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中邮证券:金价突破2200美金创下新高 短期或将维持高位震荡

中郵證券:金價突破2200美金創下新高 短期或將維持高位震盪

智通財經 ·  03/20 21:47

近期,貴金屬價格連續上漲,金價突破2200美金創下新高。市場跟隨聯儲局政策和美國經濟數據不斷調整對降息的預期,其預期隨之體現在金價裏。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郵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稱,近期,貴金屬價格連續上漲,金價突破2200美金創下新高。市場跟隨聯儲局政策和美國經濟數據不斷調整對降息的預期,其預期隨之體現在金價裏,聯儲局態度主席鮑威爾也表示年內會考慮降息,因此,短期內,金價或將小幅回調,維持高位震盪。當前,黃金板塊公司估值低於歷史中樞,有向上修復空間。金價高企並有進一步上漲空間,有助於業內公司業績釋放,建議重點關注成長性好及資源稟賦優秀的投資標的。

建議關注標的:銀泰黃金(000975.SZ)、山東黃金(600547.SH)、株冶集團(600961.SH)、興業銀錫(000426.SZ)等。

中郵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近期貴金屬價格連續上漲,金價突破2200美金創下新高

近期,海內黃金價格連續強勢上漲,一度創下新高。滬金一度漲至511.66元/克,突破500元大關;海外COMEX黃金價格連續8日上漲,從2052.8美元/盎司最高漲至2203.0美元/盎司,漲幅近7.3%,創下歷史新高;滬銀也緊隨其後,連續多日上漲,從5848元/千克漲至6424元/千克,漲幅約9.8%,近處於歷史高位。

美國通脹數據趨勢性走弱,市場博弈降息時點

美國通脹數據趨勢性走弱,一度增強市場降息預期。近期,聯儲局最青睞的指標PCE漲幅創近三年來最小,1月核心PCE價格指數環比增長0.4%,同比增長2.8%,與預期持平。與此同時,美國四季度GDP終值下修,美國ISM製造業PMI、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等集體低於預期,增強市場對6月降息的信心,提振金價。

2月非農就業數據與CPI超預期,降息預期遭打壓

上週五晚,美國勞工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2月非農就業人口增加27.5萬人,超出預期的20萬人,高於過去12個月平均每月23萬人的增幅。政府對企業的調查顯示,2月份就業增長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包括醫療保健、休閒和酒店業以及政府部門。不過,美國2月非農失業率意外上升至3.9%,創2022年1月以來新高,高於市場預期的3.7%。

另外,聯儲局關注的2月CPI數據增長亦超預期。美國2月未季調CPI同比上升3.2%,前值3.1%,高於市場預期的3.1%。2月CPI環比增0.4%,符合預期,但超過前值0.3%。

市場跟隨聯儲局政策和美國經濟數據不斷調整對降息的預期,其預期隨之體現在金價裏

據芝商所“聯儲局觀察工具”,目前市場對聯儲局6月降息的預期概率略有回落,降至60%左右的水平。除此之外,自年初以來,市場已經從定價全年最高7次降息,轉向與聯儲局加息路徑點陣圖相同的降息3次,首次降息時點預測也從3月推遲至6月,伴隨市場預期的調整,金價維持在高位震盪。儘管短期內的經濟偶爾出現超預期現象,但整體不會影響自2023年通脹開始下降的趨勢,聯儲局態度主席鮑威爾也表示年內會考慮降息,因此,短期內,金價或將小幅回調,維持高位震盪。

美國銀行又“暴雷”,助推金價上漲

美國銀行再爆雷,助推金價上漲。時隔美國硅谷銀行倒閉一年後,美國銀行業風波再起,美國紐約社區銀行最新發布公告稱,由於發現貸款審查流程存在問題,紐約社區銀行減記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0億元)商譽,導致第四季度虧損修正至2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2億元),較原先披露的虧損金額增加了逾10倍。一度引發市場擔憂,驅動黃金髮揮避險屬性。

央行連續增持黃金,投資黃金的“風向標”

據中國人民銀行同時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2月底,中國黃金儲備7258萬盎司,較1月末的7219萬盎司同比上漲了0.54%,爲連續第16個月增持黃金儲備。

黃金作爲重要的外匯儲備之一,全球主要央行在過去一年不斷增持黃金儲備,主要是因爲當前以美元爲主的信用貨幣體系信譽度下滑,加之地緣衝突不斷,黃金避險屬性凸顯,促使各國央行調整其外匯儲備結構。因而,央行增持黃金亦可作爲市場投資黃金的“風向標”,從底層邏輯上支撐金價。

金銀比修復,白銀價格上漲彈性大

白銀上漲彈性優於黃金。自今年3月份以來,COMEX黃金、白銀期貨價格累計漲幅分別爲5.27%和6.27%,對比之下,白銀價格表現更具優勢。

金銀比逐漸修復,白銀上漲空間較大。低庫存以及光伏等工業需求增長對白銀價格予以支撐,疊加美國經濟走弱放緩,銀價震盪上漲。

目前金銀比90處於歷史較高水平,2010年來均值爲72,金銀比不斷修復,使得白銀價格上漲相較於黃金具有更大的彈性。

風險提示

宏觀經濟大幅波動,需求不及預期,供應釋放超預期,公司項目進度不及預期。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