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立讯精密:客户结构优化 盈利能力和经营质量双提升

立訊精密:客戶結構優化 盈利能力和經營質量雙提升

中金在線 ·  08/29 22:12

8月23日晚間,立訊精密(SZ.002475)披露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35.9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74%;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53.9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3.89%;基本每股收益0.75元,同比增長22.95%。

值得關注的是,在客戶結構優化與多元化的驅動下,立訊精密的盈利能釋放出向好信號,公司上半年的銷售毛利率、營業淨利率均得到了提升,分別爲11.71%,5.56%,較去年同期分別高出1.07個百分點、0.74個百分點。

立訊精密在半年報中表示,一方面公司在大客戶之外的消費電子領域新客戶新產品的開拓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另一方面公司充分藉助通訊業務、汽車業務兩大落腳點,以推動公司多元化發展爲核心,在產業協同深度的探尋中實現核心能力的快速沉澱以及商務拓展的持續突破。

業務維度愈加豐富,推動高質成長

消費電子業是立訊精密的主心骨業務,2024年上半年公司持續夯實消費電子業務基本盤,消費電子業務表現穩健,實現收入855.48億元,同比增長3.25%;毛利率10.49%,同比上期提升0.98個百分點。

報告顯示,立訊精密消費電子業務在橫向的開拓中提升產品、業務覆蓋面的廣度,尤其提及公司在新客戶新產品方面的開拓取得了進展。在AI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斷擴展的當下,立訊精密憑藉聲、光、電、熱、磁、射頻爲核心的底層技術,深度了參與了包括但不限於大客戶蘋果的AI手機、智能穿戴、虛擬現實設備產業鏈。特別在聲學產品領域、AR/VR 以及家居/辦公等智能設備,立訊精密獲得了諸多客戶的高度認可,成爲公司業績增長的動能之一。

針對客戶結構優化的問題,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在近期的調研會議也親自投餵「定心丸」,其表示:「有難度的產品和項目上客戶非常願意去選擇立訊作爲合作伙伴,在北美主要客戶(蘋果公司)以外的業務拓展越來越值得期待,所以成長的空間大家不用擔心。」

相較於消費電子業務端的維穩表現,立訊精密汽車業務以及通訊業務則呈現了強勁的增長。2024年上半年公司汽車業務,實現收入47.56億元,同比增長48.3%;通訊業務實現收入74.65億元,同比增長21.65%。

汽車業務方面,立訊精密已形成汽車線束、連接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多元化產品矩陣,藉助分佈海內外的多個生產基地爲全球頭部主機廠提供完整的產品落地服務,公司汽車零部件業務實現量與質的快速成長。

通訊業務方面,立訊精密提及公司高效協同全球頭部芯片廠商爲全球主流數據中心及雲服務廠商進行光電高速互聯產品的前瞻性預研,並共同制定服務於下一代AI集群的高速連接標準。根據此前英特爾入股立訊精密旗下子公立訊技術的消息,不難預測立訊精密在與巨頭的合作下,通訊與數據中心板塊產品競爭力將快速發展。

五年計劃有條不紊,兼顧盈利與回饋

2021年立訊精密第一次提及公司「三個五年」計劃,堅定走產品、客戶和市場的多元化路線。在立訊精密本次交出的半年報中,公司已經通過汽車業務、通訊業務將目標照進現實。

2024年三季報顯示,立訊精密預計2024年三季度歸母淨利潤約88.49億元~92.18億元,同比增長20%~25%;基本每股收益1.23元~1.29元,同比增長20%~25。結合與立訊精密中報同時公佈的三季報來看,公司2024年全年業績大概率將維持兩位數的增長。

而從近五年立訊精密的業績來看,公司2019-2023年營業收入從625,16億元增長至2319.05億元,歸母淨利潤從47.14億元增長至109.53億元,收入與利潤倍增的背後,離不開創新技術與產業的融合。

遵循「三個五年」既定計劃,立訊精密加大研發投入,公司2024上半年研發費用42.2億元,同比增長13.24。截止至2023年末,擁有專利6202件。公司正在推動未來20年內實現30%的產品步入全球行業的無人區。

在2024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立訊精密再次榮登世界500強榜單,這無論是對於立訊精密自身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還是中國科技製造業行業的影響力,都具有深刻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立訊精密2024上半年資本支出58.5億元,較去年同期66億下降7.5億元。究其原因,主要系公司購建固定資產而支付的現金得到控制。放緩資本開支的節奏,對公司後續盈利能力提升和現金流儲備都將形成利好。

另外,在維持業績穩健增長的同時,立訊精密也持續推進用分紅回報投資者。公司於2024年7月11日完成2023年度權益分配方案的實施,共計派發現金股利人民幣21.53億元,公司最近三年累計分紅38.60億元,三年累計分紅佔歸母淨利潤的比例爲42.59%。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