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狂人」樂普醫療的發展隱患似乎開始冒頭。
「併購狂人」樂普醫療(300003.SZ)的發展隱患似乎開始冒頭。
8月24日,樂普醫療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爲33.84億元,同比下降21.33%;歸母淨利潤約爲6.97億元,同比下降27.48%;扣非淨利潤爲6.47億元,同比下降28.48%。
拉長時間線來看,這或是其近3年半年報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2022年中期、2023年中期、2024年中期,樂普醫療營收同比下滑分別爲爲18.20%、19.35%、21.33%,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分別爲26.69%、24.96%、30.53%。
(數據來源:choice)
正所謂,「一葉落而知秋」,任何一家公司業績的下滑都不是無緣無故的。作爲一家手握多家上市子公司的龍頭醫療企業,這其中定然暗藏了不少「玄機。」據悉,港股心泰醫療(02291)、科創板聖諾生物(688117.SH)均是樂普醫療分拆出去的上市公司。
伴隨着業績的一路下滑,樂普醫療的股價顯然也hold不住了:從2020年7月的最高點45.8元,跌至如今的不超過10元,累跌了超78%。
那麼,「併購狂人」樂普醫療究竟怎麼了?
藥品收入大下降,現金流面臨縮減壓力
樂普醫療,成立於1999年,於2009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該公司是一家覆蓋心血管疾病領域全生命週期的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業務板塊分爲醫療器械務(含心臟病治療產品、新型介入診療業務、體外診斷試劑和醫療產品代理配送)、藥品業務、醫療服務及健康管理這三大板塊。
結合半年報業績來看,2024年上半年,三大業務業績齊刷刷下滑顯然是促使公司整體業績下滑的關鍵所在。
具體來看,報告期內,公司收入規模最大的板塊,醫療器械板塊實現營收17.54億元,同比下降13.01%;藥品板塊實現營收11.35億元,同比下降29.05%,是三大板塊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板塊;醫療服務及健康管理板塊實現營收4.96億元,同比下降27.80%。
對於上述業績的表現,在此次業績說明會上,樂普醫療表示,「業績不達預期,主要由於藥品「四同政策」推進,零售發貨受阻,藥店營銷入降低所致,而梳理渠道價格及消化渠道庫存可能需要持續1-2個季度」。
更細分來看,醫療器械板塊是作爲公司業務中收入規模最大的板塊,細分業務板塊包括心血管植介入、體外診斷、外科麻醉三大板塊。今年上半年業績下滑,則主要是受體外診斷業務拖累,2024年上半年樂普醫療體外診斷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98億元,同比下降57.15%,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疫情相關產品高基數以及部分產品競爭加劇價格回落。另外,外科麻醉業務則同比下降3.87%,心血管植介入同比增長16.92%。
而藥品板塊作爲下滑幅度最大的板塊,則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一是藥品集採政策的持續推進,使得藥品價格大幅下降,雖然銷量有所增加,但總體收入受到影響;二是研發投入的增加並未在短期內轉化爲實際的經濟效益,新藥品的研發週期較長,且面臨着較高的不確定性。
在業績中,樂普醫療指出,目前判斷零售渠道庫存清理所帶來的藥品業務調整可能需要持續1-2個季度,全年預計原料藥業務同比基本維持穩定,製劑板塊業務營業收入可能降至15-16億左右,渠道清理完畢後,不考慮創新藥,相關產品純銷的恢復有望帶動製劑板塊營業收入重新小幅回升。
另外,醫療服務板塊營收的下滑則主要是由於疫情後時代國內外生命指徵監測的家用相關醫療器械產品需求有所落回,公司對該業務的要求已經從不斷持續增收向實現穩定盈利轉變戰略轉向的背後顯然也無形中透露了該業務增長乏力的事實。
上述業績的又雙叒叕下滑帶來的負面效應,顯然也體現在樂普醫療的現金流上。
據相關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爲31.29億元,同比降幅爲28.14%。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1.59億元,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8.22億元,期內現金流增加額爲-6.4億元,進一步反映出公司目前現金流縮減壓力。
(數據來源:wind)
由上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樂普醫療業績下滑存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不乏「四同政策」政策調控導致,另一方面不乏自身增長乏力、新藥品研發週期較長尚未轉化成實際的經濟效益等原因促使。但總的來說,樂普醫療業績下滑的「蝴蝶效應」已然開始出現。
高商譽隱患顯現,或面臨較大減值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業績下滑,樂普醫療更爲令人擔憂的更大隱患也正在顯現。
即併購「後遺症」。
據智通財經APP觀察,樂普醫療上市之後,相比之前的大搞研發創新畫風便開始有所轉變,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資本運作上,試圖走「買買買換增長」路線。
舉例來說,2010年,該公司先後併購了衛金帆醫學、北京思達,參股秦明醫學儀器,入局心臟瓣膜與診療設備市場。2011年,該公司又併購控股荷蘭COMED B.V. 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到2019年,樂普醫療在併購上出手30餘次,取得約30家公司股權,交易總作價超過60億元。
大勢併購下,帶來的短期增長效應顯然也很明顯——樂普醫療在逐步發展成爲國內領先的心血管大健康產業平台之外,彼時業績也迅速增長,營收規模從2014年的16.69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63.6億元,淨利潤則從2014年的4.23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2.2億元。
然而,福兮禍所伏,「買買買換增長」的操作帶來的後遺症也不少。
一方面是,負債規模高居不下。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的總負債規模分別爲76.19億元、84.25億元、81.14億元、75.25億元、78.56億元。如此高的負債規模下,伴隨着營收下滑,現金流規模的縮減,公司短期流動資金壓力恐怕不小。
(數據來源:wind)
另一方面,高商譽下減值風險縈繞。據悉,併購換增長模式之下,近些年來樂普醫療的商譽也不斷攀升,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商譽賬面原值已經達到39.48億元。如此高的商譽規模下,伴隨着部分子公司的業績下滑,減值風險已然不小。
舉例來說,樂普藥業、浙江樂普藥業、秉琨醫療均爲2023年公司主要子公司,對公司淨利潤影響達10%以上。結合業績披露的數據來看,近些年來樂普醫療均爲對上述子公司形成的商譽進行減值計提,但目前部分子公司業績已經出現明顯的下滑之勢。
據相關業績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樂普藥業的營收同比下降40.28%,琨醫療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99%,而浙江樂普藥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僅1.42%。對應來看,期內,樂普藥業、浙江樂普藥業、秉琨醫療三大公司的期末商譽餘額則分別爲3.11億元,3.75億元、5.33億元,且均從2019年至今未計提。如此一來,在這三大公司的業績下滑或增長乏力的影響下,樂普醫療面臨的減值風險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空穴來風,必有其因。樂普醫療作爲國內領先的醫療健康產業集團,通過「買買買換增長」的短頻快路線,早已爲其後續業績下滑埋下伏筆。畢竟對於一家醫療企業而言,加強研發創新,優化產品結構,拓展市場渠道,努力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