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公开海选三名副行长后渤海银行又有大动作,拟6折起转让近300亿资产包,称“可优化财务指标”

公開海選三名副行長後渤海銀行又有大動作,擬6折起轉讓近300億資產包,稱“可優化財務指標”

財聯社 ·  07/22 07:35

財聯社7月22日訊(記者 郭子碩)繼公開招聘三名副行長後,渤海銀行(9668.HK)再有大動作。

7月22日,渤海銀行在港交所公告,董事會於7月19日議決尋求建議授權,擬通過公開掛牌程序轉讓其依法享有之轉讓資產。據悉,轉讓資產爲該行依法享有的債權資產,債權金額合計約爲 289.65億元,包括截至2023年12月31日擬轉讓資產的本金金額256.05億元、利息金額合計約20.35億元、罰息金額合計約 13億元、代墊司法費用金額合計約0.25億元。

雖然轉讓資產的最終代價將取決於最終公開掛牌方式競價價格,但轉讓資產的初步最低代價總額不低於約人民幣176.72億元,約等於前述擬轉讓資產債權總額289.65億元的6折。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本次轉讓的債權金額與渤海銀行2023年末逾期貸款規模相當。年報數據顯示,渤海銀行截至2023年末的不良貸款餘額爲165.58億元,逾期貸款爲288.87億元。

如此大手筆意欲何爲?財聯社記者聯繫渤海銀行,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渤海銀行:債權轉讓可優化財務指標

公告信息顯示,所轉讓資產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稅前虧損及稅後淨虧損分別爲人民幣15.83億元及11.88億元。所轉讓資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稅前虧損及稅後淨虧損分別爲人民幣28.28億元及人民幣21.21億元。

擬轉讓資產本金 256.05億元,大多資產的賬齡基本在3年至5年。按賬齡劃分,3-5(不含)年的債權19戶,本金 198.37億元,佔擬轉讓資產本金近八成;5年以上(含5年)債權7戶,本金 32.59億元,佔比12.73%;1-3(不含)年的債權15戶,本金 19.34億元,佔比7.55%。

在此之前,渤海銀行已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約74.15億元且已計入該行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年度之經審計財務報表內,因此轉讓資產於2023年12月31日剔除已計提減值準備的債權淨額約爲215.5億元。

渤海銀行表示,考慮到轉讓債權的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出現一定問題,即使執行擔保或採取必要法律程序後,也會造成一定損失或本身仍然無法收回,在此種情況下,完成債權轉讓將有利於進一步調整資產質量結構、減少撥備及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可以進一步優化渤海銀行相關財務指標,提高盈利能力。

公告指出,轉讓資產的初步最低代價總額爲擬轉讓資產債權總額的6折。對比來看,渤海銀行自成立以來至前次不良資產批量轉讓之多次歷史交易折扣狀況,成交價的平均本金折扣約爲4折。據渤海銀行調查了解,天津市內其他同業於近三年進行的債權批量轉讓的平均本金折扣約爲2.83折。

“此次債權轉讓收回的資金將用於歸還渤海銀行的貸款及相應附屬權益,渤海銀行將對差額部分進行覈銷。”渤海銀行表示,建議出售事項的所得資金不低於約 176.72億元,該款項擬用於渤海銀行之一般性運營資金,並能提升渤海銀行資產質量、降低資本佔用並據此提升資本充足率和改善流動性。

潛在受讓方有“熟面孔”

公開信息顯示,本輪交易的潛在受讓方有“熟面孔”。

據披露,潛在受讓方爲天津市內所有具有金融不良資產收購業務資質的公司,包括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公司的天津市分公司,以及天津津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天津津融)、天津濱海正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就在今年3月8日,渤海銀行曾以現場招標方式轉讓一筆超50億元的信貸資產,而天津津融以39.67億元成交價投得前述資產,略高於基準日評估值38.56億元。渤海銀行當時稱,資產轉讓事項的所得資金擬用於本行之一般性運營資金,並能提升本行資產質量、降低資本佔用並據此提升資本充足率和改善流動性。

在此之前,渤海銀行已啓動多項工作推動資產處置。比如,渤海銀行通過訴訟等方式,請求判令泰禾集團旗下公司償還借款本金及利息、罰息等費用合計19.43億元等。

截至2024年3月末,按集團口徑計算,渤海銀行資本充足率由期初的11.58%升至11.77%,一級資本充足率由10.01%升至10.13%,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由8.17%升至8.34%。

財聯社記者還注意到,7月19日,天津金融圈三家商業銀行同時發佈招募令,一度引發市場熱議。而渤海銀行也是其中一員,且負責風險業務的副行長也是渤海銀行前述招攬人才的重點。此外,渤海銀行還公開選聘負責批發業務和金融市場(資產負債及財務)業務的副行長。彼時,渤海銀行對此表示,此舉是爲了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活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經營管理團隊。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