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融雲的兩大AI業務基於的商業模式一直是"AI as a sevice"
在收縮的大環境中捨棄短期業績,且還在增加投入的企業家一定讓人佩服,但沒人會否認,這一階段還能盆滿鉢滿的大佬確實會吸引更多側目;就像在地鐵上,我們都會在身邊睏倦的眼神中找到共鳴,卻不自覺地對滿身奢侈品的靚女多看幾眼。
因爲我們都能在前者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卻無法否認都想成爲後者。共情是人類本能,但人性又都是慕強的。
就像翻看了AI公司的中報業績預告,我們天然會對虧損或者業績下滑很多的AI公司感同身受,因爲大家實在是都不容易;但真到了投資階段,也沒幾個人敢去賭左側的業績拐點,而不對盈利依然穩健的AI公司側目。
一大堆在去年火了的AI概念公司,大體可以分爲兩類:第一類是業務以TO C爲主的消費類軟件公司,大多數是把AI當作產品中的一環,收入也是比較線性且沒有爆發力的,所以今年中報遇到了AI服務器和AI大模型授權的漲價,業績下滑很多情有可原;第二類是創業型互聯網公司,秉承了緊跟資本市場熱度的優良傳統,實控人終於在填滿了股票軟件概念板塊名單之後,等到了一次套現的機會。
所以找出前一類AI公司中報下滑的具體原因,並且結合商業模式進行分析,是對於投資十分重要的,並且能更好的意識到盈利仍然堅挺的公司有哪方面核心競爭力。
本文選取了三家AIGC公司的中報數據和公告內容,將影響利潤最核心的因素拿出來分析對比。其中,由於@百融雲-W(6608.HK)業績還算是比較穩健的,所以後文中將提及名字,另外兩家公司雖然業績短期承壓,但確實非常實際的也在做AI應用,所以不露出名字,更真心希望中國資本市場和投資者能給這樣真在做實際業務的AI公司一些空間。
下圖是某一家C端消費軟件類的AI公司,從去年一季度開始,收入和利潤的環比依然保持了此前的線性微增,是比較穩健的。但今年中報突然出線了兩位數下滑,K線圖似乎也有資金提前意識到基本面變化後出貨的跡象。
根據公司公告給出的兩點原因,一是AI服務器成本增加,這個確實與上半年"易中天"的毛利提升和英偉達顯卡漲價相對應;二是因爲第三方平台和採購AI軟件成本升高了,很可能是因爲OPEN AI在上半年開始對各個大模型收取了API調用費。
另一家AICG公司提到的是,AI大模型的研發和訓練投入不斷增加,擠壓了收入端線性增長所能帶來的利潤。
那深入思考一下,AI服務器的成本主要取決於公司AI大模型和產品的訓練推理成本,作爲官方口徑"算力在國內"的一家AI公司,很可能是自己的AI產品成本沒降下來,而且穩定性如果達不到5個9的頂尖水準,用戶量多了之後,服務器也會面臨調用和重啓壓力;另外就是很可能這家公司雖然也有了自己的AI大模型,但旗下的AI產品大多數還在以GPT的模型來賦能。所以在C端付費比較線性穩定的情況下,成本驟增就導致了淨利潤大幅度下滑。
另外就是AI大模型是不是仍然遵循着Transformer架構的原有既定訓練模式,仍然是每次訓練就要重新輸入一次源代碼。
百融雲之所以沒有出現淨利潤大幅度下滑,或許就是因爲公司的AI實力還算過硬,並且在AI大模型和產品研發上選擇了更智慧的路線,省了很多成本和開銷。首先百融雲雖然是TO B模式,但是MaaS業務是讓客戶每天每時每刻用API接口來調用百融雲的AI模型庫,BaaS業務是用AI幫客戶實現KPI,然後收服務費,這兩者對應的需求都是很日常且線性的,所以百融雲的收入端也跟TO C的AI公司一樣,比較穩定。更本質的說,百融雲的兩大AI業務基於的商業模式一直是"AI as a sevice"。
關鍵就在於百融雲的成本控制能力,第一點是MaaS雲平台雖然日均調用量已經超過3億次了,但是穩定性進一步提升到了99.999%,節省了很多服務器的維護和重啓消耗;第二點是百融雲所有的AI技術都基於自研的AI大模型,叫做BR-LLM,而不是基於GPT的套殼,所以授權費的增加與百融雲就搭不上邊。
第三點是百融雲在2024年上半年在不斷迭代升級大模型技術,比如在預訓練環節改變訓練方式,構造一個事物的主動外觀模型,這時候需要使用一個訓練集,這個訓練集的作用是讓程序記住需要切割的音頻特徵特徵,通過PCA(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得到平均模型,這個模型不僅包括語言模型,還包括聲紋模型,使得分割過程更加可信,也就是說百融雲用這個技術升級,讓AI大模型的效率和功能性都提高了很多,同時減少了二次訓練的消耗。其次是在AI模型分割階段,將訓練集收集的特徵在需要分割的音頻裏面尋找,找到與訓練集相似的信息和數據集,然後將其從整幅的文本或者音頻中分割出來。這種算法在訓練集收集事物特徵時,要同時保證收集的數據特徵和AI模型訓練效果,所以單次消耗更大但是後續二次開發成本降低很多。
另外,百融雲在中報中還透露了一個細節,就是公司的AI業務整體毛利率提升了1%,這個現象在當下的大環境很難得,說明公司確實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效應。中報原文中類似語句可以佐證:VoiceGPT迭代出情感識別和情感語音輸出功能、語義理解準確度提升至97%、每日AI外呼能力提升至5000萬通次。截至2024年上半年,百融雲的研發人員佔比在50%左右,年化平均人效大概200萬元,這在AI同業內也是很高的了。
可能是百融雲有些運氣的成分,恰巧選擇的AI商業化和產品研發路徑比較有效,但比起盯着AI公司的業績下滑找安慰,勸說自己持股的公司並沒那麼差,其實不如在熊市裏花時間研究好公司的商業模式。
有時候反人性的思考往往才是對投資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