題在於丟掉了摩爾定律的主導權。
英特爾重回巔峯的關鍵,要看能不能重新奪回製程的主導權。
今年6月30日,臺積電宣佈「下半年量產3nm」,三星也緊隨其後宣佈3nm製程量產。
更為先進的2nm工藝芯片,臺積電計劃於2024年開始量產,三星計劃是2025年。
正所謂,一步慢步步慢。
臺積電、三星跑得如此之快,落於人後的英特爾,短時間內想要趕上不容易。
更為現實的是,英特爾下次還「跳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