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阿里变阵的秘密,藏在商家的服务费里

阿里變陣的祕密,藏在商家的服務費裏

鈦媒體APP ·  2024/08/09 11:32

文|螺旋實驗室,作者丨安曉,編輯丨堅果

張衡一條條複製粘貼回過去:「拍前看清楚,說了不刀。」下一秒卻看到消息置頂,霎時傻了眼——那是閒魚的官方公告,明明白白寫着:“擬向賣方收取基礎軟件服務費(按單筆訂單實際成交額*0.6%收取,60元封頂)。”

這條不到一千字的公告,讓張衡心涼了半截。何況公告裏又寫着,一個月內成交10筆以上,且總金額大於一萬的賣家,還要在超出後加收1%手續費。

他轉頭盤算了一下這個月的數據,又按起計算器,才發現大事不妙。限量版球鞋價格高,隨隨便便幾雙交易額就能破萬,而他又是個「兼職倒爺」,10筆不過是他一星期的交易量。

張衡氣憤得不行,「賣東西賣得多還有錯?我們還給閒魚增加活躍度了呢,怎麼先割起我們這批韭菜了?」在他常逛的球鞋社區裏,不少網友也在吐槽閒魚「吃相難看」,「一筆才能賺多少錢啊,現在是0.6%,最高要抽走60,以後還不知道要抽多少,一天白給閒魚打工了!」

「兄弟們,大家不服的直接卸載閒魚,大不了去其他APP東山再起,不能慣着它!」看到這條評論,張衡苦笑。他也想過要不要卸載,轉戰其他二手平台,但架不住閒魚流量大、用戶多,東西總是能早早賣出去。

最後,他什麼也沒說,只是默默給這些帖一個個點了贊,然後繼續回起了閒魚消息。

阿里”兩升一降“

作爲阿里系旗下二手交易平台,歷經9年迭代變革,閒魚已成長爲中國最大的二手交易「流量入口」。2014年,閒魚曾在成立之初承諾不向個人用戶收取交易佣金,成爲不少個人賣家的「白月光」。

懂行的用戶或許知道,閒魚此番突然增收服務費不是偶然。去年六月,閒魚就已經悄悄釋放信號,開始向高頻次與高交易額的賣家徵收服務費。從設置門檻來看,主要還是針對職業賣家,即業內俗稱的「倒爺」。看似是治理平台環境之舉,誰也沒想到「全民收費」的時代到來得如此迅速。

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4月,閒魚的月活躍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1.62億人,相較於去年同期增長了19.1%。而在高價值用戶群體中,線上消費能力超過2000元以上的用戶佔比達到了52.7%,遠高於全網水平。

種種跡象表明,迎來10歲生日的閒魚已經有能力「賺錢養家」,商業化提速勢在必行。

同爲阿里系「老牌電商」,7月下旬淘寶也修改了商戶規則,宣佈從9月1日起開始,同樣對平台上已確認的交易收取0.6%的「基礎軟件服務費」。此前,淘寶是國內唯一對賣家免費開放使用的電商平台。消息曝光後的第一個交易日,阿里巴巴股價上漲5%。

此次調整之前,淘寶的主要商業模式是向賣家收取廣告費。與之成對比的,是其他主流電商平台的「交易佣金模式」。佣金通常包括兩筆:一是基礎技術服務費,行業普遍按交易金額的0.6%-1%收取;二是按具體類目從賣家交易金額中抽成,主要費率區間在5%-8%。

這次淘寶總算坐不住了,按GMV(商品交易總額)的0.6%增收服務費,意味着淘寶平台的take rate(網站轉換率)將直接提升0.6%。放在2020財年,意味着阿里將多賺248億元,而當時整個核心商業的營業利潤不過1386億元。

不過風口之下,仍有逆行者顯露「英雄本色」,開闢一條「反捲」路徑。

同樣在7月,天貓發佈了《關於取消天貓年費的意見徵集》,9月1日起,天貓將取消平台年度軟件服務年費:9月起入駐新商家無需支付;已支付年費商家,天貓將按結算規則分批退還。

此前,天貓不同類目商家每年需支付3-6萬元年費。免除後,2024年9月1日之後入駐天貓的新商家,不需再支付這筆費用。同時,對於2024年1月~8月經營成交額達成全年目標的商家,天貓會將全額返還年費。

這一舉措實質上降低了入駐門檻,有助於天貓平台引更多新商家入駐,爲中小商家注入了新的活力。利好之下,天貓有望盤活新一輪流量,於抖音、拼多多等內容電商夾擊之時,破而後立、突破窗口期。

同屬阿里,動作不同

都屬同一阿里旗下,爲何三大「頂流」平台被自然劃分爲「淘寶+閒魚」與天貓兩大陣營,各自動作不同?

先看開始收費的淘寶和閒魚。談到閒魚,或許很多人已經忘了,它最初脫胎於「淘寶二手」,設立初衷是在二手舊物領域爲淘寶引流。2014年,它才分拆獨立,是阿里現任CEO吳泳銘規劃的首批戰略創新級業務之一。

如今,用戶們在閒魚上購買的物品,還會直接與淘寶數據共享,是流量見頂的淘寶又一「護城河」,二者可以說是「本是同根生」。

而京東不走C2C路線,主打的是B2C,要求商家必須是正規公司或品牌授權,商品質量和售後服務有較高保證。‌門檻提上來了,定位高端了,自然吸引的是大品牌商家入駐,與閒魚、淘寶一類中小商家的「安全網」與「創業基地」本質不同。

因此,淘寶、閒魚收服務費,本質上是看上了中小商家這塊GMV蛋糕。

閒魚的日均GMV已經突破10億,在成立第十年終於用人群年輕化、二手閒置的低價優勢、低門檻、能省又能賺這些寶藏般的特質,爲自己等來了一個機會。

而今年一季度,阿里對股東報告稱,淘天集團GMV同比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其中最主要的貢獻者是淘寶,徐宏稱「淘寶GMV增速超過天貓」。

GMV與交易量增長,大衆消費習慣變化功不可沒。當前大衆主流消費偏好是「感性與理性並存」,在理性層面,消費者在購物決策過程中,會對性價比、功能性謹慎評估,因此對實用主義的二手閒置物品情有獨鍾;在感性層面,消費者存在着跟隨潮流、注重情緒價值的消費傾向,爲熱愛買單的「情感化消費」更不在少數。

兩大「buff」一疊加,淘寶、閒魚兩大平台交易量與GMV攀升勢不可擋,他們有底氣從GMV中分走蛋糕,而且讓商家、個人用戶交錢交得無可奈何、心服口服。

而天貓在招商板塊的壓力其實不小。在頭部品牌上,它的用戶群已經到了非常大的量級,能夠轉化的流量通道已經被消化地差不多了。這一傳統電商平台想要進一步增長,只能靠更多新的流量拉動。免除年費、降低門檻,才能奮力與興趣電商一搏,獲得增長動能。

兩大平台的舉動看似不合,其實是基於不同平台環境與調性作出的市場考量,一個重點在「買家拉動消費」上,一個在「賦能商家更好經營」上,最終殊途同歸,都是阿里下的一盤大棋。

天貓又有機會了?

在此次全面取消年費之前,天貓其實已推出一系列惠商動作:向所有品牌及商家提供包括AI經營提效工具、免費生意參謀、寄件物流補貼等近10項舉措,降低經營成本,提升經營效率。

如此一來,天貓和商家的關係更良性。過去一刀切地按照品牌入駐收年費,商家僅將天貓視作「露出展示的網絡廣告位」。而現在按照實際的成交情況來收費,還費心費力爲商家經營提供「錦囊妙計」,一方面共享交易分成,可以降低營收壓力,另一方面,其實也是收益共擔,雙方共贏。

在這一趨勢下,阿里似乎從天貓找到破局的最優路徑。畢竟阿里電商已經被分割成了兩塊:賺吆喝的淘寶、閒魚,以及賺錢的天貓。無論當時還是現在,淘系電商的流量分配都嚴重傾向於大商家、大品牌,也就是天貓的優勢點所在。

雖然淘寶C店直到2019年仍能貢獻淘系電商50%以上的GMV,但它們得到的流量扶持極少。阿里過去的策略就是扶持中高端品牌,即所謂「淘寶搭台,天貓唱戲」。而且,在品牌電商領域,阿里更重視旗艦店和專賣店,從而把同時經營多個品牌的經銷商、代運營商置於很不利的地位,那些缺乏品牌認知度的白牌就更不用說了。

阿里自始至終都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大牌商傢俱備最高的營銷預算、能爲平台提供最多的收入,這就是阿里電商「天貓化」的根本原因。

如今天貓擴大商家規模,向中小商家逐步放開,但並沒有放下對產品質量與商家經營狀況的一貫嚴格管控,順應消費升級主流,考慮逐步提高品牌認知度,也即提高產品質量和客單價。

GMV增長仍是核心

無論是對淘寶、閒魚賣家加收基礎軟件服務費的決策底氣,還是天貓敢主動降低年費的底氣,背後基於的都是淘寶GMV正在回升的導向。

在7月下旬修改賣家規則之前,阿里已在內部多次開會調整平台策略,新舉措包括取消一些「非強比價心理產品」,以及修改推薦算法,從以價格力爲核心轉爲以GMV爲核心。

在新的算法邏輯下,低價不再擁有高權重,流量分配的核心變成「體驗點」,吳泳銘稱,淘天今年的首要任務仍然是「消費者的體驗提升,以及消費者體驗提升帶來的GMV增長」。

種種調整,其實還是阿里對其核心電商業務變現能力的又一輪挖掘。過去一年電商行業突變,各大平台都在強調低價打法,紛紛抄拼多多的成功作業。淘寶也禁不住誘惑,首頁改版、算法推薦強調低價,不少網友感嘆,淘寶有「邯鄲學步」之意。

然而,結合業績來看,低價並未帶給阿里成正比的回報,此路不通,不如另謀出路。阿里的新招,就是將核心從曾經一度推崇的「五星價格力」,轉向由用戶體驗拉動的GMV,並將GMV增長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收入增長。

於是有了我們看到的收費、免費兩大動作,阿里正在放棄盲目模仿「拼多多模式」,而是回歸到符合自身特點的經營節奏上,依託自身優勢尋求新的增長點。

在新的算法邏輯下,阿里種種佈局撥回市場逆時針,但「如何在不追求低價的前提下實現GMV增長」的老問題又將重新擺上檯面。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