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长江证券:印度工业化启程 重塑黑色资源供需格局

長江證券:印度工業化啓程 重塑黑色資源供需格局

智通財經 ·  07/08 02:55

隨着以印度爲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需求崛起, 焦煤、 鐵礦石等需求有增長, 供給有約束的資源品的長期供需格局有望重塑。

智通財經APP獲悉,長江證券發佈研報認爲以印度爲代表的新興國家經濟快速崛起, 有望承接工業化景氣,成爲資源品新的需求邊際。高爐-轉爐的遠期份額有望提升, 進一步加持礦、 焦的需求彈性。在資源稟賦的剛性約束下, 印度國內礦、焦供給的增長能力或明顯遜色於需求,在加劇全球礦、 焦緊缺程度的同時, 焦煤的供需矛盾或更凸出。資源的時代, 時代的資源。 綜上,隨着以印度爲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需求崛起, 焦煤、 鐵礦石等需求有增長, 供給有約束的資源品的長期供需格局有望重塑。

印度:工業化啓程,黑色資源品新的需求邊際

復盤近百年鋼鐵行業的發展歷程,行業的發展與全球工業化進程緊密相關。21 世紀初,中國宏觀經濟需求騰飛,建築與製造業終端靚麗,有效支撐中國從日韓承接全球工業化景氣。經過二十多年的高速工業化發展之後,國內製造業逐步邁向成熟,成爲鋼鐵、煤炭、銅、鋁等大宗資源品需求的主導力量。同時, 以印度爲代表的新興國家經濟快速崛起, 有望承接工業化景氣,成爲資源品新的需求邊際。 短期,印度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有效刺激潛在需求,經濟高增的同時,赤字和通脹維持在合理水平。 中期,印度着力改善基礎設施配套,提高行政效率,投資吸引力逐步增強。 遠期,印度人口紅利優勢凸顯,倘若合理運用,有望在中低端製造的國際競爭中攫取份額。隨着印度工業化啓程,預計 2030 年印度粗鋼供需 2.55 億噸,CAGR 約 8.9%。

需求:高爐-轉爐佔比提升,加持礦、焦需求彈性

印度鋼鐵廣闊的增長前景下,供給更具剛性的上游資源受益顯著。在高爐-轉爐、直接還原鐵和短流程三種主要鍊鋼工藝中, 高爐-轉爐的遠期份額有望提升, 進一步加持礦、 焦的需求彈性:預計到 2030 年,印度鐵礦需求 CAGR 約 10.0%,拉動全球鐵礦 9.4%的需求;焦煤需求 CAGR約 10.2%, 拉動全球焦煤 7.1%的需求。( 1) 長流程 VS 短流程:印度工業化時間短,鋼鐵產成品主要積蓄在建築業;廢鋼回收期長、回收率低。社會廢鋼資源的不足,掣肘廢鋼供給增速,進而開拓鐵礦的需求空間。( 2)高爐-轉爐 VS 直接還原鐵:印度鐵礦品位高+缺乏焦煤的特點,促進直接還原工藝(不依賴焦煤)的優勢地位。然而,印度主流的煤基直接還原工藝具有生產規模小、效率低、能耗高等缺陷,本質上是落後的長流程工藝,或被高效的高爐-轉爐替代。印度規劃的鋼鐵項目中,高爐-轉爐產能佔比 84%,直接還原+短流程僅佔 12%,印證發展趨勢。

供給:資源剛性約束,礦、焦供給增長有限

觀畢印度礦、焦需求靚麗的增長彈性後,目光聚焦於供給側。 在資源稟賦的剛性約束下, 印度國內礦、焦供給的增長能力或明顯遜色於需求,預計到 2030 年,印度鐵礦供給 CAGR 約 6.5%,拉動全球鐵礦 6.1%的供給; 焦煤供給 CAGR 約 3.9%, 拉動全球焦煤 0.2%的供給; 在加劇全球礦、 焦緊缺程度的同時, 焦煤的供需矛盾或更凸出。( 1) 鐵礦:對比主流國家 60~70 年的可採年限,印度當前儲量對應的採集年限僅 20 年,難以支撐遠期 4 億噸的擴產規劃。不過,倘若印度加大對低品礦的綜合利用,增儲空間仍相對廣闊。( 2) 焦煤:焦煤主要富集於地下深井礦。印度對地下礦投資弱勢,加之煤炭高灰分+細粒嵌布混生的特質,導致焦煤洗出率低,佔比少。規劃來看,印度新增產能中,露天礦佔 98%,加之兌現情況不佳,掣肘焦煤增產空間。

資源的時代,看好黑色資源品的長期投資價值

資源的時代, 時代的資源。 隨着以印度爲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需求崛起, 焦煤、 鐵礦石等需求有增長, 供給有約束的資源品的長期供需格局有望重塑。 煤炭方面,市場擔憂高 ROE引起產能擴張,然而在“雙碳”、“安監”、“成本”等因素掣肘下,煤炭產能擴張困難;而需求仍有望穩健增長,支撐價格中長期維持高位。利潤久期拉長下,板塊具備了估值提升的基礎,長久期穩盈利優質龍頭&拉久期資產空間依舊充足。鐵礦方面,優質供給格局+國內經濟預期轉好加持,當前礦價的勝率和賠率兼具;長線而已,在西芒杜、國內“基石計劃”的產能逐步釋放後,鐵礦供給或存寬鬆預期;不過,新興國家需求增量亦不容忽視,供需關係仍看兌現節奏。落地投資,關注鐵銅共振的河鋼資源,優質的焦煤資源龍頭淮北礦業、 平煤股份、 山西焦煤。

風險提示

1、印度經濟發展低預期; 2、建築需求失速下行; 3、製造需求不及預期; 4、地緣政治風險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