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BD新贵:宜明昂科-B(01541)和他的差异化创新力

BD新貴:宜明昂科-B(01541)和他的差異化創新力

智通財經 ·  08/04 20:35

此次交易對公司關注度、成交量和股價的多重提振作用,這將有利於增強股投資者的投資意願和投資信心,爲後續繼續長線持有宜明昂科奠定堅實基礎。

8月2日,宜明昂科股價大幅高開,最高漲幅達52.78%,交投活躍。

二級市場爲之震動的背後,最重磅的消息莫過於,前一日,宜明昂科-B(01541)發佈公告宣佈與Instil Bio, Inc (NASDAQ: TIL)全資子公司SynBioTx Inc.達成一項超20億美元的BD合作。在這項合作中,SynBioTx Inc.將獲得宜明昂科在研管線中的兩款產品IMM2510(VEGFxPD-L1 mAb-Trap)和IMM27M(CTLA-4, ADCC+)的大中華區以外的開發及商業化權利。

而宜明昂科除保留兩款產品在大中華區的權利外,還將獲得5000萬美金的首付款及近期付款,以及超過20億美金的後續開發、註冊、商業化里程碑付款,及單位數至低雙位數的大中華區以外的銷售提成。

此次超20億美元BD合作對宜明昂科後續增長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

一方面,與Instil Bio的合作,能夠爲公司在國際化BD交易和全球商業化領域帶來長期收益,且能夠切實補充公司現金流;

另一方面,目前正值全球生物科技資本寒冬“破冰關鍵期”,真正有內生創新力的公司和產品越來越多的受到市場和同業的青睞。而此次超20億美元BD能幫助投資者清晰認識到宜明昂科一體化自有研發平台在全球化創新研發方面的能力,爲未來商業化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有望讓公司後續在二級市場持續獲得更廣泛是投資者認可,實現更高的估值溢價。

差異化創新實力獲全球業界同行認可

對於投資者而言,若想對宜明昂科和SynBioTx Inc.此次超20億美元BD交易與合作有充分理解,就需要從其交易的兩款重磅產品入手。國際業界同行看中宜明昂科IMM2510和IMM27M的主要原因在於這兩款產品在治療與全球商業化方面存在不斷被深掘的巨大價值。

以IMM2510爲例,其作爲一款具有差異化創新性的藥物,其原創新藥產品力不僅體現在臨床特性,也體現在根源性的平台創新上。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縱觀雙抗的研發與臨床應用,目前仍面臨諸如簡化設計結構與生產流程、正確識別靶標目標對和優化協同效應以及降低不良反應等諸多痛點和挑戰。因此,現階段雙抗藥物研發的核心在於開發先進技術平台以解決藥物端效力、特異性、親和力和穩定性等問題。例如已在多種疾病領域佈局30餘種雙抗藥物的羅氏,其便擁有包括KiH平台、CrossMab平台和ART-Ig平台等在內的多個自研雙抗平台。而這也證明行業領先的技術平台是未來開發FIC/BIC雙抗創新藥物的堅實基礎。

與衆多靠引進平台研發的雙抗產品不同,IMM2510是基於宜明昂科創新自研的“mAb-Trap”技術平台研發的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款靶向VEGF及PD-L1的雙特異性分子。

在自研先進技術平台的支持下,IMM2510能夠通過阻斷VEGF/VEGFR信號通路,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並使腫瘤細胞對免疫反應更敏感,同時通過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及誘導Fc介導的抗體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ADCC)和抗體依賴的細胞吞噬作用(ADCP)活性激活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及巨噬細胞,從而發揮抗腫瘤免疫治療作用。

目前IMM2510已經完成了一項用於實體瘤的劑量遞增臨床試驗,並在多瘤種顯示出療效信號,包括先前免疫治療失敗的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根據今年宜明昂科在ASCO大會上公佈了一期劑量遞增試驗的初步藥效結果,IMM2510總體耐受性良好並在實體瘤中展示出積極的療效信號。

而此次交易的另一款產品IMM27M則是具有增強ADCC活性的新一代抗CTLA-4抗體,旨在促進腫瘤內調節性T細胞耗損,以提高第一代抗CTLA-4抗體的療效並降低其毒性。目前IMM27M已經完成了一項劑量遞增的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初步顯示對晚期實體瘤患者的抗腫瘤活性,並於2024年7月在中國進入與IMM2510的聯合研究。

交易的最終敲定體現的是雙方對管線未來臨床價值、競爭結構以及疾病臨床需求等多重因素的考量。僅從市場空間來看,隨着雙抗藥物獲批上市進程持續加快,預計2030年全球雙抗市場規模有望達807億美元,2022至2030年平均複合增長率達39.6%。此次雙方能在以上兩款重磅產品上達成交易,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空間顯然是原因之一。

實際上,從CD47到此次達成授權合作的兩款產品,差異化創新一直是宜明昂科進行藥物研發的核心主題。作爲一家全自研的創新藥研發平台型公司,宜明昂科還在CD24, CD70等創新分子以及ActRIIA靶點有深入佈局。另外,在競爭格局相對良好且市場空間巨大的自免領域,宜明昂科的Amulirafusp alfa (IMM0306, CD47x CD20 mAb-Trap)已獲得兩個適應症IND批件。

核心品種臨床價值差異化明顯,漸入收穫期

當前國內創新藥前沿發展已不再是單純的Me-too/Me-better,而是向更高端的BIC/FIC轉型。而深耕CD47的創新研發也是宜明昂科搶跑BIC/FIC賽道的一個縮影。

雖然此前吉利德宣佈終止CD47單抗Magrolimab所有血液瘤臨床引發全球市場震盪,由此有投資者認爲這次失利將對全球在研CD47抗體的賽道玩家潑了一把冷水,但事實並非如此。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CD47藥物開發的核心,在於如何在保護紅細胞、血小板不被誤傷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殺傷腫瘤細胞。這也是所有CD47賽道研發公司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作爲此前全球範圍內臨床進度最快的公司,即使吉利德對Magrolimab的臨床給藥設計了必須先低劑量再到治療劑量的方法(priming dose)但並未解決“血液毒性”這個核心問題。主要原因在於抗體的高親和力導致其與紅細胞不可避免的結合帶來“抗原沉默”效應,即:由於親和力過高,受體佔位太強,藥物進入血液後先與正常血細胞結合。爲了使足夠的藥物能進入腫瘤部位發揮療效,必須加大劑量,從而增加了安全性風險。Magrolimab的臨床劑量高達30mg/kg,也爲其最終的失利埋下伏筆。

而Magrolimab並非CD47的唯一解。即使靶點一樣,但分子設計不同,其失利並不代表CD47靶點的失敗。反之,賽道內諸如宜明昂科這類擁有自有研發引擎的biotech有望通過產品的差異化創新實現彎道超車。

從藥物設計上看,爲進一步解決“血液毒性”問題,宜明昂科的替達派西普(IMM01)作爲一款SIRPα-Fc融合蛋白,其與CD47結合區域採用了一個工程化的人類SIRPα結構域。在體外研究中,該結構域顯示不與人體紅細胞結合,具有很強的安全性優勢。另外,公司還對該結構域採取了去糖基化的修飾,降低了分子的免疫原性。II期臨床劑量爲2mg/kg, 僅爲Magrolimab的1/15。

值得一提的是,替達派西普的優勢在臨床數據中已得到印證。其兩項II期臨床研究數據—IMM01聯合阿扎胞苷(AZA)治療初治較高風險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HR-MDS)和IMM01聯合替雷利珠單抗治療既往PD-1抗體治療失敗後的經典霍奇金淋巴瘤(cHL)入選2024 ASCO口頭報告。

臨床數據顯示,IMM01聯合阿扎胞苷治療初治HR-MDS適應症方面,在整體51個可評估患者中,完全緩解率(CR)達到33.3%,總體反應率(ORR)達到64.7%。且臨床數據顯示反應隨着治療時間的延長,療效持續提升。在治療超過6個月的29名患者中,CR達到58.6%, ORR達到89.7%。總體來看,IMM01聯合AZA做爲一線治療成人較高風險MDS患者耐受性良好,療效顯著。

另外,IMM01聯合替雷利珠單抗治療既往PD-1抗體治療失敗後的cHL II期試驗數據顯示,在33例可評估患者中(此前接受的平均治療線數爲4線),ORR達到66.7%, CR 率達到 24.2%,總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未觀察到溶血的發生。

最終替達派西普憑藉其優秀的療效和安全性數據贏得了ASCO 2024現場國際同行的熱烈反響。

從最新的臨床進展來看,替達派西普已在中國獲批三個註冊臨床,包括:聯合替雷利珠單抗針對PD-(L)1單抗難治的cHL的III期臨床,聯合阿扎胞苷針對初治的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 III期臨床和聯合阿扎胞苷治療初治HR-MDS的III期臨床。其中,PD-(L)1單抗難治的cHL適應症在7月初完成首例患者的入組給藥。標誌着公司在CD47靶向藥物研究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未來商業化可期。

從市場角度來看,目前中國MDS年發病率約1.5人/10萬人,每年新發患者數量約2萬人。以目前常用的藥物阿扎胞苷爲例,國內藥物市場至少在10億以上量級。流行病學顯示,美國MDS年發病率約爲4.5/10萬人,死亡7000例/年,疾病具有迫切未滿足臨床需求。據推算,高危MDS預期市場規模爲10-20億美元。而除了血液瘤和淋巴瘤外,CD47在多類實體瘤細胞表面都有表達,如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乳腺癌、胃癌、結直腸癌等,也預示着該靶點若能實現突破,市場潛力巨大。

回到此次BD合作,此次超20億美元的交易無疑爲宜明昂科後續臨床試驗提供了可觀的資金保障,推動在研管線順利度過臨床研究階段,降低管線研發風險,縮短開發週期,也能爲宜明昂科在全球化創新研發、海外註冊以及市場商業化等多方面逐漸構建起體系化優勢。

在二級市場方面,不難看出此次交易對公司關注度、成交量和股價的多重提振作用,這將有利於增強股投資者的投資意願和投資信心,爲後續繼續長線持有宜明昂科奠定堅實基礎。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