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腾讯要开启“全民AI时代”

騰訊要開啓“全民AI時代”

華爾街見聞 ·  05/30 06:42
元寶發佈會現場。騰訊雲副總裁、騰訊混元大模型負責人劉煜宏

作者 | 黃昱

編輯| 周智宇

千呼萬喚中,穩坐國內社交流量頭把交椅的騰訊,終於開始將觸角伸向獨立AIGC APP了。這一戰場早已風起雲湧,但還沒有贏家跑出來。

5月30日,騰訊宣佈基於混元大模型的App“騰訊元寶”正式上線。 此前,騰訊也有打造面向C端的混元助手,但只有小程序和PC端,元寶算是騰訊面向C端打造的首個AIGC純應用。

騰訊雲副總裁、騰訊混元大模型負責人劉煜宏表示,騰訊做大模型不爭一時之先。

如今大模型戰場雖然十分激烈,但AIGC 產品的滲透率很低,才不到1%,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

另據QuestMobile統計數據顯示, 截止到2024年3月, AIGC APP行業用戶才突破7380萬,排名前三的應用抖音旗下的豆包、百度旗下的文心一言以及崑崙萬維旗下的天工的月活躍用戶分別爲2328.2萬、1466.1萬、966.1萬。

劉煜宏指出,ToC AIGC 產品的先發優勢固然重要,但前提是產品已經比較成熟,能夠成功搶佔位置,但從現實不過1%的滲透率來看,這個先發優勢就有點微不足道了。

與去年9月份才將混元大模型推到臺前相同,騰訊在發佈AIGC APP上也十分謹慎,在騰訊海量業務場景中打磨好技術,並通過海量用戶洞察到真實需求後,才決定按下開關。

作爲後來者,騰訊希望元寶能成爲每個人口袋裏的“全能AI助手”。

面向工作效率場景,騰訊元寶提供了AI搜索、AI總結、AI寫作等核心能力。面向日常生活場景,元寶的玩法也很豐富,提供了多個特色AI應用,比如百變AI頭像、口語陪練、超能翻譯官等。同時,還新增了創建個人智能體等玩法。

當前大模型應用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從模型能力到應用落地存在較大“時延”。騰訊提供數據顯示,當前人們使用大模型相關產品時,有超過 65%的需求,集中在工作/學習效率場景,但相關的AI產品解決方案尚不成熟。

針對效率場景的三大核心需求:信息獲取、處理和生產,騰訊元寶均重點進行了產品化探索。

在AI 搜索方面,騰訊元寶接入了微信搜一搜、搜狗搜索等搜索引擎,並通過AI搜索增強,提升時新類和知識類問題效果,比傳統搜索更有效率;同時,內容覆蓋微信公衆號等騰訊生態內容及互聯網權威信源,答案准確性更高。

從AI搜索的能力上來看,元寶也像一個連接器,鏈接了騰訊內部所有的生態,包括微信公衆號、企業微信等。

劉煜宏透露,AI搜索是元寶比較有特色且做的比較好的一塊,AI搜索能力進一步增強是混元團隊目前重點工作。

在AI總結方面,元寶可上傳最多10個PDF、word、txt等多種格式的文檔,並能夠一次性解析多個微信公衆號鏈接、網址,支持256K的原生窗口上下文,相當於一本《三國演義》,或是英文原版的《哈利波特》全集。

基於此能力,無論是希望快速了解一本書或是一個新領域,還是處理複雜繁冗的報告、文獻,元寶都能幫上忙。

在AI寫作方面,元寶不僅支持多輪問答,還能夠將對話的內容整理成報告,按照要求進行結構化輸出,大大提升信息從獲取到處理再到生產的效率。

從功能上來看,騰訊元寶與市場面上已有的AIGC 應用似乎並沒有太明顯差異,真正決定其產品競爭力的還是底層大模型能力。

自2023 年 9 月首次亮相以來,騰訊混元大模型的參數規模已從千億升級至萬億,預訓練語料從萬億升級至7 萬億tokens,並率先升級爲多專家模型結構(MoE),整體性能相比Dense 版本提升超50%。

據悉,混元大模型部分中文能力已追平GPT-4,在“時新”問題的回答表現上,數學、推理等能力上也均有提升。

在多模態能力方面,騰訊混元大模型也有提升。如在生圖領域,騰訊混元文生圖基礎架構已全面升級至 sora 同款的 DiT 架構;在生視頻領域,騰訊混元支持文生視頻、圖生視頻、圖文生視頻、視頻生視頻等多種視頻生成能力,視頻生成長度可達16秒。

在AI大模型底層技術仍在不斷迭代,C端商業化路徑尚不明朗的背景下,騰訊選擇了一條更注重實用性的道路,先服務騰訊自身業務,再通過騰訊雲對產業開放大模型能力,C端則放慢腳步。目前AI對騰訊自身業務的驅動已有體現。

對於騰訊而言,如今騰訊之所以將C端應用擺上牌桌,也是因爲全行業都對殺手級應用有很高的期待,畢竟這能爲一家企業帶來真正的第二增長曲線,或許掌握新的龐大流量入口,騰訊不能缺席。

QuestMobile指出,從市場表現來看,用戶對AIGC抱以極大熱情,相關獨立APP的需求持續增長,到今年三月,AIGC APP行業用戶規模同比增長8倍以上。

行業熱火朝天,但目前還有有真正的現象級AIGC應用誕生,也沒有哪一家應用搶佔了用戶心智,坐擁海量用戶的騰訊似乎依然有機會上演後來居上的故事。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