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中国银河证券:“一带一路”海外订单放量在即 重点推荐基建央国企和国际工程企业

中國銀河證券:“一帶一路”海外訂單放量在即 重點推薦基建央國企和國際工程企業

智通財經 ·  2023/11/26 22:21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建需求空間廣闊,海外訂單放量在即。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國銀河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稱,據商務部統計,1-9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64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7%。然而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建築央企與國際工程企業的海外訂單數額明顯增加,該行預計在“一帶一路”倡議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未來海外業務有望爲建築企業打開新成長空間。推薦中國鐵建(601186.SH)、中國建築(601668.SH)、中國中鐵(601390.SH)、中國交建(601800.SH)、中國電建(601669.SH)等。

事件:據新華社報道,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11月24日發佈《堅定不移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的願景與行動——共建“一帶一路”未來十年發展展望》(以下簡稱《展望》),研究提出未來十年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願景思路和務實行動舉措。

中國銀河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一帶一路”未來十年五大發展目標。

《展望》提出的發展目標爲力爭未來十年左右時間,各方朝着平等合作、互利互惠的目標相向而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具體包括五大目標,即互聯互通網絡更加暢通高效,各領域務實合作邁上新臺階,共建國家人民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中國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傳統基建與新興領域雙線佈局。

在傳統基建領域,《展望》提出,設施聯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方向。中國將與各方通過建設高質量、可持續、抗風險、價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礎設施,着力推動陸上(鐵路、機場、公路)、海上(港口)、天上、網上絲綢之路建設,全面提升共建國家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在新興領域,重點關注綠色基建和數字基建。《展望》指出,要圍繞綠色基建、綠色生態、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重點領域拓展綠色發展合作空間。要積極推進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智慧城市、物聯網、5G等領域合作。

標誌性工程與“小而美”項目齊頭並進。

統籌打造一批標誌性工程。《展望》指出,要建設好中泰鐵路、匈塞鐵路等在建項目,高質量共建中巴經濟走廊,運營好雅萬高鐵、亞吉鐵路、蒙內鐵路等項目,做好中吉烏鐵路前期研究,促進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與相關共建國家共同穩妥有序推進皎漂港、瓜達爾港、科倫坡港、漢班託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建設運營,積極推進“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穩步推進援巴基斯坦瓜達爾新國際機場、柬埔寨暹粒吳哥國際機場等民航基礎設施領域規劃、建設、運營合作,助力共建國家民航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保持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中緬管道等項目穩定運營。加快推進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參與跨裏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設,辦好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會同各方搭建以鐵路、公路直達運輸爲支撐的亞歐大陸物流新通道。做大做優中老鐵路品牌影響力,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全面提質增效。不斷擦亮“小而美”項目“金字招牌”。《展望》指出,要聚焦共建國家民衆“看得見、摸得着”,容易提升獲得感、幸福感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利等重點領域,以接地氣、聚人心、低成本、可持續爲導向,深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小而美”項目建設,着力打造一批新的有示範效應的代表性項目。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建需求空間廣闊,海外訂單放量在即。

據商務部統計,2023年1-9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64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7%。對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新籤承包工程合同額8187.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完成營業額628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1%。未來十年,非洲、亞洲、南美洲、歐洲(俄羅斯)等地區基建房建水平提升空間較大,海外訂單放量在即,“一帶一路”倡議有望持續爲建築行業打開成長空間。

重點推薦基建央國企和國際工程企業。

“一帶一路”主力軍爲建築央企、國企和國際工程企業。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建築央企與國際工程企業的海外訂單數額明顯增加,2023Q1-3,中國化學海外新籤合同額同比增長405.48%,中材國際海外新籤合同額同比增長169%,中國交建、中國電建、中國中冶海外新籤合同額同比增長超過30%。另一方面,海外訂單佔比顯著提升,2023Q1-3,中國交建、中國中鐵、中國化學、中國中冶、中國能建、中鋼國際、中材國際海外新籤合同金額佔比較2022年有所提升。預計在“一帶一路”倡議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未來海外業務有望爲建築企業打開新的成長空間。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