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地下排水管网运维 “里子工程”中的新质生产力

地下排水管網運維 “裏子工程”中的新質生產力

中國財富通 ·  05/27 05:40

地下排水管網關乎城市高質量發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近年來逐步被國家重視,行業裏以數字政通、譽帆科技等爲代表的企業,已經在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裏子”工程是城市生命線

地下排水管網作爲城市的“裏子”,平時不爲人所重視,甚至因其“髒亂差、低端”的片面印象被人刻意忽略,從而引發了“面子上”的一系列問題。

業內人士指出,地下管線被稱作城市的“血管”和“神經”,目前,我國城市排水管道長度91.35萬公里,受制於歷史原因以及早期的建設水平,漏接、破損、堵塞等情況較爲嚴重,其中也不乏糊塗賬,管網埋在哪裏、走勢走向均不清楚,不僅影響正常運行,更會產生安全隱患。城市生命線是排水、供水、供氣等地下管線,其病患會引發積水內澇、水體黑臭、道路塌陷、爆燃爆炸等問題。

2023年5月,住建部部長表示,在深入推進試點和總結推廣可複製經驗的基礎上,我國將全面啓動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防洪排澇”“發行特別國債專項用於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被多次提到,明確指出要推進防洪排澇抗災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點行業領域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做好洪澇乾旱等防範應對,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此外,2023年中央財政增發1萬億元國債,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工程是一項重要內容。

“裏子”工程已經“轉型升級” 煥發新質生產力

過去,管網出現老化、破裂等問題,傳統修復方法就要對馬路“開膛破肚”,容易導致交通阻塞、噪音粉塵等環境污染,並且能耗高、不經濟。非開挖技術的創新,顛覆了傳統手段,爲破損管道提供了“微創”診療,不挖路不封路,短時間就能修復破損管道,高效能、高質量,也是節能低碳、更加經濟的綠色技術。

根據《中國非開挖技術行業年鑑》,歐美髮達國家的非開挖修復佔比爲45%-50%,我國則不到20%,非開挖技術仍在繼續引領行業轉型升級。

除了管網修復技術的革新外,數字化、融合性技術早已深入行業發展。以前排水管網檢測需要人工鑽入地下管網內部進行攝像查看,低效且安全隱患很大,有時甚至需開挖路面、露出管網後才能確認狀況。現在通過CCTV機器人或聲吶在地下管網中行進、實時傳輸上來的視頻影像資料再通過AI人工智能進行分析,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並且質量遠高於人工手段,改變了行業的發展方向。

過去並不存在實時監控地下管網運行狀況的技術,而現在以數字化技術爲基礎,融合GIS、物聯網等技術,管網全生命週期的狀態都可以實時展示出來。行業裏以譽帆科技、數字政通等爲代表的企業,均匯聚了地理信息學科、計算機學科、水質化學學科、給排水學科等不同學科的人才。

11

業內人士指出,僅僅針對水體本身進行淨化處理的傳統技術路線“治標不治本”,以地下管網運維爲根本的新型治污技術應運而生,並已形成了行業共識和行業標準,通過測繪、物探等技術調查地下管網的拓撲關係,使用CCTV、聲吶、物聯網等技術檢查或監測管網健康狀況,通過化學分析與數學模型進行污染源的推算,並綜合非開挖技術對問題管網進行修復改造,從根本上根治黑臭水體。

自主創新 實現“國產替代進口”

排水管網運維行業中運用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如檢測中的CCTV或聲吶技術、非開挖修復中的CIPP—紫外光固化修復技術、以及修復管網用的柔性新材料製造技術),在歐美髮達國家早已成熟,而我國2005年才正式誕生第一本行業技術規程《上海市排水管道電視和聲納檢測評估技術規程》,直至2015年排水管網紫外光固化修復技術才首次成功實施,但自此之後,行業快速發展成熟。

十餘年前,在行業發展初期,所用材料、設備和技術均從德國、丹麥、英國等西方國家進口,或從外資設立在我國的子公司購買;今天,在上游設備製造、材料製造領域以及下游技術服務領域,均已湧現出衆多優秀本土企業。據報道,國內非開挖修復技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不僅廣泛應用於城市供水、排水等市政管線領域,技術研發和創新也與國際先進水平逐漸接軌。時至今日,行業內本土品牌已經打破外資壟斷,基本實現了國產替代。近年來在馬來西亞、日本、德國的國際展會中也開始出現了本土品牌的身影。

分析人士指出,地下的“血管”和“神經”是民生必需,是綠色生態保障,更是城市安全的基礎。地下管網運維市場正在高質量發展,已不再是傳統印象中“開膛破肚”修水管的片面景象。地下管網運維企業也在從引進來,到走出去,“裏子工程”已煥發全新活力。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