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A股3000点关键时刻,科创板上演另类减持潮,澜起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借道询价转让,原始股东正疯狂减持

A股3000點關鍵時刻,科創板上演另類減持潮,瀾起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借道詢價轉讓,原始股東正瘋狂減持

金融屆 ·  07/26 09:17

金融界7月26日消息 你有你的張良計,我有我的過牆梯!爲了減持各大上市公司絞盡腦汁,在證監會封堵不少漏洞之後,最近不少上科創板上市公盯上了詢價轉讓和配售方式減持股份路子,上演另類減持潮。

26日晚間,備受市場的關注的瀾起科技、聚辰股份、芯源微三家上市公司股權詢價轉讓有了最近進展,詢價轉讓結果出爐。

瀾起科技披露股東詢價轉讓結顯示,本次詢價轉讓的價格爲57.72元/股,興證全球等12家投資者獲配。其中,興證全球受讓839萬股,摩根士丹利受讓175萬股,摩根大通受讓162萬股,UBS AG受讓142萬股。

相較今日58.23元/股的收盤價,57.72元/股的轉讓價格稍有折扣。

big

聚辰股份公告表示,公司股東聚辰半導體(香港)有限公司擬詢價轉讓318萬股,佔總股本的2%。本次詢價轉讓的價格爲55.49元/股。本次詢價轉讓完成後,聚辰香港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由7.81%減少至4.92%。此次受讓方包括,南京盛泉恒元投資、諾德基金、J.P.Morgan 、UBS AG、方正證券等等。

而55.49元/股要比今日收盤價高不少,聚辰股份今日收盤報52.31元/股,溢價不少6%。

值得注意的是,在聚辰半導體完成此次詢價轉讓的減持後,持股比例已經下降至5%以下,後續減持將不會在減持公告,自此泥牛入海,消失的無影無蹤。

big

芯源微公告,股東瀋陽先進製造技術產業有限公司通過詢價轉讓200.4萬股,轉讓價格爲64.72元/股。此次轉讓後,先進製造持股比例由10.52%降至9.52%。接盤芯源微的機構包括UBS AG、諾德基金、廣發基金、摩根士丹利、財通基金等等。

截至今日收盤,芯源微股價報65.88元/股,此次詢價轉讓給出了小幅折扣。

big

曾引發軒然大波

此前,瀾起科技、聚辰股份、芯源微的詢價轉讓計劃曾引發軒然大波,弄的A股市場雞飛狗跳。

7月22日,芯源微、瀾起科技、聚辰股份集體發佈了股東詢價轉讓計劃書公告。從減持比例來看,三家擬減持股份分別佔總股本的1%至2%不等;減持方均爲各家公司首發前股東;轉讓原因均爲自身資金需求;轉讓價格均不低於發送認購邀請書之日(即7月22日,含當日)前20個交易日股票交易均價的70%。

受三家公司減持的影響,7月23日A股芯片半導體板塊直接被帶崩,多隻芯片ETF和半導體ETF深跌。其中,芯片ETF、半導體設備ETF、集成電路ETF收盤分別下跌4.82%、4.99%和4.72%。

詢價轉讓制度漏洞正在無限被放大

詢價轉讓制度始於2020年,起初是爲科創板量身定製。當年7月2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股東以向特定機構投資者詢價轉讓和配售方式減持股份實施細則》正式實施,今年5月,深交所發佈了《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16號——創業板上市公司股東詢價和配售方式轉讓股份》。此次新規發佈後,創業板上市公司也可以採用詢價轉讓方式。

起初各大減持渠道暢通無阻,詢價轉讓和配售方式減持方式並不是主流減持方式,作爲實行後的首個完整年度,2021年整個科創板僅有11筆詢價轉讓,成交總金額尚不足67億元。到了2022年,詢價轉讓操作上升至35次,成交金額也達到了147.28億元。2023年趨勢更加明顯,全年詢價轉讓達到41次,成交金額也達到了183.73億元。

或受上市公司減持的監管力度加大的影響,進入2024年後,科創板公司通過詢價轉讓方式轉讓股權的現象更加明顯。截至6月21日,已經完成了26筆詢價轉讓,此外,還有高凌信息、振華風光、日聯科技這三家公司的詢價轉讓仍在進行中。

其中,瀾起科技是詢價轉讓的老手,此前瀾起科技共有6次通過詢價轉讓方式轉讓股權,合計轉讓16.21%股權,總交易金額達97.99億元,爲當前詢價轉讓次數最多、金額最大的公司。憑藉詢價轉讓的加持通道,瀾起科技原始股東得以快速套現。其第一大股東中電投控所持股權比例從上市之初的15.9%下降至6.15%,第二大股東英特爾的持股比例也從10%下降至4.76%。

目前,在各大減持辦法收緊的情況下,詢價轉讓制度的漏洞正在無限被放大。一是相關股東通過詢價轉讓達到“過橋減持”目的;二是出讓方通過與受讓方串通,以較低的價格轉讓股份。轉讓價格越低,出讓方繳納的相關稅費(包括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等)就越少,以此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不低於20個交易日均價70%的定價模式,也爲低價轉讓創造了可能。

特別要防止相關股東通過詢價轉讓達到“過橋減持”的目的。

在A股3000點關鍵時刻,此前包括轉融通等多項政策均已經被調整,而詢價轉讓制度又將走向何方呢。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