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供应链转型升级背景下,如何看首惠产业金融(00730.HK)的确定性?

供應鏈轉型升級背景下,如何看首惠產業金融(00730.HK)的確定性?

格隆匯 ·  01/25 01:35

當前全球宏觀經濟的複雜形勢有目共睹,也給國際金融市場的持續復甦帶來不確定性。

目前,港股市場仍處於尋找方向的弱勢調整狀態,市場中唯有那些業務增長持續穩健,或者具有較確定增長預期的行業板塊,才能得到資金的青睞,走出抗跌甚至逆勢向上的態勢。

在當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尋找確定性成爲了投資者不謀而合的選擇,而其中的關鍵在於釐清宏觀經濟趨勢。由此看來,若能積極順應當前我國經濟趨勢和政策方面,並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的企業,相對而言在未來發展中更具確定性。

確定性一:推動供應鏈轉型升級爲大勢所趨

當下,在大國博弈、世紀疫情、產業變革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供應鏈的競爭已經上升到國家的層面,全球供應鏈格局正在加速重構,逐漸往逆全球化趨勢發展。

從競爭方式來看,大國之間對供應鏈主導權的爭奪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以往的市場化競爭逐漸被區域化、陣營化的競爭手段所取代。例如,2020年推出的《美墨加協定》,就是通過原產地規則、知識產權、勞工、環境等條款,積極引導跨國公司在北美投資佈局,促使近年來玩具、服裝、輪胎、電子等領域大量企業從中國和其他地區轉移至墨西哥。

從佈局導向來看,新冠疫情的爆發凸顯了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本土化、多元化佈局正取代以往效率優先的全球化佈局。尤其是汽車、電子、機械這類供應鏈長且複雜的行業,在供應鏈佈局時安全已經成爲了更爲重要的考慮因素。在此背景下,各國通過加大補貼、改善產業生態等方式吸引製造業回流本土。

更重要的是,伴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發展,當前智能低碳技術驅動正取代以往的勞動力、土地等驅動要素,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已經有超過120個國家提出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和願景,綠色供應鏈基本成爲硬性要求,一系列變化深刻改變了產業鏈的組織模式。

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產業鏈部分環節“卡脖子”的威脅短期內難以消除,產業鏈競爭已經升級爲國際競爭的制高點。面對多重壓力,中國經濟也正通過推動產業升級、行業整合、產品升級等方式,進行轉變和重構。但鑑於當前我國經濟轉型仍然經歷發展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局面。

對此,吳敬璉認爲,應當從供給側尋找原因和應對方略。從供給側去分析問題根源、採取措施。近年來由於我國工業化進程到了中後期,一般性技術的水平和先進國家的差距大大縮小,在這種情況下要改善供給,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效率。

該如何提高效率?

在筆者看來,將供應鏈運作達到最優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應鏈從採購開始,到滿足最終客戶的方式。換而言之,即通過提升供應鏈的管理效率來促進產業組織模式的升級和經濟的發展。這背後,離不開一個詞——供應鏈管理。

但通常,管理者更爲注重供應鏈中的物流和信息管理,卻很容易忽視了資金流的重要性。爲了維持供應鏈的穩定性,持續降低供應鏈成本,供應鏈逐漸將重心放在提升資金流的實際效率,不斷優化和完善商業流程。在這樣的背景下,供應鏈金融作爲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其的升級和發展更是“重中之重”。

那麼,在堅持中國經濟的創新與穩健並行之下,究竟什麼樣的角色能夠擔此重任,成爲推動供應鏈金融轉型升級的改革先鋒?這正是我們接下來需要剖析的。

確定性二:大型國企順應國家趨勢擔任改革先鋒

近幾年來,中國在財政稅收、貨幣政策、產業扶持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其中,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包括運用降息降準、推動銀行爲企業減費、引導貸款利率下行等多種有效工具,是所有工作的重要前提。

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來,國家共出臺了超過30項供應鏈金融相關支持政策,在今年政府報告中還首次單獨提出,要“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指引。

對企業來說,大政策指引方向,往往意味着巨大且高度確定的政策紅利。但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來分一杯羹。其中,在多個關鍵行業佔據領導地位,擁有龐大的資源和影響力的大型國企,無疑更能勝任“改革先鋒”的稱號。

一方面,這類企業通常掌握着豐富的資金、技術和人才資源,使它們能夠在供應鏈金融方面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和創新。另一方面,大型國企與政府之間的緊密聯繫使其能夠快速響應國家政策和市場變化,能夠有效地推進供應鏈金融的優化和創新。

當前,在國內已經有多家大型國企在供應鏈金融方面取得顯著的進展。例如,首鋼集團旗下的首惠產業金融集團的供應鏈金融平台業務,憑藉深度參與供應鏈流程管理和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對融資業務進行風險把控。

首惠產業金融的該項業務起步於首鋼集團產業鏈業務生態圈。據數據顯示,首鋼集團供應鏈相關業務規模約3200億元,首鋼產業鏈上游1200億每年的採購,下游約2000億每年的收入,構成了每年高達約3200億的流水交易規模。如果進行供應鏈金融的轉化,僅上游一端可開立的預計規模就可以達到300億元每年。如何通過“首鋼京票”等供應鏈金融產品,滿足首鋼集團的產業結算需求,提升結算效率,是首惠產業金融的業務發展重心。而這些真實的業務背景及結算需求,也正是首惠產業金融在不確定性中可以抓住的確定性。

除了傳統的鋼鐵產業以外,還有首鋼園、城市綜合服務、國際業務等與實體經營相關的產業佈局,間接覆蓋及可延伸觸達的業務場景和客群規模難以估算。更重要的是,這個模式一旦運作成熟,持續驗證安全性和可行性,也可以輕易複製到首鋼集團供應鏈生態圈之外的上下游及其他領域。

近幾年來,全國供應鏈相關資產規模以每年10.9%左右複合增長率增長,2023年達到35萬億元規模,2024年預計接近40萬億元,可見從中轉化成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市場空間非常大。

這表明國企在供應鏈管理領域的改革不僅有助於自身的高效運作,還能帶動整個行業甚至相關產業鏈的優化升級。

確定性三:轉型業務模式被成功驗證,回購彰顯未來信心

首惠產業金融集團作爲首鋼集團傾力打造的唯一供應鏈金融科技平台,也是以自己的方式,創新打造實體經濟“毛細血管”,助力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供應鏈金融方面,圍繞首鋼集團的供應鏈、產業鏈及生態鏈圈,通過平台對接上游的資金供應方和下游的資金需求企業,發揮資金觸達終端需求企業的“毛細血管”作用。

若承接上述的產業鏈轉型和升級的確定性邏輯,首惠產業金融無疑已抓住變局中的“錨”。

2022年11月30日,首惠產業金首次上線“首鋼京票”,以首鋼集團內成員單位的應付賬款爲依託,在現金、銀承、財票等結算方式基礎上,爲成員單位提供可拆分、可轉讓、可融資的多級流轉電子債權憑證,顯著方便了企業靈活便捷實現資金的融通使用。

2023年10月27日公司宣佈,由首惠產業金融搭建的首鋼供應鏈金融科技平台在電子債權憑證業務上累計開票規模正式突破100億元。

運行不到一年時間內,“首鋼京票”從無到有,持續優化迭代,業務規模、客戶數量均呈快速增長態勢。截至去年年底,平台入駐企業數量超過2200多家,累計開票規模突破了100億元,融資服務規模近80億元,賬期縮短了2個多月,顯著降低了核心企業供應商的融資成本。

公司在“首鋼京票”率先實現了百億規模里程碑,業務模式得到成功驗證,破解了困擾供應鏈生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充分發揮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

從現實的經營結果看,首惠產融供應鏈金融平台的業務模式,不僅契合了國家的政策方針,也非常有效地發揮出了公司及母公司首鋼集團的品牌優勢和資源價值。

據觀察,首惠產業金融近一個月啓動了持續回購計劃,連續多日在二級市場發起股份回購操作,這是公司自從新業務改革以來首次推出的大規模持續回購。自12月中旬啓動回購計劃起算,累計股價漲幅爲19.1%。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1月4日,公司在本輪(尚在進行)的回購舉措中,累計回購733.3萬股,佔總股本比例僅爲0.18%。2023年4月下旬公司發佈董事會一般性授權公告資料顯示,公司董事會可據實際情況獲得購回公司已發行股本10%的一般性授權。

簡單來說,就是在全年累計10%或以下比例的回購行動,公司管理層及董事會可酌情視情況來執行,若超過此比例則須進一步獲股東大會審議通過。若按公告日39.85億股總股本計算,預期可操作上限近4億股。進一步可得,以回購股份數上限來推導的潛在實施進度尚不足2%。

從時間節奏看,公司剛完成業務轉型並初步取得不錯成績,就緊接着推出了股份回購計劃,顯然是彰顯了管理層對業務前景充滿信心。

2023年上半年,首惠產業金融實現營收爲1.00億港元,實現歸屬母利潤2240.6萬港元,同比大幅增長141%,反映業務模式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根據最新的公開財務數據,首惠產業金融管理口徑的總資產超過30億元,股東權益28.33億元,賬面現金3.78億元。同時,公司還取得了高達70億元的外部資金授信額度,反映公司還有很大的能量有待“釋放”。形成對比,首惠產業金融的市值僅不到7億港元,市淨率也不足0.5倍。

通過對比來自母公司供應鏈金融業務轉化潛力空間,以及未來更加巨大的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市場空間,可以看出,首惠產業金融的業務底蘊和增長潛力與當前該公司的市值之間存在顯著不對等。

從各方面來看,它都有被嚴重低估之疑。這可能是由於近兩年來港股市場持續弱勢調整,以及公司的改革轉型成效還尚未被市場看到的原因。

但可以肯定的是,首惠產融京票僅在首鋼集團內部可開立的預計規模可以達到700億元,如果按照產業內普遍的1-2%的息差進行計算,或能夠爲上市公司帶來超10億的利潤規模,或能夠爲首惠產融市值超百億帶來支撐。未來,該模式一旦成行,若複製到首鋼集團供應鏈生態圈之外的上下游及其他領域之後,公司價值空間被打開又是一件可以預期的事情。對於這種業績與價值具有確定性的公司,在當前不確定的市場中實屬難得。因此,公司的業績與價值確定性被市場逐漸認可也只是時間問題。

正如喜馬拉雅資本創始人李錄曾說過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時間放得長一點,眼光放得遠一點,就會看到這樣的時期是給優秀的、有耐心的、長期的投資人提供了非常好的投資機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回頭來看,首惠產業金融這家港股上市公司,會不會也能成爲這樣的範例?答案或許已經愈發明顯了。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