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比亚迪向下,特斯拉向上

比亞迪向下,特斯拉向上

華爾街見聞 ·  2023/11/28 00:02

來源:華爾街見聞
作者:吳悠

比亞迪降價,特斯拉漲價,關鍵時刻的又一波反向操作

新能源汽車龍頭$特斯拉 (TSLA.US)$的產品四連漲,剛剛讓深陷“價格戰”的衆多新能源車企才緩了一口氣,老對手$比亞迪股份 (01211.HK)$卻在同一時間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一波降價操作讓市場措手不及。

雖然並非官方降價,但是比亞迪這波長達一個月的的降價範圍和幅度並不低,針對比亞迪旗下王朝系列的秦、漢、唐、宋等新能源車型有着0.3萬元至1萬元不同程度的降價優惠,其中降幅較大的基本上都是插電混動車型。

漲價和降價本是市場規律,但是作爲新能源汽車風向標的兩家龍頭在同一時間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選擇,背後有何原因?

1、比亞迪和特斯拉的又一輪價格選擇上的交鋒

在此前的文章《特斯拉漲價四連擊,價格屠夫也卷不動了》中就對於特斯拉的降價保量策略的逆轉背後原因做了詳細解讀,主要還是在於三點:

1)特斯拉的四連漲的主要漲價幅度都集中在Model Y,可以拉開煥新版Model 3和Model Y的價差,降低內部競爭,增加煥新版Model 3的吸引力。

2)此前特斯拉頻繁的降價拉高了消費者的期待,此次漲價也是打破部分消費者不切實際的想法,促使他們儘快入場買車。

3)從特斯拉今年三季度的銷量和利潤的同步下滑已經可以看出,長期的降價促銷的效果已經微乎其微,犧牲盈利能力來保障銷量的做法已無意義,此時反而是特斯拉利潤回暖的好時機。

與此同時,選擇反向降價的老對手比亞迪同樣有着自己的三點理由:

1)首先,比亞迪要確保完成今年的全年銷量目標。今年比亞迪的銷量目標爲300萬輛,而截止今年10月份,比亞迪的銷量已經達到238萬輛,目標完成率在80%左右,以比亞迪10月份的30萬輛銷量來看,即使接下來的兩個月沒有環比增長,解決掉比亞迪剩餘的銷量缺口其實也問題不大。

但是,在最後的年末衝量階段,大部分新能源車企爲保障自身銷量,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較大幅度的促銷活動推出,比亞迪此舉也是爲全年銷量目標的實現加了一層保險。

2)其次,比亞迪在插電混動領域的市場份額的接連下滑也引起了比亞迪的警惕。比亞迪此次降價幅度較大的新能源車型基本上都是插電混動車型,例如唐DMI冠軍版112KM系列優惠1.5萬元,漢DMI冠軍版和秦PLUS DMI優惠1萬元。

隨着各家新能源車企都紛紛推出自己的插電混動或者增程式車型,例如零跑C11、哈弗大狗DHT-PHEV、吉利銀河L7和魏牌藍山DHT-PHEV等,比亞迪在國內的插電混動市場的地位也受到了動搖。

比亞迪最新10月的插電混動車型的銷量只有13.6萬輛,明顯低於純電動車型的銷量16.6萬輛,與此前兩大車型各佔半壁江山的局面有所不同,在國內插電混動領域的市場份額也從此前的65%以上降至如今的50%左右。

3)最後,比亞迪並未處於老對手特斯拉那般的盈利困境,今年第三季度,比亞迪的淨利潤創下歷史系那高,首次突破利潤單季度的百億元大關達到104億元,同比增長82.16%,環比增長52%;毛利率也季季攀升,突破20%達到22.12%。

所以,即使比亞迪針對部分車型進行降價,也不會對比亞迪的盈利能力產生過大的影響。

2、“遙遙領先”或是降價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從問界新M7新車型在9月首度亮相華爲的發佈會以後,這款新車型就成爲了市場和消費者關注的焦點。截止今年11月底,這款新車型累的計大定已經超過了10萬臺,而作爲增程式車型的又一爆款車型,華爲的M7新車型除了對理想的產品有較大威脅以外,就屬在插電混動領域佔有主導地位的比亞迪會有較大競爭壓力。

華爲M7新車型定價是在25萬元左右,也是此次比亞迪降價幅度最大的幾款插電混動車型唐DMI冠軍版、唐DMP和漢DMI冠軍版等所在的價格區間。面對備受市場認可的M7車型的上市,比亞迪選擇降價也是屬於暫避鋒芒。

畢竟,當初問界M7首次在2022年二季度上市的時候,就打了理想一個措手不及,直接讓理想的銷量腰斬,甚至一度被來勢洶洶的問界實現了銷量反超。

但是,插電混動領域這塊大蛋糕,比亞迪也是絕對不會輕易放手的,今年前10個月,國內的插電混動乘用車的銷量爲195.8萬輛,同比增速高達82.6%,遠超過純電動乘用車的18.8%,在純電動車型熱度已經開始放緩之際,也只有插電混動車型還能維持住高增長。

所以,即使衆多競爭對手都爭相切入插電混動賽道,底氣十足的比亞迪依舊會選擇降價正面硬鋼。尤其是在當下,儘管華爲M7發行後訂單增長極爲迅猛,但客觀看,M7實際產能並未得到同等水平提升,下了訂單的消費者也將面臨交付延期的風險。

比亞迪此時選擇降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自己產品的性價比,讓苦苦等待的下單者和仍在觀望的消費者多了一個選擇。

同爲新能源汽車領域巨頭的特斯拉和比亞迪,在臨近年末的關鍵時刻的又一反向操作,其實更多的是這兩家龍頭車企各自不同處境的一種映射。在如今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越來越卷的競爭格局下,這對競爭對手未來的交鋒勢必還會繼續下去。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