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本田“断臂求生”

本田“斷臂求生”

華爾街見聞 ·  07/26 09:28

轉型圖存。

big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周智宇

日系汽車巨頭本田面對中國汽車市場的壓力,已不再小修小補,而是“斷臂求生”了。

當地時間7月25日,本田汽車宣佈,將關閉、停產中國的兩家燃油車工廠,騰出更多精力轉向電車。其中,廣汽本田旗下年產5萬規模的工廠將在10月關停;到11月,另一家東風本田的24萬產能工廠也將停產。

本田在華的燃油車總產能,將隨之從149萬降至120萬台。這是本田自1990年投資中國市場以來的首次減產,也是日系車企迄今最大的規模縮減。

本田公司發言人表示,這些調整是本田響應中國市場變化的一部分。

這背後是其在華份額的持續下滑。目前,本田在中國共有149萬台燃油車產能,南北本田分別佔據72萬、77萬台。但自2020年攀至162.7萬台的銷量高峰後,本田在華的銷量就出現“三連降”,收縮至去年的123.42萬台。

今年上半年,本田中國的銷量降幅擴大至21.5%,錄得41.6萬台。看不到回暖跡象的本田,也將中國區銷售計劃降低13%至106萬台,這就意味着40餘萬台的產能閒置。

其實在此之前,對市場形勢早有判斷的本田,就已悄然展開“瘦身”計劃。

去年12月,本田表示由於要迅速轉向電動車市場,而決定削減廣汽本田約900名合約工,佔總員工數的7%。今年5月,廣汽本田通過“N+2+1.8”的高標準賠償方案,讓數千名員工主動離職。

作爲最早入華、建立了7家本土化工廠的本田,當下的局面無疑令人唏噓。業內人士認爲,它的此番“退守”,最大原因是燃油車難賣、電動車不火的“青黃不接”。

在新能源自主品牌的衝擊下,本田兩家合資車企的產品力已明顯不足,曾以省油、耐用、穩定等核心爲賣點的明星車型紛紛隕落。雅閣、CRV、飛度、思域等車型銷量快速下滑,即便降價也難回曾經的高峰。

今年6月,本田在華銷量最高的車型是本田CR-V,月銷1.66萬台;雅閣以1.2萬台的成績緊隨其後。二者曾經單月銷量3萬榮光不再,而其餘車型也相繼跌破了“萬台線”。

油車基盤巨大承壓,本田的新能源車型也未能扛下銷量的大旗。今年內,本田CR-V、雅閣、皓影的插混車型月均銷量未能破千台;e:NS1/e:NP1/e:NP2等新純電系列更是在百台區間徘徊。

事實上,本田的表現是衆多日系合資車企在華生存狀態的縮影。

高光時刻,日系車企一度“碾壓”自主品牌,在2021年拿到過國內22.6%的市場份額。但到今年上半年,這一數字已縮至14.9%。

日系車“不愁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近年來“關、停、並、轉”不斷上演。此前三菱汽車已經宣佈退出中國,日產也在6月宣佈關閉在江蘇省常州市的工廠。

爲了應對在中國市場的挑戰,日系車企必須加快求變。

對本田而言,關閉兩家工廠是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舉措,將更多籌碼押向電車,努力保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此次本田方面也強調,“作爲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依然是本田的重要陣地”。

爲此,本田計劃通過東本、廣本在建的兩家新電動車廠彌補目前的產能縮減。目標在今年末投產,預計將本田在華的總產量恢復至144萬台。

新廠佈局的同時,本田也打出電動化的新牌。今年4月,本田在華正式發佈全新電動品牌“燁”,最大的變化在於中方佔據了主導權。

官方信息顯示,新品牌首款概念車“燁GT概念車”外觀由中國團隊設計,將搭載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華爲智能座艙以及科大訊飛語音控制系統等。這也是此次本田宣發的重點。

中方團隊擁有更多話語權,已經成爲當前諸多合資車企的主旋律;更多國內供應商的加入,也讓傳統車企在智能化方面奮起直追。

根據計劃,“燁”品牌到2025年將投入全固態電池車,至2027年將推出六款車型,最終本田將在2035年實現中國市場100%的電動化。

接下來,本田需要在中國市場背水一戰。

對本田等合資車企來說,“瘦身”只是暫時的權宜之策,想要真正在中國市場實現復興,倚靠中國市場和供應鏈的優勢儘快完成轉型,或許才是最優解。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