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股價節節敗退,但眼前的困難似乎“難不倒”龍蟠科技(603906.SH)。
智通財經APP注意到,日前,龍蟠科技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境外公開發行股票(H股)並在港股主板上市的申請。而在此之前,作為資本市場上的老面孔,龍蟠科技早在2017年便成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與如今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來源於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不同,早年間龍蟠科技的業務主要集中在車用環保精細化學品領域,當中包括了生產潤滑油和發動機冷卻液。直到上市後的第三個年頭,龍蟠科技才開始涉足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業務。
時過境遷,雖然如今龍蟠科技已成長為領先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製造商,但公司的業績波動性卻十分突出。就以公司最新的財務數據為例,今年上半年龍蟠科技實現收入38.14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同比驟降36.5%;而淨利潤則為-8.11億元,深陷虧損泥淖。業績“褪色”,與此同時龍蟠科技的A股股價亦跌跌不休,今年至今該股累計跌幅接近50%,儼然“腰斬”。
A股上市六年後,龍蟠科技又將目光轉向了港股。那麼,龍蟠科技能在香港圓上新的資本夢嗎?公司的成長前景又該當何論?
主業困於週期業績面臨挑戰
龍蟠科技的經營歷史可以向前追溯至2003年,成立之初公司主要向市場提供潤滑油和發動機冷卻液。後續隨著業務的發展,龍蟠科技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和車用環保精細化學品行業的多個細分市場均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力。
就業績來看,過去幾年間龍蟠科技可謂是坐上了“過山車”。數據顯示,2020-2022年期間,龍蟠科技的收入分別為19.15億元(人民幣,單位億元)、40.54億元、140.72億元,淨利潤2.4億元、4.33億元、10.3億元,核心財務數據狂飆突進。
然而,到了2023年後龍蟠科技的業績旋即“變臉”。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38.14億元、-8.11億元,而上年同期分別為60.1億元、6.13億元。
龍蟠科技的業績大起大落,背後的主要推手還是要數公司新近佈局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業務。2020-2022年,龍蟠科技來源於該業務的收入分別為0元、18.77億元、122.42億元。
回溯歷史,龍蟠科技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領域大展身手的淵源正是2021年6月公司通過收購天津貝特瑞納米及江秀克貝特瑞納米,進而得以快速在該領域站穩腳跟。同時,得益於下游新能源汽車及儲能行業的高速發展,以及包括磷酸鋰在內的主要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公司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業務迎來了綻放。
隨著時鐘撥到2023年,由於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行業供需形勢發生變化,龍蟠科技來源於該業務的收入也應聲下跌。今年上半年,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貢獻收入僅為28.52億元,同比驟降逾四成,進而拖累了龍蟠科技的整體表現,這正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而作為對比,龍蟠科技的車用環保精細化學品的收入變動則要穩定得多。報告期內,公司來源於該分部的收入分別為18.46億元、21.19億元、17.63億元、9.38億元。除此以外,龍蟠科技還有一小部分收入由其他業務貢獻,該業務的年收入則徘徊在六千萬元上下。
盈利方面,受主要產品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存在顯著週期性的原因,近年來龍蟠科技的利潤走勢亦顯出較高波動性。報告期內,公司的毛利分別為5.89億元、10.8億元、24.33億元、-2.41億元,對應毛利率分別為30.8%、26.6%、17.3%、-6.3%,呈現節節下滑態勢。
行業供需逆轉成長前景存憂
如果說今年上半年業績“變臉”已經給龍蟠科技的投資者澆了“一盆冷水”,那接下來展望公司核心產品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前景,未來恐怕依然不容樂觀。
從上下遊關係來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上游主要為鋰源、鐵源、磷源等原材料,下游則用作製備鋰離子電池,並最終應用於新能源汽車、儲能等領域。近年來,得益於新能源汽車、通信基地臺、電力儲能等多終端領域需求增加,帶動了磷酸鐵鋰材料市場需求快速上升。
不過相比於快速增長的下游需求,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行業產能擴張的速度也是不遑多讓。目前就行業格局而言,2022年全球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銷量達到110萬噸。其中,前五大製造商約佔整個市場的70.5%,行業集中度非常高。
儘管頭部廠商已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但或許是受到了前些年高額利潤的刺激,現階段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企業仍在馬不停蹄擴建產能。根據第三方機構測算,2023年頭部五家企業基本已可覆蓋行業需求。這意味著,當前行業供需形勢已經發生逆轉。而反映到價格層面,則是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價格由2022年約12.5萬元每噸暴降至今年上半年的9.4萬元每噸。
主業進入下行週期,龍蟠科技卻還想實現“A+H”兩地上市。但若要打動港股市場上的投資者,龍蟠科技或許還需要先扭轉當前的業績頹勢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