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小米汽车倾销了吗?

小米汽車傾銷了嗎?

財經雜誌 ·  08/24 07:06

中國汽車市場的現狀是,一方面價格戰越來越殘酷,另一方面消費者、投資者對車企盈利能力的重視程度在提升

文|顧翎羽

編輯|尹路

一則關於小米汽車傾銷的「炮轟」,讓小米汽車的競爭策略受到關注。

8月21日,小米集團(1810.HK)在2024年二季度業績中首次披露了汽車業務數據: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該季度收入達到64億元,其中,智能電動汽車收入爲62億元,毛利率15.4%,淨虧損收窄至18億元,季度交付量約2.7萬輛。

隨後,有媒體根據「交付2.7萬輛,虧損18億元」計算得出:小米賣一臺車虧6萬多元。該結論引來了極越汽車公關負責人徐繼業的不滿,他發朋友圈稱:「雷軍這樣的企業家,有點公德心和羞恥心好不好?每臺車虧6萬,虧那麼多你還賣那麼多幹嘛?有些企業虧是因爲不折價就賣不掉了,小米和雷軍這叫啥?放在以前這就叫作傾銷,這是最惡劣的商人本質。」

極越是吉利汽車和百度的合資品牌,2024年二季度全品牌累計銷量爲1824輛,與小米相差懸殊。8月22日下午,極越方面回應稱,這段言論並不代表公司觀點,已經對徐繼業進行嚴厲批評,徐繼業本人也在朋友圈表示反省。

徐繼業的批評並未得到小米的官方回應。但雷軍和小米CFO(首席財務官)林世偉都分別對「小米汽車賣一臺車虧6萬元」的說法進行了回應。雷軍回應稱,「這個算得既對也不對。因爲我們小米汽車剛剛開始,我覺得我們的財務表現是不錯的。我們在智能汽車等創新業務投入了18個億,等到了一定規模,我相信很容易打平。」林世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小米目前更重視增長而非短期盈利,他強調,「我們堅信規模擴張最終將爲我們帶來利潤,我們將繼續在電動汽車業務上進行投資。」

雷軍和林世偉的說法證明目前小米的確在以犧牲盈利爲代價,擴大汽車業務規模,並且還將繼續加碼。那小米汽車傾銷了嗎?如果沒有,小米CFO所說的「先考慮規模,願犧牲利潤髮展電動汽車」指的是什麼?

傾銷的質疑

徐繼業提出傾銷質疑的依據是,「小米汽車賣一臺車虧6萬元」。根據小米業績,本季度汽車業務確實虧損18億元。小米汽車總裁盧偉冰在業績電話會上表示,小米汽車仍處於起步階段,目前的虧損主要是受限於規模效應,以及造車前期的較大戰略投入,以及純電轎車的高成本。

首先來看「傾銷」的定義。根據國家發改委1999年在《關於制止低價傾銷行爲的規定》中的定義:「傾銷是指爲排擠競爭對手或獨佔市場,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商品。」根據業績數字,小米智能電動汽車ASP(均價)爲每輛22.86萬元。小米汽車沒有公佈過成本數據,第三方也很難準確估算小米汽車的成本價。

那能否從小米汽車的毛利和淨利之間的差距得出小米汽車中間費用過高,涉嫌補貼經銷商低價賣車,擴大市場規模呢?也不能。毛利和淨利之間的差額既包括銷售費用,也包括研發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而小米集團的業績沒有單獨披露小米汽車的這些費用。

儘管如此,小米汽車當前的做法並不妨礙市場競爭。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劉旭告訴《財經》,《價格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禁止如下行爲:「在依法降價處理鮮活商品、季節性商品、積壓商品等商品外,爲了排擠競爭對手或者獨佔市場,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擾亂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或者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但是,對於新能源車等高科技產品而言,前期大量研發成本和營銷成本需要在實現一定銷售規模後進行分攤,然後才能實現合理的利潤。而小米汽車剛上市不久,規模有限,因此無法判定其價格是傾銷行爲。

另外,根據2019年發佈的《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於汽車業的反壟斷指南》第六條第二款,儘管《反壟斷法》第十四條明確禁止固定轉售價和限定最低轉售價,但新能源車在新車上市後的九個月內,以特定價格激勵經銷商努力推廣新能源車,加大銷售力度,擴大市場對新產品的需求是必要的,《反壟斷法》裏的禁止條款在此期間內可以豁免。

小米汽車2024年4月3日完成首批交付,上市尚不足九個月,所以小米即使固定經銷商的售價,也不違法。相反,對於那些已經上市超過九個月的新能源車,汽車廠家仍舊固定或者限制經銷商的最低售價,就可能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前期研發投入和固定資產投入巨大是汽車的行業特性,隨着規模增加,這些投入有望被攤薄。小米此次並未直接公佈汽車業務研發費用,僅公佈了包括研發、銷售推廣及行政費用的經營費用爲29億元。不過,小米在解釋集團總研發、銷售推廣及行政費用的增加時提及,三部分費用的增加均是由於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增加所致。

小米汽車單季虧損18億元,但在汽車行業屬於正常範圍。同樣做純電產品的小鵬和極氪,2024年二季度的汽車交付量分別爲30207輛和54811輛,淨虧損分別爲12.8億元和18.1億元,未公佈二季報的蔚來2024年第一季度淨虧損達到51.9億元。

小米汽車的性價比和手機不同

林世偉所說的先考慮規模,願意犧牲利潤髮展電動汽車,意思是小米汽車會像小米手機當年那樣以低價換市場嗎?

在所有的新能源車企業中,小米是第一家僅用三個月就做到交付總量破萬,單月交付破萬的企業。預計小米SU7全年交付10萬輛的目標有望在11月提前完成,全年有望衝刺12萬銷量目標。林世偉表示,小米的目標是十到二十年內躋身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與特斯拉、比亞迪等公司並駕齊驅。

「目前,我們更關注發展,而不是盈利能力。我們確信,規模會在未來帶來利潤。眼下我們只有一款車,距離我們所謂的盈利還很遙遠,我們需要繼續投資這項業務。」林世偉稱,小米曾憑藉性價比理念躋身全球手機行業前列,這種理念也將適用於新能源車業務。

那麼,不急於盈利,小米底氣何來?

小米汽車雖然剛剛面世,但不能把小米看做一家新車企。小米擁有手機和IoT業務作爲基本盤,爲發展汽車業務提供了穩定的資源、技術、渠道,和經驗的複用。

汽車行業前期研發投入和固定資產投入巨大,大多數新勢力車企在跨過量產關時幾乎都是「生死劫」,極端者如拜騰,成立後號稱投入84億元仍未能造出量產車。即使跨過了量產關,迄今也只有理想和問界實現了淨利潤轉正,專注純電車型的新勢力車企尚未有一家真正賺錢。

由於前期投入回報週期過長,所以國內還活躍在牌桌上的新勢力,要麼脫胎於某個成熟車企,如極氪從吉利獲取資源;要麼募資能力一流,如獲得中東主權基金投資和合肥國資投資的蔚來、獲得德國大衆青睞的小鵬等。總之,背後都有強大的資方。

對資金的高需求,也是車企現金儲備受關注的重要原因。根據業績信息,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小米集團現金儲備141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而當前中國新勢力車企現金儲備第一的理想汽車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現金儲備989億元,中國銷量第一的新能源車企比亞迪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現金儲備861.79億元。

因此,小米進入汽車圈的姿態更接近一家大型車企發力電動車,而不是一個完全的汽車圈新人。近一年來,小米汽車虧損在收窄,而集團整體淨利潤保持穩健。根據小米集團業績,公司2024年二季度營收889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爲62億元,同比增長20.1%;2024年第一季度營收755.1億元,經調整後淨利潤64.9億元,同比增長100.8%,同期比亞迪淨利潤爲45.69億元,理想汽車爲5.93億元,小鵬汽車虧損13.7億元。

小米集團靠手機起家,小米手機的極致性價比打法曾業內聞名,小米汽車會重複小米手機的策略嗎?

雷軍在《小米創業思考》中定義過「性價比」。他認爲,性價比是比較優勢,同等價格性能最好,同等性能價格最低。外界將小米的「性價比」認爲是「低價」,是因爲其在手機業務早期,以不到2000元的低價推出對標4000元—6000元價位的產品。不過,隨着市場發展,小米開始轉型高端,提高售價和利潤空間,小米手機的發展,是典型的「前期搶佔市場規模,後期提高利潤空間」。

小米汽車沒有以低價換市場。2024年二季度小米SU7客單價(ASP)爲22.8萬元,這個定價正面對標特斯拉。對20萬元-30萬元區間的購車者而言,低價當然是優勢,但他們對車輛的技術、配置、製造水平的要求同樣很高,單靠低價贏不了這個細分市場的競爭。

中國汽車市場的現狀是,一方面價格戰越來越殘酷,另一方面消費者、投資者對車企盈利能力的重視程度在提升。消費者擔心長期低價會導致車企最終退出市場,而且長期價格戰也降低了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轉而更加關心產品品質和服務能力,而這些都需要足夠的盈利去支撐。

資本市場對車企盈利能力的關心更加直接。因爲價格戰的侵蝕,根據乘聯會統計,2023年中國汽車行業銷售利潤率僅有5.7%,在下游製造業中處於低水平。資本市場逐漸從看重市場規模,轉變爲除了規模,也要看盈利能力。「融資-虧損」的增長故事已經無法繼續吸引投資者的興趣,在殘酷的價格戰面前,證明企業能夠持續運營的毛利率等指標更受關注。

雷軍2024年3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SU7頂配版的最終售價比原定價格降了6萬元,「純電汽車行業,除了特斯拉之外,我也不知道哪家還在賺錢。小米SU7的定價既要讓消費者覺得我們有誠意,同時其中的虧損也要我們能夠扛得起」。

小米集團2024年二季度業績顯示,小米汽車毛利率達到15.4%。這表明該公司汽車業務在該季度的運營中,每銷售100元的商品,能有15.4元的毛利。汽車行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隨着交付量的增加通常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而今年小米汽車剛剛開始交付,意味着毛利率還有繼續提升的空間,對比其他純電車企在首個交付年時的毛利率,小米斷崖式領先。

盧偉冰在電話會上指出,如此高的毛利率主要和三個因素有關:一是小米供應商對小米汽車的支持;二是小米汽車秉持了爆品策略,把一款車的銷量做到最大化;三是小米雖然是第一次造車,但並不是一家初創公司,在手機和消費電子領域有多年經驗,這些都對造車有幫助。盧偉冰表示,未來隨着小米汽車規模效應的提升、產能的挖掘以及交付能力的提升,小米汽車的盈利能力也將進一步提升。

小米汽車在多個板塊都有盈利能力,2024年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品、互聯網業務收入分別實現465億元、268億元和83億元,同比增長27.1%、20.3%和11%。這些板塊積累的技術、經驗和供應鏈,均可爲汽車板塊所複用。

與小米手機在發展初期需要通過低價搶佔市場不同,此時小米集團已經建立了生態鏈,小米汽車可以在手機建立的生態和渠道基礎上相對從容地打造差異化。因此,小米汽車的性價比策略並不強調低價,而是綜合考量了市場定位、成本控制、技術創新和品牌。

但這些積極因素並不代表小米汽車已經安全了。中國車市競爭激烈,一家車企今年領先,明年就命懸一線,這種情況已經反覆出現。

責編|劉思言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