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猪价涨成本降!自繁自养头均盈利已近700元

豬價漲成本降!自繁自養頭均盈利已近700元

證券時報 ·  07/23 09:23

7月23日國內期貨市場生豬主力合約2409一度達到18775元/噸,創出近兩年來高點。

而現貨市場上,受近期雨水密集影響,生豬價格連續上漲。卓創資訊數據顯示,上週內外三元交易均價19.04元/公斤,環比上漲1.98%。最高價爲7月16日的19.26元/公斤,最低價爲12日的18.79元/公斤。

同時受降雨影響,上游養殖端出欄減量,屠宰端收購難度增大,豬肉供應減少、成本支撐增強,共同支撐豬肉價格上漲。北方重點市場白條豬肉均價24.33元/公斤,環比上漲1.67%,較上週漲幅收窄2.15個百分點。

“養殖端前期集中出欄大豬,近期大豬出欄佔比下滑,且部分地區受集中降雨影響,養殖端存在提前出欄情況。此外,二次育肥補欄熱度略有降溫,標豬流入屠宰端貨源增加,屠企收購標豬壓力下滑,收購均重下滑。而仍有部分養殖場對後市看漲預期減弱,出欄積極性提高,大豬出欄增加,推動均重略漲。”對於近期生豬市場情況,卓創資訊分析師朱澤坤錶示,北方部分地區受降雨影響,生豬調運不暢,疊加終端需求暫無利好支撐,屠宰企業訂單有限,上週開工率呈下降走勢。7月18日全國屠宰企業日度平均開工率爲25.72%,同比下跌4.39個百分點。月下旬養殖企業生豬出欄計劃或增加,開工率或微漲。

豬價不斷衝高的同時,養殖成本卻延續下行趨勢。

此前在7月16日,豆粕期貨主力合約2409一度達到3071元/噸,較5月中旬下行16%,較去年同期更是出現約1000元/噸的降幅。

卓創數據顯示,上週豆粕現貨價格進一步下跌,市場供應壓力突出,下游接貨意願不佳,成交情緒較弱,導致市場豆粕成交減量。周內43%蛋白豆粕全國平均價格爲3056元/噸,價格較前一週下跌137元/噸,跌幅4.29%。

國際市場維持豐產預期,巴西大豆出口加速,導致美豆期貨持續走低。展望後市,豆粕市場將維持寬鬆格局,豆粕價格或延續跌勢。預計本週豆粕價格下跌,運行區間在2970元/噸至3030元/噸。

華安期貨也分析,當前美豆生長狀況較好。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當週,美國大豆優良率爲67%,高於市場預期的66%。目前是大豆到港高峰期,國內油廠大豆供給依舊偏高,開機率維持相對高位,但由於下游需求比較低迷,買貨意願下降,導致油廠豆粕出庫壓力大,催提壓力仍將持續。

養殖利潤主要受養殖收入及養殖成本影響,而養殖成本主要包括飼料成本、仔豬養殖成本、人工、水電、獸藥、疫苗等因素,其中飼料成本變動相對較頻繁。隨着飼料價格下行,在養殖收入增加、養殖成本下滑的情況下,2024年生豬自繁自養盈利自3月末開始便扭虧爲盈,且一路上漲至高位。

“受前期飼料價格下滑的影響,截至7月23日2024年出欄生豬的飼料成本不斷下滑,從而使得生豬養殖成本持續下降。”卓創資訊分析師王亞男分析,在自繁自養模式下,7月23日生豬養殖理論成本1718.52元/頭,2024年以來已累計下滑8.89%。截至7月23日,2024年平均養殖成本爲1776.54元/頭,較2023年同比下滑6.94%。

據悉,養殖收入是由生豬價格乘以生豬交易均重計算得出。卓創監測數據顯示,由當前19.38元/公斤的豬價及124.73公斤的交易均重來計算,7月23日自繁自養模式下的生豬養殖收入爲2417.27元/頭,2024年以來已累計上漲37.22%。截至7月23日,2024年平均養殖收入爲1957.05元/頭,較2023年同比上漲9.68%。

7月23日,生豬自繁自養盈利698.74元/頭,自2024年以來已累計上漲823.47元/頭,累計漲幅660.24%。截至7月23日,2024年生豬自繁自養盈利均值154.79元/頭,與2023年同期相比上漲305.24元/頭,漲幅244.7%。

“在豬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豬肉價格跟隨上漲,下游對高價產品的接受能力減弱。且在各區域價差較小的情況下,部分產區的白條外銷難度增加,進一步制約需求。加之河南區域降雨等原因,白條外發難度加大,需求不理想。需求對行情有一定拉低作用。”朱澤坤認爲,河南上週降雨導致局部區域出欄受阻,其中不乏豬源集中區域。在集中降水逐步結束後,部分被動壓欄的生豬或釋放,對行情有拉低作用。而降價過程或較爲快速,降價時長或爲1日至2日。隨後市場仍有一定抗跌情緒,價格或上漲。綜合來看,未來第二週生豬出欄量或由多到少,豬價有上漲空間。而未來第三週生豬供應或陸續增加,7月份壓欄增重的部分豬源或達到可出欄標準,生豬出欄量或提升,價格有下滑可能。

福能期貨則認爲,下半年生豬市場整體供應端壓力或處於平穩狀態,隨着需求邊際的逐漸向好,四季度屠宰量或將年內高點。但伴隨飼料原料的價格尋底,及仔豬價格創新高,下半年行情有所抑制,震盪上行。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