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大衆安徽的第一款電動車——ID. 與衆在合肥正式上市。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也在這場發佈會上現身。
有人猜測,李斌是來爲自己的換電聯盟公關的,李斌的出現,也的確爲ID. 與衆增加了不少話題度。
事實上,蔚來、大衆作爲“新能源之都”合肥的重要板塊,對於拉動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
其實相比於蔚來與合肥,大衆與合肥的關係建立的更早。
早在2017年,大衆在中國的第三家合資公司——大衆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就成立了, 當時它耳熟能詳的名字是江淮大衆。
江淮大衆是爲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而來,但是怎麼搞,當時大衆也沒想的太明白。甚至有傳言江淮大衆會搞新能源商用車,引入大衆的卡車技術,同時江淮大衆還推出了不溫不火的電動車思皓,沒有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激起一點水花。
這期間讓大衆明白了一件事:新能源時代,已經不是市場換技術的時代了。
直到合資股比限制放開,2020年大衆對江淮大衆增資,由大衆佔股比75%的大衆安徽正式揭牌,大衆才真正在中國市場開啓新一輪本土化試水。
隨即,2023年大衆又先後在安徽了成立大衆科技公司,投資建設大衆智能網聯電動汽車中心,這項投資達到10億歐元,同時還意味着,曾經研發與設計在德國,中國製造的模式,隨着大衆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而迎來轉變,大衆把基於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打造的車型,研發與設計都搬到了中國。
同時,大衆也能夠基於中國本土供應鏈,實現成本控制。
從本土化研發、本土化生產製造,大衆已經開始重新適應中國市場的節奏。
但是,從江淮大衆到大衆安徽,很多人還是覺得大衆太慢了。
因爲目前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合資越來越不能打的局面,也將大衆陷入了被動中。
對於大衆安徽來說,這是重新審視市場的階段,大衆也要打破過去自己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模式,並重塑品牌。
ID. 與衆來自大衆MEB純電平台,但是,脫離了大衆傳統的套娃臉設計,與目前市場在售的ID.系列車型有着明顯不同。
無論是金標的設計,還是轎跑SUV的外型,也能看出大衆安徽期待在年輕用戶市場實現突破。
大衆ID.與衆定價20.99萬元-24.99萬元,也是目前電動車市場競爭最激烈的價格段。
如果算上上市階段的權益,大衆ID.與衆的起售價可以進入20萬以下。
事實上,在研發和生產落地合肥後,大衆也依靠中國本土供應鏈優勢,有了更大的成本空間。在中國本土完成100%車型開發,讓大衆的整車成本競爭力,相比過去從德國研發設計到進入中國再次本土化,提升了40%。
但與此同時,大衆在經歷一系列本土化改革後推出的全新ID.與衆,仍然面臨着口碑分化。
首先就是定價。大衆ID.與衆到底應該先錨定品牌定位,還是應該一步到位炸炸場。這在新車售價揭曉後,引起了不少討論。
目前大衆在中國銷售的電動車基本都是以價換量,最能打的大衆ID.3優惠後起售價已經進入12萬區間,兩款ID.4優惠後基本也在20萬以內。
對於大衆來說,如果持續困於價格戰,大衆想借大衆安徽重塑品牌的意義可能就要大打折扣。
其次是,大衆的新車面對的是全新的用戶群體,也面臨着要不要保留“德味兒”的問題。過去的大衆汽車以皮實、耐用的德系汽車品質感,飽受中年消費群體的擁躉。
如今對於年輕用戶群體,大衆也需要重新摸索,大衆在中國電動車的標籤是什麼。
大衆ID.與衆的座艙在智能化層面疊了不少buff。ID.與衆的智能座艙全面採用UNYX.OS操作系統和全新的人機交互界面(HMI),搭載了與科大訊飛合作的新一代認知智能大語言模型(LLM)。同時,車機還支持CarPlay、CarLife、HiCar三重手機生態,並內置了愛奇藝、優酷、騰訊、喜馬拉雅等娛樂應用。
同時,大衆安徽還構建了全新的營銷體系,獨立渠道,採用直營+授權的模式。
這些對於大衆來說是在中國市場的全新嘗試。但是立足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來看,大衆在以目前行業主流的做法,試圖融入其中。
那麼ID.與衆會帶給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一個怎樣的新標籤呢?
今年4月,大衆集團宣佈將投資25億歐元,推進在華業務轉型,在合肥擴大布局,建設生產、研發和創新中心,進一步強化本土研發實力。
同時大衆還宣佈,從2026年起,大衆品牌將開發不少於4款面向緊湊級入門市場的電動車型。
對於大衆來說,只有ID.與衆的第一步走通了,才會爲後續的產品打開市場。
ID.與衆這一步,一定要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