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家临江:恒生指数跌跌不休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选择了背叛

家臨江:恒生指數跌跌不休 恒生醫療保健指數選擇了背叛

智通財經 ·  01/10 19:26

往後的時段,香港或唯有“恒生醫療保健指數”背離恒生指數的拖累,2024年過去7個交易日表現已經非常明顯。

恒生指數2024年開年以來多個交易日,沒有一天是漲的。

今年(雖然開年才七個交易日)恒生科技跌幅已經超過去年全年了。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主流資本市場,熊了超過4年半的。

歸根到底一句話:市場缺錢!誰來撐住股價,現階段最直接的話題。

美聯儲維持高息的背景下,場外資金不進場,企業有錢的港股,選擇了大面積的企業自身回購。香港股市權重最大的匯豐控股和騰訊幾乎每日都在回購。Wind數據顯示,2022年和2023年,香港上市公司股票回購金額分別爲1048.30億港元和1259.35億港元,均數倍於過往年份。其中,騰訊控股是拉動香港上市公司股票回購創新高的重要力量。騰訊控股2023年全年回購總金額達484.29億港元,佔港股市場回購總額的38.46%。

美股持續走高,尤其納斯達克科技指數一路強勢,皆因近期英偉達產品的誘惑。英偉達在2023年漲了兩倍多之後,投資者仍在推高該公司的股價,這一事實證明,市場對其用於人工智能計算的芯片的需求預期仍然很高。根據收集的數據,英偉達第三季度的收入增長了206%,預計第四季度將增長232%。

隔夜外資券商Truist將英偉達目標價從674美元上調至691美元。在此之前,英偉達週一推出三款帶有額外組件的新型桌面電腦圖形產品,可使用戶在個人電腦上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英偉達首席財務官Colette Kress週二在接受採訪時重申了首席執行官黃仁勳的預測,即鑑於AI相關產品的需求保持強勁,該公司相信可以在2025日曆年度繼續增長。

這時候你是否發現,美國的科技企業市值做大,普遍依託科技創新+業績。而港股的大市值科技股,尤其恒生科技指數系列,普遍來自商業模式的推動。恒生科技指數對港股整體拖累,企業誘惑力不強,是港股4年來萎靡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謂的“恒生科技指數”根本就不能代表中國科技的突飛猛進,反倒成了港股的雞肋。

往後的時段,香港或唯有“恒生醫療保健指數”背離恒生指數的拖累,2024年過去7個交易日表現已經非常明顯。

創新藥出海規模越來越大,2024年或不少公司的投資收益率頗豐。光大證券指出,CXO外需整體穩健,由於海外創新藥產業發展更成熟,“宏觀因素→生物醫藥科技股表現→投融資→CXO業績”的傳導路徑更迅速,2023第三季度海外融資轉暖已帶動海外CRO訂單指標改善。

近段時間,跨國藥企頻繁併購引起市場關注。自2023年12月26日以來截至2024年1月9日,在短短15天內,全球醫藥市場已至少出現4筆併購案例,涉及阿斯利康、諾華、默沙東、強生等全球龍頭藥企。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本土創新藥企多次出現在併購名單。業內人士普遍認爲,這說明中國本土藥企的研發實力已得到國際認可。同時,這也可能會改變本土醫藥市場的競爭格局。

興業證券1月5日研報指出,創新+國際化,打開醫藥生物行業成長空間。創新藥與創新醫療器械的全球多中心臨床進展與數據讀出,和後續海外授權合作值得持續跟蹤;創新藥出海已進入商業化階段的重磅產品放量可期,具備“硬科技”實力的醫療設備將進一步打開海外高端醫療市場,原料藥、製劑、低耗、核心零部件出口與新訂單開拓有望加速;海外創新前沿亦值得關注,減重、AD等新需求爲行業發展提供新動能,亦爲中國創新產業鏈帶來新業務增量。展望2024年,中國醫藥產業的“創新+國際化”發展有望上升至新高度,行業成長主線依舊。

1月9日,侖卡奈單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進入中國,用於治療由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和輕度癡呆。據衛材藥業有限公司官方消息,阿爾茨海默病創新藥侖卡奈單抗國內定價爲每瓶2508元[規格爲200毫克/瓶]。年治療費用約18萬元人民幣。

平安證券建議從影像學診斷、外周血診斷、治療藥物三條主線把握AD領域投資機會:1)基於Aβ和Tau蛋白的PET檢測已經成爲AD診斷的主流手段,疊加核素藥物特有的高壁壘,建議關注對應的PET顯影劑龍頭東誠藥業、中國同輻(01763)以及佈局AI診斷軟件的北陸藥業;2)外周血標誌物檢測技術不斷成熟,有望與影像學診斷形成有力互補,建議關注AD外周血檢測領域代表企業金域醫學、華大基因;3)包括Aβ在內的各種新靶點以及劑型改良藥物有望開創AD治療新格局,建議關注Aβ創新藥相關標的恒瑞醫藥、先聲藥業(02096)以及相關製劑企業京新藥業等。中信建投研報則看好國內提前佈局的藥企以及綜合實力強的上游CDMO公司,其中就包括藥明系。

昨日,《人民日報》時評文章指出,醫保談判是與企業的協商,決不是“價格越低越好”的隨意砍價,而是爲參保人爭取最大利益,同時賦能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從這個角度講,低降幅讓創新藥品進醫保,同樣是爲了參保人的最大利益,能夠實現多方共贏。市場理解爲,未來集採針對創新藥的“殺價”模式估計會弱化。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