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地平线递表港交所!被称智能汽车的眼睛和大脑,估值628亿元!

地平線遞表港交所!被稱智能汽車的眼睛和大腦,估值628億元!

證券時報 ·  03/26 08:40

地平線,一家專注於車規級人工智能芯片的企業,近日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由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信建投聯合保薦。該公司以軟硬件協同開發爲理念,提供包括算法、專用處理架構(BPU)和開發工具鏈在內的綜合解決方案。這些技術支持從高級輔助駕駛到完全自動駕駛的廣泛應用,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收入複合增長率超80% 毛利率約70%

地平線的產品線涵蓋Horizon Mono、Horizon Pilot和Horizon SuperDrive,旨在爲客戶提供從高級輔助駕駛到完全自動駕駛的解決方案,因此有人稱之爲智能汽車的眼睛和大腦。公司的收入來源於解決方案的直接銷售以及提供算法、軟件和開發工具鏈的授權與技術服務。

在過去三年中,地平線的財務表現令人矚目。2021年至2023年,公司收入從4.67億元增長至15.52億元,毛利從3.31億元增至10.94億元,毛利率穩定在70%左右。地平線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的收入複合增長率約爲80.51%,毛利複合增長率約爲85.64%。

儘管如此,地平線在同期也記錄了虧損,分別爲20.64億元、87.20億元和67.39億元。經調整後的淨虧損額分別爲11.03億元、18.91億元和16.35億元。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包括:大量前期投資,規模經濟尚未實現,採用權益法入賬的投資業績(投資酷睿程),公司研發投入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分別爲11.43億元、18.79億元和23.66億元。另外,在過去的三年中,公司在其合併損益表中記錄了優先股及其他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具體金額分別爲7.64億元、66.55億元以及47.60億元。

截至2023年底,地平線持有113.59億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但經營活動現金淨額爲負17.44億元。爲了增加收入並維持高毛利率,地平線計劃推出更高價位的新產品,並專注於毛利率更高的授權和服務業務。這一策略旨在實現收入的持續增長和虧損的進一步縮減。

裝機量激增4倍 本土OEM市場份額21.3%

在智能汽車領域,地平線正成爲一個重要的參與者。2023年,隨着全球市場規模達到驚人的13萬億美元,智能汽車轉型正在徹底改變汽車、出行和道路運輸行業的面貌。目前,全球及中國的高級輔助駕駛滲透率均超過50%。

地平線以其輔助駕駛功能,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特別是在中國,作爲中國市場上的領頭羊,地平線不僅是前五大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AD(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更是其中唯一的中國品牌。

2023年,地平線在中國本土OEM(原始設備製造商)市場的份額達到21.3%,成爲第二大高級輔助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在高級輔助駕駛和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市場中,地平線以9.3%的市場份額穩居第四。

地平線的增長勢頭強勁,從2022年到2023年,其裝機量增長了4倍,市場份額也增加了約7個百分點。公司的解決方案已被中國十大OEM廣泛採納,涵蓋上汽集團、一汽集團、長安汽車、吉利汽車等知名製造商。此外,地平線還與安波福、博世、大陸集團、電裝及採埃孚等全球領先的一級供應商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地平線與理想汽車的合作較爲緊密,理想汽車的多款車型,包括理想One和理想L系列,都採用了地平線的技術。至今,地平線的技術已被24家OEM(涵蓋31個品牌)採用,在超過230款車型中得到應用。地平線還與大衆汽車集團合作成立了合資企業,共同開發定製化的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地平線已積累了大量尚未量產的車型訂單,這些訂單佔其所有定點車型的一半以上。隨着這些車型未來的量產和商業化,預計將進一步推動公司在未來幾年的收入增長。

完成15輪融資 最新估值628億元

自2015年成立以來,該公司已完成15輪融資,累計籌集了23.62億美元。在最近一輪的D輪融資中,公司籌集了2.10億美元,將估值提升至87.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28億元。

在公司的高管團隊中,餘凱作爲董事會主席兼CEO,憑藉其25年的計算機工程研發經驗,曾推動中國首個自動駕駛項目。首席技術官黃暢和首席運營官陶斐雯分別在百度擔任過重要職務,而總裁陳黎明則是汽車行業的資深專家。

股權結構方面,餘凱通過家族信託及受控實體持有公司約15.32%的A類普通股,黃暢持有約3.45%,陶斐雯持有1.5%,而員工持股平台持有9.61%。

根據企查查數據,此前地平線引入的機構和產業資本包括:衆爲資本、舜宇光學、中金佳成、比亞迪、長城汽車、雲鋒基金、中信產業基金、廣汽資本、東風資產、真格基金、紅杉資本、金沙江創投、星宇股份等。其中上汽、五源資本和高瓴分別持有公司的9.06%、5.72%和4.04%的股份。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