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拼多多失去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拼多多失去了天時、地利與人和?

摩爾金融 ·  2024/08/27 20:20

斑馬消費 任建新

這是拼多多上市以來,投資者們最黑暗的一天。

8月26日,美股上市公司拼多多,股價下跌28.51%,超550億美元市值灰飛煙滅。剛剛坐上中國首富寶座的拼多多創始人黃錚,又把位子讓回給了農夫山泉鍾睒睒。

點燃導火索的不是別人,正是拼多多自己。一份不及預期的業績,一段「高增長不可持續」的自述,讓投資者們感覺天都塌了。

2024年Q2,拼多多業績表現足夠炸裂,營業收入970.60億元,同比增長86%,但這仍然低於市場預期的999.85億元;歸母淨利潤320.09億元,同比增長144%。

在隨後的業績電話會上,拼多多高管的表述,總結起來有幾個要點:高增速不可持續,盈利能力下降趨勢不可避免。

投資者們習慣了高速成長的拼多多。2015年創立,新電商代表,短短几年便崛起爲中國電商三極之一,近年更是保持了傲人的業務和業績增速。黑馬已經不足以形容,而是被市場塑造爲,神話。

在這人間,哪有真正的神話。當超高速的增長無法持續,投資者們便用砸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拼多多如何崛起?又因何陷入如今的質疑?答案,其實就是黃錚與拼多多所順應的「天時、地利與人和」的一體兩面。接下來,我們應該如何理性看待拼多多?

天時、地利與人和

2006年,中國投資教父段永平用62.01萬美元拍下了當年的「巴菲特午餐」。跟巴菲特吃飯的時候,段永平帶了一位在當時毫不起眼的年輕人。

後來,有超過10億用戶用過這個年輕人的產品,無數人認識了這位80後商界新貴,拼多多創始人黃錚。

創立拼多多之前,黃崢已是傳奇人物。求學於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讀書期間成爲丁磊和段永平的好朋友。畢業後到谷歌工作了幾年,後來在手機電商、電商代運營、遊戲等行業自主創業摸爬滾打。

2015年,黃錚創立拼多多,定位於拼團購物的社交電商平台。次年拿到IDG、高榕資本、騰訊(00700.HK)等機構的投資,在資本的加持之下,開啓燒錢擴張之路。2016年7月用戶破億,之後連登高峰,成長爲中國三大電商平台之一;GMV也水漲船高,2023年突破4萬億元。

2023年,拼多多營業收入2476.39億元,同比增長89.7%,歸母淨利潤600.27億元,同比增長90.3%。

電商市場沉浮20餘年,風口幾經切換,爲什麼是拼多多?現在來總結,黃錚帶領這家公司,趕上了天時、地利與人和。

2015年-2017年前後,中國電商市場度過了初級發展階段,行業重心從C2C轉向B2C,品牌電商方興未艾。當時,大量白牌商家急需尋找新的電商陣地。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電商已經在城市人群中形成了較高的滲透率,但傳統電商巨頭們對下沉市場的重視還不夠。

另外,微信等社交媒體對微商的規範,打斷了初級社交電商的傳播路徑,但社交+電商的聯動價值,仍然存在。

於是,重點開拓五環外市場的性價比電商平台拼多多,藉助「新品牌計劃」「百億補貼」,以及「砍一刀」等社交電商玩法,應運而生,並在隨後不到10年的時間裏,借勢登頂。

不過,當初Buff疊滿的前提條件,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已經不復存在了。

用戶增長見頂,GMV增速也開始放緩。近幾年拼多多通過電商貨幣化率的提高來提升收入、增強盈利能力。如今,空間也越來越小。

況且,電商市場的白熱化競爭從未緩和。阿里巴巴、京東、抖音,甚至是小紅書,攜各自優勢,層層競爭。

實際上,極致低價戰略,是最容易學會的。難的,恰恰是積累多年的用戶心智影響、深度供應鏈以及全面服務體系的建設。

海外市場是充滿了確定性的第二曲線。拼多多也確實通過Temu推動了公司總規模的增長。可當海外業務深入到第二階段的時候,暫時缺乏極兔速遞(01519.HK)這樣的助攻,又遭遇亞馬遜、eBay等傳統國際電商巨頭的圍堵,暫時很難完全複製拼多多在國內的崛起故事。

電商再入新時代

拼多多神話的根本原因,在於抓住了電商從賣方時代切換至買方時代的紅利——行業核心,從平台與商家轉向了消費者,一切以消費者服務爲核心。

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用極致低價,刺激消費者。低價策略,僅退款,以及今年令拼多多飽受爭議的自動跟價,都是爲了貫徹「價格力」。這正是拼多多此前數年持續吸引電商用戶、增厚GMV的底層邏輯。

這也讓其他電商平台如臨大敵。前兩年,電商行業,有一個算一個,都將低價策略作爲業務核心。

近期,風向變了。淘天、拼多多、抖音都明確表示,不再簡單地追求絕對低價,經營邏輯回歸GMV增長。

畢竟,電商低價競爭持續幾年,無論是平台還是商家,繼續壓低價格的下限已經非常有限了。

而且,長年累月的極致低價,最終傷害的是電商生態。「流水兩個億,靠快遞廣告賺了55萬」,這並不是段子,是現實。

這兩年,電商平台與賣家之間齟齬不斷,動輒演化爲線下衝突,這就是電商生態失衡的標誌性事件。

以消費者爲核心的戰略不必動搖。但是,下半場的競爭關鍵,已經不再是價格力,而是建立在價格力基礎上的綜合服務能力。這是阿里巴巴和京東的強項,卻是拼多多、抖音的短板。

所以,在拼多多的業績電話會中,公司高層除了預警,也在給出解決方案。爲提升供給質量,公司將爲優質的、創新的商家提供交易佣金減免,未來一年的預算爲100億元——這次拼多多的百億補貼,不再僅僅針對用戶,還針對電商上游。

市場是情緒的放大器。此前,放大了對拼多多的預期,而忽略了阿里巴巴、京東集團的產業積累。淘天,8萬億GMV,年收入超4300億元、利潤近2000億元,仍然是最大的電商平台。京東集團(09618.HK)在創始人回歸後,也在慢慢找回狀態。

最近,阿里巴巴(09988.HK)市值回升,超越拼多多,正是在糾正市場的認知差。

現在,市場又放大了對拼多多的擔憂。即便超高的業績增速無法持續,拼多多暫時也很難說存在業務危機。二季度營業收入近千億,歸母淨利潤超320億元,依然很能打。

即便DAT(騰訊、阿里、抖音)中沒有拼多多的位子,DMP(拼多多、美團、滴滴)中拿下一個席位,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

沒有人會真正想要做空自己的公司,黃錚和陳磊也不會。這仍然是一場預期管理,爲的是讓拼多多的電商業務,回到本來的戰略規劃中來,不要被市場的預期左右。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