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多只“仙股”变10倍牛股!什么原因?

多隻「仙股」變10倍牛股!什麼原因?

證券時報 ·  09/04 09:28

2020年以來,雅迪控股股價漲幅超過10倍。證券時報表示,2019年電動兩輪車新國標落地實施,標誌着電動兩輪車換購潮正式開啓,電動兩輪車市場重新洗牌,許多小廠家難以爲繼,作爲行業領頭羊的雅迪控股則吃足了「紅利」。

2020年以來,$雅迪控股 (01585.HK)$股價漲幅超過10倍。證券時報表示,2019年電動兩輪車新國標落地實施,標誌着電動兩輪車換購潮正式開啓,電動兩輪車市場重新洗牌,許多小廠家難以爲繼,作爲行業領頭羊的雅迪控股則吃足了「紅利」。

在境內IPO政策收緊之際,如今越來越多企業謀求赴港上市。

但與此同時,公司在港股上市後成爲「仙股」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截至9月3日收盤,有近1000家港股上市公司股價低於1港元,超過1400家公司股票單日成交額低於500萬港元,超過1100家公司股票單日成交額低於100萬港元。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注意到,雲集的「仙股」中也跑出不少「超級牛」。2020年以來,包括雅迪控股、$晉景新能 (01783.HK)$$匯聚科技 (01729.HK)$在內,股價漲幅超過10倍的港股公司共有18家。其中,區間最低價小於1港元最終實現10倍逆襲的港股公司達到14家。

「仙股」逆襲成10倍大牛股

2016年5月19日,雅迪控股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成爲中國電動車行業首家上市公司。

但讓大家沒想到的是,雅迪控股上市後被現實「打臉」:股價根本上不去。事實上,就在上市前一天,由於未獲足額認購,雅迪發售價確定爲招股價下限1.72港元/股。上市首日,雅迪股價跌至1.32港元/股,當日跌幅達到23.3%。

在接下來的3年裏,雅迪控股經營業績「一路高歌」,但股價和成交額卻持續低迷。2018年11月份,雅迪控股單日成交額只有幾十萬港元。這一年,雅迪售出電動兩輪車近504萬輛,創下歷史新高;收入同比增長約26.3%至99.17億元。這也是雅迪連續第五年創下收入新紀錄。

由於小市值公司股票流動性差,機構投資者爲參與主體的港股市場對相關公司關注度低,雅迪控股也未能倖免。上市後第三年最低跌至0.88港元/股,市值一度跌破30億港元。對於上市後在二級市場遇冷,雅迪內部人士曾進行復盤,「股價上不去,還是因爲雅迪作爲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沒法兒給估值」。當時甚至有投資機構人士稱,雅迪控股就參考$超威動力 (00951.HK)$$天能動力 (00819.HK)$的估值——當時,這兩家公司估值分別只有3倍至5倍,「這麼算的話,雅迪市值只有十幾億元」。

面對這樣的局面,雅迪控股董事長董經貴開始帶領公司核心團隊成員在香港逐個拜訪投資人,「就是一家一家跟人講,我們未來想做什麼」。在雅迪控股核心團隊主動「走出去」的同時,主動到雅迪控股調研的投資人也越來越多,「那年夏天,我們跟投資人開始互動起來了」。雅迪控股董事、財務總監石銳向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不少投資者都爲公司發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正是在2019年,電動兩輪車新國標落地實施,標誌着電動兩輪車換購潮正式開啓。在這一年,我國電動兩輪車存量超過3億輛,其中超標車超過2.5億輛。根據不同城市政策,這些超標車將在3年至5年內有序退出市場。新國標實施以後,電動兩輪車市場重新洗牌,許多小廠家難以爲繼,作爲行業領頭羊的雅迪控股則吃足了「紅利」。

2020年,有私募機構開始買入雅迪控股,接着是公募開始買入,然後海外資金也慕名而來。

從上市以來,雅迪控股經營業績節節攀升。上市首年,雅迪實現營業收入66.68億元,當年淨利潤爲4.3億元;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19.73億元,當年淨利潤5.16億元。2021年,公司淨利潤首度突破10億元,達到13.69億元。

天時地利人和,雅迪控股這隻「仙股」迎來逆襲時刻。從2020年3月到2021年1月,公司市值從50億元飆升至500多億元,成爲10倍的「大牛股」。

這些「仙股」也實現超級逆襲

除了雅迪控股以外,還有多隻「仙股」也實現逆襲。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統計發現,從2020年以來,股價漲幅超過10倍的港股公司共有18家。其中,區間最低價小於1港元最終實現10倍逆襲的港股公司達到14家。

跨界至電池回收領域的晉景新能,在最近一年時間內股價漲幅超過14倍。

晉景新能原名「金侖控股有限公司」,2018年上市時主要從事建築業務,此後在2022年獲得了香港首塊動力電池處置、運輸及出口的全套牌照,並通過收購本地領先的再生資源企業掌握動力電池處理與循環利用的核心資源與技術,打造出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

2023年7月12日,晉景新能股價只有0.28港元/股,公司股票成交量也持續低迷,甚至出現「零成交」。2023年8月,歐洲《新電池法》生效後,我國電池企業出口歐洲必須要滿足歐盟對電池材料回收處置與再生利用的要求,該法案還對動力電池使用再生材料要求達到一定比例。隨着一系列新政策的推動,晉景新能開啓從「仙股」向牛股的「衝鋒」。

今年2月19日,晉景新能宣佈與$國軒高科 (002074.SZ)$全資子公司合肥國軒達成合作,雙方將共同佈局海外動力電池市場,計劃搭建電芯回收與循環利用的全球服務體系。

今年8月13日,MSCI公佈8月份指數審議結果,晉景新能被納入全球小型股指數,這也顯示資市場對公司表現及價值的認可,預期將提升公司的聲譽及增加股票流動性。

今年8月27日,晉景新能股價再創新高,收盤價達到5.86港元/股。短短一年時間,公司股價漲幅達到1483%。在過去4年內,公司股價漲幅更是達到3173.74%。

作爲定製電線互連方案供貨商,匯聚科技也是從「仙股」逆襲的典型代表。

2018年上市首年,匯聚科技實現營業收入12.38億港元,歸母淨利潤1.32億港元。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公司營業收入規模逐年提升,但股價卻長期低迷。2020年4月1日,匯聚科技最低股價更是一度跌至0.25港元/股。2021年10月20日,公司股票收盤價0.425港元/股,當日成交額僅51.64萬港元。

匯聚科技股價騰飛,主要得益於其成爲$立訊精密 (002475.SZ)$旗下成員。

2022年3月16日晚間,立訊精密通過境外全資子公司以0.80港元/股收購匯聚科技合計13.8億股股份(佔比約74.67%),收購總對價爲11.04億港元,成爲匯聚科技的控股股東。當時立訊精密表示,匯聚科技擁有逾20年行業經驗,與立訊精密在細分產品、服務客戶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匯聚科技在2022年年報中表示,立訊精密與公司之間的戰略合作,可以使公司通過整合客戶與市場資源,以及立訊精密集團的技術與研發能力,在產品、客戶及市場營銷方面進一步受惠於消費電子、通訊、醫療保健、汽車行業的發展及協同效應。

2022年度和2023年度,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5.9億元、57.65億元;歸母淨利潤1.68億元、2.15億元。尤其是2023年度營業收入同比增幅達60.6%。匯聚科技在2023年年報中提到,公司對5G 相關及數據中心業務仍然充滿信心,並已計劃於墨西哥設立新廠房,以增加在中國及亞 洲以外市場的市場份額。

背靠立訊精密這棵「大樹」,受益於對5G相關及數據中心、汽車行業等業務的佈局,匯聚科技股價迎來「騰飛」。從2022年以來,匯聚科技股價累計漲幅達到423.6%。如果從2020年算起,公司股價漲幅超過10倍。

如何擺脫「仙股」?

上市後成爲「仙股」,成爲不少港股公司正在遭遇的尷尬。

截至9月3日收盤,有近1000家港股上市公司股價低於1港元,超過1400家公司股票單日成交額低於500萬港元,超過1100家公司股票單日成交額低於100萬港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0年以來,包括國雅迪控股在內,股價漲幅超過10倍的港股公司達到18家。其中,由「仙股」最終實現10倍逆襲的港股公司達到14家。

從時間維度來看,這14家公司中,上市時間超過20年的有4家,其中$勝獅貨櫃 (00716.HK)$從1993年上市至今已經有31年;上市時間超過10年的有8家。包括晉景新能、匯聚科技在內,上市時間最短的5家公司均爲2018年上市,至今6年時間。

從所屬行業來說,這13家公司包括電氣設備、專營零售、通信設備、醫療保健服務、製藥、機械製造等諸多行業,涉及動力電池回收、數據中心、特斯拉等熱門概念。從經營業績來看,大部分公司的營收總體呈上漲趨勢。

「港股市場是一個非常公平的市場。」雅迪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在港股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

第一點,到港股上市之後靠的就是業績,要力求業績的持續兌現,不能衝兩年業績就爲上市高光那一刻,「如果公司後勁不足,上市後業績開始下滑,在港股接下來就會很被動。所以理論上講,你應該在上升期去港股上市,保證每年的業績平穩增長」。

第二點,要找到有優質資源的戰略合作伙伴,做基石投資者,參與上市發行,這樣在融資過程中難度會小一點,也有利於後續股東結構的穩定性。

第三點,雖然港股估值給的不是特別高,但是不用灰心,因爲安全上市是第一目標,對估值暫時不要有太高要求。在港股,很多時候要通過市場的一段時期驗證才能給出合理的估值。「就跟我們一樣,上市時八九倍估值人家都覺得高,高峰時候給到我們二十倍以上的估值。」

「上市後這幾年,是雅迪成長最快的時間。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抓住業務這條主線,」雅迪人士認爲,公司估值和市值上升的核心原因,就是年營業收入從幾十億元增加到如今逾300億元,「如果有後勁,上市之後就會有廣闊的空間。有波峯就會有波谷,股價不可能一直漲,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公司做好,把業績做好。」而業績中長期持續增長的動力,要靠以研發和創新來不斷提升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此外,從一般意義上的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到ESG的全面提升也是機構投資者非常看重的方面。

編輯/Somer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