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观点 | 英伟达开始“祛魅”,AI盛宴还能持续多久?

觀點 | 英偉達開始「祛魅」,AI盛宴還能持續多久?

華爾街見聞 ·  08/29 09:45

作者 | 柴旭晨

AI盛宴還能持續多久?

英偉達似乎很難再創造奇蹟了,跟着「老黃」過慣高增長日子的投資者嗅到絲絲危險信號,這次他們不再買賬了。

美東時間8月28日,英偉達發佈2025財年二季業績後,其股價短暫上揚2.2%便轉頭大跳水,一度大跌8%。市場焦慮被放大,投資者開始拋售科技股、芯片股和AI概念股,導致美股全線下挫。8月29日盤前,英偉達股價仍跌超3.6%。

從業績來看,英偉達業績數據並不差,300億美元的營收,同比增長122%;淨利潤增長168%至166億美元,均符合市場預期,但驚喜已經不再。

這家萬億巨頭曾經「大躍進」式的漲勢,漸漸有些偃旗息鼓。

過去一年,隨着數據中心業務的暴增,英偉達的營收跟着翻了數倍。然而,該主力板塊收入的同比增幅,已經從前兩財季的逾400%,降至本季的154%,環比增速亦連續四個季度放緩;英偉達的總營收漲勢也跟着同頻共振,在本財季結束了200%的增長。

趨緩的勢頭仍可能持續。對於第三財季,英偉達給出325億美元的營收指引,同比增幅降至約爲八成。這也意味着其連續六個季度「三位數」增長的態勢,宣告結束。

此前在分析師持續看漲的高預期下,「黃教主」每次都能帶來更大的驚喜。

WestPark Capital分析師Kevin Garrigan評價稱,「對於抱有高期望的投資者來說,英偉達Q3營收展望僅僅高於市場平均20億美元是不夠的」。

市場開始對英偉達「祛魅」 ,重倉之下投資者情緒飛速分化,AI泡沫論調又甚囂塵上。

作爲AI行業的領頭羊,英偉達的業績表現可以說是整個AI行業的晴雨表。若其AI芯片需求強勁,AI的「造富狂歡」則將繼續。

原本大家仍期待它能大超預期,帶領市場走出震盪。在Q2業績公佈前幾周,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多家機構一致對英偉達表示看好的機構爭相買入,全球十大對沖基金約半數也都重倉了英偉達。

SEC最新披露的13F文件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摩根大通、貝萊德、先鋒領航等全球資管巨頭都在大手筆增持。

巨量資金湧入,市場的情緒也被緊繃至極點。據美股大數據網StockWe統計,業績前,英偉達的引伸波幅在10%,這意味着上下三千餘億美元的大波動。

但眼下蓋牌被翻開後,英偉達董事會爲安撫股東情緒,批准追加500億美元回購股票。

可這仍不能讓投資者真正安心,因爲在業績會上,「黃教主」沒能回答出市場最關注的問題:英偉達能否維持超強的技術競爭力,高築「護城河」;科技大廠又能否從真正從AI賺到錢,延續這場盛宴。

業績會前,業內已經知曉「老黃」寄予厚望的王炸Blackwell芯片出現「難產」。這可能對包括Meta、谷歌和微軟在內的大客戶造成影響,因爲黃仁勳曾在Q1業績會上豪言,Blackwell今年將爲公司貢獻大量收入。

當晚,CFO科萊特·克雷斯承認Blackwell生產存在問題,並表示公司正在改良設計以提高產量,出貨時間被推遲至第四財季。

黃仁勳透露,外界對Blackwell的需求極爲旺盛,Q4將貢獻「數十億美元」營收。至於這數十億是否爲增量,「黃教主」沒有正面回答,這也造成其股價在電話會期間下跌。

不過,英偉達還是得到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銀、德銀等多家機構力挺,他們認爲即使Blackwell的延遲會引發短期波動,但英偉達堅實的基本面充當着其穩居上行渠道的壓艙石,總需求趨勢不會被過度影響。

富國銀行則預測,英偉達數據中心的收入,可以在更長時間內依賴Hopper芯片(H100、H200):當下H100的強勁需求、H200芯片也開始出貨,且其可以推出簡化的Blackwell版本作爲權宜之計。

但是,隨着Hopper積壓訂單在年底清理完畢,Blackwell倘若不能接棒貢獻更多增量,英偉達將面臨老對手英特爾、AMD等奮起直追的局面,「造神」故事將被終結。

這還不是投資者最擔心的議題。「百模大戰」後科技大廠日趨理性,外界希望從英偉達業績中看到,客戶們能否從AI賽道賺到真金白銀。

對此,黃仁勳仍堅稱算力基礎設施的投資,是今天有最佳投資回報率(ROI)的項目。英偉達在重塑全球數據中心方面才剛剛開始,而這是一個萬億美元規模的機會。

知名投行韋德布什也預測,1萬億美元AI支出「浪潮」正在進行中,科技公司仍處於投資AI硬件的早期階段。分析師DanIves稱,「在英偉達GPU投入1美元,科技股的乘數就會增加8-10美元」。

言外之意,AI的確定性機會仍停留在基礎設施層面,雲廠商等大客戶接下來的資本支出,能否支撐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的高增長並不確定,這着實考驗投資者耐心。接下來,倘若客戶的商業化遲遲未果,英偉達恐怕也難逃週期的輪迴。

在科技的世界裏,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站在行業頂峯又被趨勢裹挾,體會過數次大起大落的黃仁勳,必須打響AI基建的保衛戰。

編輯/emily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