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新能源车ETF大涨解读

新能源車ETF大漲解讀

界面有連雲 ·  2023/05/15 08:44

週一(5月15日),上證指數一度跌超1%後,下午盤上演V型反彈,盤面上,中特估概念午後集體上漲,新能源則是高開高走。早盤近3400股下跌後,全天近3500股上漲實現反轉。截至收盤,上證指數漲1.17%報3310.74點,創業板指漲2.11%。A股全天成交9399億元,北向資金淨買入40.85億元,連續7日加倉。

新能源車ETF(159806)大幅反彈,收漲4.05%

【上漲原因分析】利多政策頻發,汽車銷售回暖,鋰價企穩反彈

5月5日,有關部門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集群的意見,部署加快建設充電基礎設施,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和鄉村振興

5月10日,相關部門部門聯合發佈,2023年7月1日國六a車型禁售,部分不滿足RDE試驗的國六b車型准予半年銷售過渡期,允許銷售至2023年12月31日,體現政策關懷,汽車“價格戰”預期逐步結束

上週乘聯會披露2023年4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163.0萬輛,同比增速55.5%,環比增長2.5%,也是自2010年以來僅有的兩次環比正增長之一。

最新的數據5月1-7日,乘用車市場零售37.5萬輛,同比去年同期增長67%,較上月同期增長46%;新能源車市場零售9.9萬輛,同比去年同期增長128%,較上月同期增長38%。

據上海有色網最新報價顯示,5月15日,碳酸鋰(99.5%電池級/國產)漲16000元報25.8萬元/噸,創逾1個月新高,連漲8日,近5日累計漲68000元,近30日累計跌5000元;氫氧化鋰(56.5%電池級粗顆粒/國產)漲14500元報24.2萬元/噸,創逾1個月新高,連漲6日,近5日累計漲52000元,近30日累計跌115500元。價格觸底反彈的情況下,今天上游新能源金屬公司集體大漲

【後市展望】車展新車型拉動需求,新一輪新能源車下鄉即將啟動,價格戰預期緩和,行業景氣度有望逐步回暖

去年受防控影響暫停的車展,從今年的上海車展開始重新恢復,成為推動國內汽車消費的強大平臺和助燃劑,對提振消費信心有較好的增進效果。據蓋世汽車統計,上海車展共展出93款新車,純電BEV新車49款,傳統燃油車24款(含48V輕混),PHEV及EREV混動車型20款。新能源車型佔比高達74%

從實際效果看,上海車展作為實地銷售半徑輻射江浙滬、媒體投放效果覆蓋全國的一類車展,媒體日結束後消費者逛車展的熱情不減,眾多亮點車型計劃於5-6月發佈正式定價,品牌重磅車型的發佈有望提升消費者需求。

從政策角度看,汽車產業受重視程度較高。4月19日有關部門明確提出:鼓勵汽車企業開發更適宜縣鄉村地區使用的車型。5月5日,有關部門會議指出,農村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廣闊,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利於促進新能源汽車購買與使用、釋放農村消費潛力,而且還有利於發展鄉村旅遊等新業態,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會議審議通過了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和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

當下農村市場新能源需求仍有較大潛力,三四線及以下城市銷量佔比全國比重40%,其中2022年新能源銷量為168萬輛,滲透率為20.5%,低於全國5.5個百分點。隨著後續細則政策的落地,農村新能源車需求提升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排放標準切換的方案好於市場預期,對於部分庫存較高的車企來講,有更充足的時間清理不滿足條件的庫存車,有利於市場價格的穩定,進一步扭轉“價格戰”的預期。

5月2日,特斯拉國內model 3和model y均漲價2000元。5月5日,特斯拉中國將全新Model S及全新Model X全系車型售價上調1.9萬元。提價有望使得市場信心企穩,打消對全市場“價格戰”加劇的擔憂

根據多家鋰鹽企業公佈的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鋰鹽企業業績表現普遍不佳,多家鋰鹽企業淨利潤出現了同比腰斬甚至觸及虧損邊緣的情況。不少鋰鹽企業表示,報告期內鋰鹽產品價格下跌,市場需求不及預期,毛利下降,導致公司淨利潤下降。

而從近期調研情況來看,5月產業鏈排產預估主流企業環比均提升,包括隔膜、電池、負極、正極、電解液等各環節,而3月和4月的排產環比則基本為負,開工率的提升印證了需求的觸底反彈,板塊業績也有望回暖

在一季度環比承壓後,二季度開始行業需求或將逐步修復。近期多地出臺刺激汽車消費政策,疊加原材料價格下行、缺芯緩解、疫後消費復甦,新能源車板塊或有階段性反彈行情機會

但是,今年新能源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一方面,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已經達到30%,隨著增速下降,市場就要重新尋找估值中樞。另一方面,今年新能源賽道的出口大概率會下降。中長期看好新能源化和智能化變革,可以關注新能源車ETF(159806)

本條資訊來源介面有連雲,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AI技術戰略提供為有連雲。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