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发达国家央行首次集体QT!市场面临紧缩大考

發達國家央行首次集體QT!市場面臨緊縮大考

華爾街見聞 ·  17:27

聯儲局有過2019年縮表引發回購市場危機的「黑歷史」,在央行集體QT「抽水」時,聯儲局可能再次出問題,而其他央行尚未接受過考驗。本月初日本央行引爆的股市大拋售可能就在警告,QT有引起巨大反響的潛力。

三週前日本央行引爆全球股市崩跌的慘劇只是序曲,緊縮正在成爲嚴峻的市場考驗。因爲不止是日本,發達地區央行都在採取量化緊縮(QT)的行動,這被媒體稱爲史上首次發達世界央行的集體QT。

今年7月末的貨幣政策會議後,日本央行宣佈加息15個點子,同時決定逐步縮減央行的債券投資組合規模,計劃每個季度減少購買國債4000億日元。這意味着,繼聯儲局、加拿大央行、歐洲央行、英國央行之後,日本央行也要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雖然QT在各個國家地區的操作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都涉及到,撤回央行在新冠疫情期間通過購買債券向經濟體注入的流動性。

考慮到近些年英美央行都曾因QT而引發市場劇烈反應,如今央行集體QT就成爲更需要投資者警惕的威脅。

2019年9月,美國回購市場爆發了一場短暫卻劇烈的流動性衝擊,那場「回購危機」的元兇之一就是2017年到2019年的聯儲局縮表。那也是聯儲局首次操作QT的一個「黑歷史」。三年後的2022年9月,英國央行加息50個點子後不久,英國政府公佈1972年以來最激進的減稅方案,國內金融市場遭遇股債匯三殺,央行緊急「救市」,宣佈「無限量」臨時購債,並推遲本月的QT計劃,英債價格大反轉,此前創2011年來新高的基準十年期英債收益率狂瀉近60個點子,全球市場都打了雞血,股市債市高漲。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此前稱,聯儲已經吸取2019年的教訓,承諾會在出現問題以前就停手。但評論認爲,鮑威爾的承諾並不能保證這次的QT安然度過,尤其是在投資者面臨全球發達國家央行集體「抽水」時。最近融資市場面臨壓力的一些跡象已經強化了聯儲局將結束QT的預期。

擁有四十年任外匯和固定收益策略師經驗的Standard Bank駐倫敦G10策略主管Steven Barrow警告:

「聯儲局可能再次出問題,而其他央行尚未接受過考驗。」

Barrow在最近的報告中提到兩週前8月5日那個「黑色星期一」的全球股市大拋售,稱拋售在8月5日達到高潮,創下了 2020 年以來最嚴重的跌幅,這可能是QT有如此反響潛力的警告信號。

Barrow 的報告指出,早些年,主要央行購買債券爲經濟體注入了現金,其中一部分被用於投資股票等風險較高的資產,現在央行正在減少他們的這些資產儲備,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挑戰。

對於QT,兩年多以前開始行動的加拿大央行比聯儲局表現得更激進。加拿大銀行 Canadian Imperial Bank of Commerce分析認爲,加拿大央行的縮表計劃劃今年已損害了短期融資市場的運作,迫使央行定期進行干預。不過,上月加拿大央行的副行長Carolyn Rogers還暗示將繼續實施QT,因爲資產負債表尚未「正常化」。

而英國央行在資產負債表正常化方面採取了最激進的做法,積極拋售其投資組合中的債券,不僅僅是減少對到期債券的再投資。爲了解決市場流動性問題,英央行鼓勵國內銀行使用一系列貸款工具,在需要時從央行獲得現金,也就是被稱爲需求驅動系統的工具。

相比其他央行,日本央行的立場顯得沒那麼堅定。本月初日本央行亮出加息疊加縮表的組合拳,掀起市場巨震,日股歷史性暴跌,而後,央行官員發聲安撫市場,暫時「投降」了。日本央行副行長內田真一8月7日稱,央行不會在市場不穩定的時候加息,目前需要堅定地實施寬鬆政策。

內田表態後,日股美股均反彈,顯示他的言論受到投資者歡迎,可是,華爾街見聞此後提到,分析認爲這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如果日本央行不再加息,日元套戥交易就會捲土重來,通脹和弱勢貨幣將繼續侵蝕日本人的消費能力,央行進退兩難,現在焦點轉向美國等其他主要經濟體是否走向衰退。

還有分析認爲,日本存在有比經濟衰退更值得擔憂的因素,消費和投資或將受到抑制,內田的講話間接承認了日央行的加息是政策失誤,這種失誤可能危及日本政府和央行之間的關係。

鑑於多國的公共債務水平在新冠疫情期間猛增,一些觀察人士認爲,這些國家的政府可能會向央行施壓,要求他們縮減QT,維持對國債市場的支持。Eurizon SLJ Capital 首席執行官 Stephen Jen就提出了這種疑問:政府急需公共融資和發債,就算不是所有政府,這也是大多數政府的處境,面對大規模發債,央行如何全面實施QT?

而如果市場不穩定,將更難以全面推行QT。瑞士再保險研究所駐蘇黎世的首席經濟學家 Haegeli 預計,如果全球QT持續到 2025 年,很可能會繼續引發波動飆升。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