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火锅巨头业绩低迷忙“自救”:海底捞押注新品类、呷哺呷哺紧抓老顾客

火鍋巨頭業績低迷忙「自救」:海底撈押注新品類、呷哺呷哺緊抓老顧客

藍鯨財經 ·  08/29 21:38

藍鯨新聞8月29日訊(記者 孫煜)近日,海底撈(6862.HK)、呷哺呷哺(0520.HK)兩家火鍋上市公司先後發佈2024年半年報。

從業績表現來看,海底撈上半年實現營收21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8%;淨利潤20億元,同比下滑10%。海底撈表示,利潤下滑的原因在於匯兌損益變動和中國大陸增值稅加計抵減優惠政策的取消。

呷哺呷哺上半年營收23.95億,同比減少15.9%;淨利潤-2.74億,由盈轉虧。談及虧損原因,呷哺呷哺表示,門店收入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此外,就預計要關閉持續虧損餐廳,計提減值2億元。

海底撈更偏愛下沉市場,呷哺呷哺新開門店數量多

火鍋巨頭的比拼,從餐廳區域佈局、擴店數量多少可以看出管理層在做規劃時存在的差異。

從餐廳數量看,截至6月30日,海底撈共經營1343家餐廳,其中1320家位於中國大陸地區,23家位於港澳臺地區。呷哺呷哺共經營1072家餐廳,其中1051家位於中國大陸地區,21家餐廳位於其他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撈門店的加盟情況備受關注,管理層在半年度業績會透露,今年3月引入加盟以來,公司收到了超過1萬份加盟申請,上半年共開出1家加盟餐廳,預計下半年這一數量會增加。

聚焦中國大陸市場情況,二、三線城市擁有更多海底撈餐廳,餐廳數合計1094家,佔比超過80%;呷哺呷哺集團更偏向在一、二線城市開設餐廳,呷哺呷哺餐廳在一、二線的佔比超過76%,湊湊餐廳在一、二線的佔比超過96%。

從開閉店情況看,海底撈上半年新開11家餐廳,關閉43家餐廳。談及閉店原因,海底撈表示,一方面因爲表現不達預期、增長潛力不足,另一方面因爲物業調整等。

呷哺呷哺集團在今年上半年新開41家呷哺呷哺餐廳,均爲中國大陸新開設,新開11家湊湊餐廳,其中中國大陸9家。由於商業原因,上半年關閉48家呷哺呷哺餐廳、23家湊湊餐廳和7家趁燒餐廳。

海底撈餐廳經營表現好於呷哺呷哺

具體到餐廳經營情況,半年報數據顯示,海底撈顧客人均消費97.4元,較去年同期下降5.5元,但與去年整體客單價差別不大;餐廳翻檯率4.2次/天,高於去年同期的3.3次/天,同店銷售額爲196億元。

呷哺呷哺集團半年報中,分別給出了呷哺呷哺餐廳和湊湊餐廳的經營情況。上半年,呷哺呷哺餐廳的人均消費爲59.6元,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上漲,餐廳翻檯率爲2.3次/天,低於去年同期的2.4次/天,同店銷售額爲8.26億元。湊湊餐廳上半年人均消費137.8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4元,餐廳翻檯率爲1.6次/天,低於去年同期的2.1次/天,同店銷售額爲7.5億元。

從兩家火鍋企業的成本構成來看,海底撈餐廳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佔收入比重爲39%,員工成本佔比33.3%,租金、水電及相關開支佔比4.4%。呷哺呷哺集團原材料及耗材成本佔收入比重34.6%,員工成本佔比34%,物業租金及相關開支佔比6.7%。

兩大火鍋巨頭的下半年規劃

從半年度報告看,海底撈將未來業績的增長點押注在新品類的培育、壯大,呷哺呷哺則希望通過優化付費會員暢吃卡項目,進而牢牢鎖住老顧客。

海底撈表示,下半年將繼續採用自下而上的開店方式,預計拓店數量較上半年有大幅增加。此外,海底撈管理層近日重點強調「紅石榴計劃」,這是一個有關鼓勵孵化和發展更多餐飲新品牌的計劃。

管理層表示,海底撈上半年在營創業項目共5個,包括 「焰請烤肉鋪子」烤肉、「小嗨火鍋」等。其中,「焰請烤肉鋪子」主要位於新一線城市,聚焦融合烤肉賽道,管理層初步設想可以在未來三年內開出百餘家餐廳。

此外,霸王茶姬創始人張俊傑「入職」海底撈擔任獨董一事引發市場關注,業內人士認爲,未來海底撈或將加強茶飲相關業務的佈局。

呷哺呷哺則表示下半年會持續強力推進付費會員業務。公司的底氣在於上半年付費會員卡銷售情況良好。數據顯示,上半年完成售卡1.4億元,日店均售卡張數從2023年的2.9張,提升1.8倍。此外,付費會員在此間拉動消費5.4億元,人均消費金額432元,消費頻次4.9次,相比於普通會員1.8次,提升2.7倍。

從開閉店計劃看,呷哺呷哺表示,下半年會持續加強新一線及二線城市佈局。此外,會不斷優化商業模型,逐步退出老舊商圈大面積餐廳,目標是2024年下半年全店實現盈利。

呷哺呷哺同樣在下半年的規劃中提到了茶飲業務。公司表示,計劃在下半年陸續推出季節性適合大衆口味的新品,進而拉動茶飲業務的持續增長。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海底撈、呷哺呷哺是目前火鍋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兩家,但火鍋賽道市場依舊非常廣闊,競爭也異常激烈。沙利文研究指出,截至2023年底,全國火鍋餐廳數量超過50萬家,目前行業集中度仍舊較小。從火鍋行業整體收入來看,預計2028年將突破7500億元。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