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新能源车企抢滩香港 谁能饮得品牌国际化"头啖汤"?

新能源車企搶灘香港 誰能飲得品牌國際化"頭啖湯"?

證券時報 ·  08/06 21:00

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在《等待香港:永遠的香港人》一書中提到,香港可能是別人的某一種天堂,對於他而言,它卻是百分百的現實的,不做無謂的行動與妄想的。

這裏的“現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香港人務實的態度。在摩登繁華與市井煙火之間,一部分香港人追求向上且務實的現實生活。就像對車輛的偏好一樣,寬敞舒適的MPV車型,是很多香港消費者的“心頭好”。

對於中國新能源車企來說,要想在香港喝到品牌國際化的“頭啖湯”,勢必要與當地的文化、消費偏好做深度的融合。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讓香港與廣州、深圳等城市在通信、新能源、無人機、機器人、服裝貿易、食品飲料等各個產業產生了深厚的交織,但對於剛剛進入香港市場的國產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如何讓品牌與當地的文化深度融合,如何讓產品精準滿足本地消費者的需求,仍然是一道待解的難題。

進入香港市場不易,在香港市場打響知名度,由此起航走向全球更不易。對於中國新能源車企而言,首先需要擺正心態,不僅要將香港市場視作出海的“橋頭堡”,更要將此地作爲長期市場進行深耕,以長期主義精神做好品牌的沉澱。

同時,面對非常務實,甚至略顯“現實”的消費者,產品力才是能夠在當地牢牢立足的根本。這需要積極入港的車企,根據本土化的需求開發產品,並將產品的質量做到紮實可靠。

目前很多國產新能源車企均在積極推動自身的智能化產品入港,這些便捷、靈活的智能化配置,爲香港消費者帶來了新鮮的體驗。而要將這種“引人入勝”的好體驗轉化爲“好口碑”,本質上還是需要產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做支撐。

在採訪過程中,很多香港的經銷商對內地車市的白熱化競爭程度已有所耳聞。不少車企也在試圖將在內地車市的“內卷”轉移到境外。但事實上,過度的內卷並不完全適用於境外市場,特別是那些剛剛開拓的市場,如果採取過於激進的打法,很容易給當地的銷售網絡佈局、產品推廣帶來負面效應。

對於中國新能源車企來說,“頭啖湯”固然很鮮,進入香港市場搶灘國際化陣地固然很重要,但過於激進的佈局反而會“燙傷”自己,影響品牌的長期建設。品牌國際化本身就是長期征程,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推進。敢爲人先,爭飲“頭啖湯”的精神可嘉,但以長情投入,以打造百年老店的心態煲出一鍋濃郁鮮美、十里飄香的靚湯也值得鼓舞。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