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持續震盪上行,上證指數今年以來上漲超過9%;深成指漲逾7%;漲幅最小的創業板指,上漲超過3%。在市場火熱之時,今年新基金髮行卻不盡人意。
數據統計表明,2023年一季度共成立新基金290只,總募集規模約爲2734.21億元,平均規模約爲9.43億元。相比之下,2020年一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新成立基金募集規模分別達5091.72億元和10667.04億元。
可見,今年一季度新成立基金規模僅爲2021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左右,與2022年一季度的2704.8億元基本持平。
具體到發行數量,今年一季度新發基金數量較去年四季度減少79只,同時新發基金規模較上季度減少約1028.62億元,環比下降近三成,約27.34%。2023 年一季度各個月份新基金髮行數量分別爲59 只、75 只、156 只,募集規模分別爲407.30 億元、884.22 億元和1442.69 億元。
截至4月17日,2023年以來基金髮行總體份額達2468.48億元,尚不及2021年同期基金髮行規模的四分之一,爲近5年新低。
市場一直將基金髮行規模作爲衡量市場冷暖的指標,今年市場火熱,基民卻“冷淡”異常,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今年結構性行情十分突出,板塊輪動速度十分之快。自2月起,以計算機、通信、傳媒爲首的TMT板塊一騎絕塵,在市場展現驚人的虹吸資金效應,其他板塊不斷被抽血,造成投資者冰火兩重天的體驗感。
而在本輪數字經濟行情起飛前,機構持倉比例一直都較低,許多基金機構並未及時參與其中,包括衆多知名基金經理,今年業績表現十分一般。
另一方面,主動型基金髮行遇冷,而跟蹤不同行業主題指數的產品逐漸成爲了市場新發指數權益基金的主力。
整體來看,今年一季度發行的指數權益產品募集規模在10億元以上的產品有12只,發行規模在5到10億元的產品有7只,其餘37只產品的成立規模均不足5億。
行業主題的指數權益基金方面,平均發行規模大於9億元且發行產品數量在3只及以上的有兩個行業主題,分別是有色金屬和疫苗與生物科技。其中,有色金屬行業的3只產品涵蓋中證有色金屬產業、工業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的多層次細分主題。
隨着今年以來科技板塊行情火熱,基金公司也加大了對相關板塊的佈局,共有5只科技類產品在2023年一季度成立,主題以較爲細分的科技子行業爲主,例如消費電子、雲計算、大數據和軟件服務等。
此外,今年以來,全市場ETF總規模不斷攀升。截止至4月17日,ETF總份額達到15060.60億份,總規模高達16400.29億元。
今年以來表現不佳的行業,資金持續洶湧抄底,其中份額增加最多的行業是互聯網和醫藥。
互聯網方面,華夏恆生互聯網ETF基金份額增加最多,今年以來累計增加118.88億份。此外,富國港股通互聯網ETF基金份額今年以來累計增加66.69億份。
醫藥方面,基金份額漲幅榜前十中,便有四個席位屬於醫藥行業ETF。易方達醫藥ETF、華寶醫療ETF、博時恆生醫療ETF、銀華創新藥ETF今年以來基金份額分別增加112.74億份、89.18億份、56.85億份、48.25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