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京东一次招了一个“拼多多”

京東一次招了一個「拼多多」

摩爾金融 ·  09/06 00:10

讓有夢想的年輕人有實現夢想的地方,需要更多的「京東」站出來。

文 | 華商韜略 熊劍輝

儘可能多地增加就業,增加員工收入,就是當下最重要的企業社會責任。

【京東「放大招」】

最近,京東再次「放大招」!

9月2日,京東2025校園招聘全球啓動,一口氣放出1.8萬個崗位(包括1.2萬個應屆崗、6000個實習崗)。

  一次招聘,就超越一個「拼多多」(截止2023年底,拼多多員工總數爲17403人)。

不但規模大,而且薪酬高!

根據京東公告:校招崗薪酬全面上調,且幅度不低於20%。

其中,校招「採銷」全年20薪,年終獎高達8薪,另有Big Boss激勵上不封頂;產研崗中,算法崗起薪大漲75%,硬件和設計漲超50%。

而據內部人士透露,哪怕是實習崗,薪酬也超能打,「沒有哪家公司開得比京東高」;且實習生一旦轉正、拿下Offer,就能提前享受70%的正式工資。

不但薪酬高,而且福利好!

針對校招,京東還發起「三年成長計劃」,助力身份轉變、業務精進;全球培訓基地啓用,爲年輕人提供一流學習、成長平台;「京東青年城」一期封頂,2027年即可拎包入住。

而這,早就不是京東第一次「萬人級」招聘。

今年2月,京東物流就發起「萬人招聘計劃」,在供應鏈、運營、管理、銷售等方向,延攬2萬員工。

去年9月,京東2024屆校招拿出1.5萬個崗位,同樣是「行業最大規模」。

最難得的是,京東這個「行業最大規模」招聘,堅持了足足6年。京東的員工總數,已經超過60萬,是所有互聯網企業中最多的,在全國所有民營企業中,這個數字也是數一數二。

在當下的就業寒冬,這堪稱一股暖流。

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可如今,啥情況?

2024屆高校畢業生1179萬,堪比一個比利時(1182萬),堪稱「最難就業季」。

走出校門的年輕人,除了考研、考編「求上岸」,以及擺攤、帶貨、送外賣等靈活就業外,有人乾脆當起了「全職兒女」,造成了「父母發薪、在家躺平」的尷尬現狀。

年輕人難就業,打工人也面臨裁員潮。

8月底,IBM中國3分鐘裁千人,震驚全網。互聯網大廠面臨增長困境,電商行業陷入低價陷阱,爲了降本增效,到處「裁員廣進」。

「擴招加薪」和「裁員降薪」,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背後是企業在產業轉型期所處的不同位置。

每一家企業都無法逃離產業週期,每一個產業都無法逃離經濟週期,當企業和產業進入到衰退期的時候,少不了減員減薪降低成本,應對轉型;反過來,當企業開始積極擴員漲薪的時候,也意味着開始進入到產業的上升期。

過去的一年來,處於快速擴張期的新能源汽車、AI技術應用等企業多數都在擴員漲薪,他們的薪酬水平也是目前校招生最嚮往的方向。

過去這幾年來,整個零售業似乎都陷入到消費不振之中,然而京東卻一舉實現「逆週期調整」:環境越差,越是逆勢擴招、大幅加薪、持續增長。

一邊能夠把價格降下來、把服務提起來,一邊又在擴員加薪上實現引領。

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打工人:京東=「金東」】

京東的底氣,就藏在最新的業績裏。

2024年京東集團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半年實現營收5514億,同比增長3.87%;股東應占溢利達197.74億,同比大漲53.98%,大超市場預期。

報告中,京東甚至驕傲表示:「截至2024年6月底止的十二個月裏,公司的人力資源總支出達到1092億元。」

千億真金砸下去,換來了利潤的大增長。

反觀部分電商愈演愈烈的「價格戰」,最終被證明,不僅削弱了企業利潤,而且帶來了行業傷害。

凡事理念爲先。這背後,正是劉強東提出的著名的「三毛五理論」,即:

如果京東有一塊錢毛利,只會拿走七毛,另外三毛給合作伙伴;拿走的七毛中,三毛五給團隊,三毛五用於公司的持續發展。

這讓京東的薪酬極有競爭力。

28歲的手機採銷楊立(化名),入職5年,估摸着「存款+公積金」有「100個」,正計劃明年在北京買房。

京東的快遞小哥中,有近百人3年收入超百萬,甚至不乏3年收入超200萬者。

實際上,京東常給年輕人跨越式晉升的好機會,薪水「20%、25%,指數級地往上加」。

雖然起薪高、漲薪快,但京東不吃「大鍋飯」,通過Big Boss機制,實現「能者多得」。只要把業績、利潤做高,提成上不封頂。

這種讓年輕人「組隊打怪」的新模式,孵化出衆多嗷嗷叫的「野狼團」。

這種越困難、越漲薪的操作,其實最早源於福特汽車。

1914年,恰逢「一戰」爆發的多事之秋,福特斷然將員工日薪從2美元升至5美元,並降低工時、向員工分紅。

  這一反常做法雖然增加了成本,卻大大提高了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和消費購買力。不僅成爲美國勞資關係的標杆,還讓員工逐步成爲客戶,帶動了汽車業繁榮。

而「高薪原理」的內在邏輯,卻鮮爲人知。

實際上,越是環境艱難,企業越逆流而上,不但不縮減規模,反而擴大招聘、提高薪資,不但能充分體現出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展現對員工的尊重和關懷,更能吸引優秀人才的關注。

更重要的是,這時候招來的往往是有熱情、有鬥志、願意與企業共度時艱的「好人」。

這樣的員工,更適應環境變化,對企業的忠誠度更高,有利於企業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競爭力。

而一支穩定、忠誠、富有戰鬥力的員工隊伍,註定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寶貴財富。

凱恩斯說過一句超經典的話,「長期而言,我們都將死去」。

但「長期」和「死去」都不是關鍵,問題是如何把握其中的週期。

從長期來看,不論是行業還是企業,都要看清楚屬於自身的週期:上升期內,更適合賺錢;下降期內,更適合苦練內功,靜待風起。

而厲害的企業,都是或多或少、或主動或被動地,在合適的週期內幹了合適的事,而不是相反:該賺錢的時候去練功,該練功的時候滿腦子想賺錢。

現如今,顯然是大家都不太好賺錢,正該苦練內功的週期。在這樣的週期裏,解決好企業內部的問題,特別是解決好人的問題、分配的問題,才會有利於在適合賺錢的週期裏賺到更多的錢。

【「先人後企」人效觀】

好企業,都懂得如何處理好「人」的問題。

2024年年初,京東「001號員工」、快遞「老哥」金宜財退休,引發熱議。

這位來自安徽宣城農村的「打工人」,入職京東後,買了房、買了車、有了退休金,坦言「沒有京東就沒有我今天」。

時至今日,京東物流都是業界少數與一線員工籤勞動合同、繳「五險一金」的企業。在京東退休、能拿到退休金安度晚年的「快遞老哥」,已經超過1000人。

因爲劉強東堅決認定:「不允許京東有一個員工去做外包,剋扣員工五險一金,那是恥辱錢,賺多少都良心不安。」

看上去平平無奇,實則打臉了多少企業。

得益於京東堅持繳納五險一金,早期京東的「打工人」已經拿上了養老金,過上了有尊嚴、有保障的退休生活。

除了全員繳納「五險一金」,京東還額外投入超500億,建立了一套多維度的福利關懷和人才發展機制。

就比如,人人關心的住房問題。

先搞「安居計劃」,又設「住房保障基金」,後來乾脆拿下北京亦莊一塊地,建起了「京東青年城」公寓,準備讓總部的年輕員工拎包入住。

這與京東創業之初就堅持的「先人後企」戰略,密不可分。

所謂「先人後企」戰略的用意,就是要通過有競爭力的薪酬、完備的福利,讓員工有尊嚴感、幸福感、成就感,促使員工沒有後顧之憂地去服務用戶,從而讓用戶獲得更好體驗。反過來,用戶體驗持續提升之後,一定會體現在公司的業務增長和利潤增長上,實現良性循環。

而不是把人當工具,極度強調「人效比」,因爲這不過是將成本轉嫁給供應鏈的其他弱勢環節,要麼是上游中小製造商、要麼是下游快遞員……

比如,拼多多,人均創造利潤460萬;京東,人均創造利潤4.8萬。「人效比」竟然相差近百倍。

像京東這樣的企業,在強調利潤至上、股東至上的商業價值體系裏,簡直是組織臃腫、效率低下的代名詞,明顯不是一家「好公司」。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商業圓桌會議就公然宣稱「企業的唯一目的就是股東利益最大化」。後來,這種價值取向流傳到中國,一度被奉爲金科玉律,被大肆宣揚。

如果按照誰員工少、誰賺錢多、誰「人效比」高,誰就是「好企業」的邏輯,那麼,資本主義社會早期,那些讓老闆們賺得盆滿鉢滿,員工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血汗工廠」,就是所謂的「好企業」。

而如此功利化、「人礦化」的評價維度,實在太過片面。

實際上,美國人自己都不完全認同這點。畢竟,管理學巨匠德魯克早有名言:

「企業不是爲它們自身而存在,而是爲實現特定的社會目標而存在。企業存在的合理性的評判標準不是企業自身利益,而是社會利益」。

更何況,商業在進化,文明在進步。當今的企業在獲得巨量財富的同時,人們不禁開始對其目的和使命開始重新審視:創造企業的價值,究竟何在?

畢竟,企業是人組成的,只有尊重人、激發人,才能創造出真正的價值。

就電商行業來說,真正的殺手鐧,究竟是價格、品質、還是服務?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消費者面前,都是一道艱難的選擇題。

但不論這道題何解,那些真正敢於承擔社會責任、甘爲員工提供良好福利,甚至因此導致負擔重一點、利潤少一點的企業,無論如何都更值得人們的認同、尊重和欽佩。

因爲,消費者需要這樣用心做產品、貼心搞服務的企業。

行業需要這樣的企業,堂堂正正做經營,紮紮實實練內功,不短視、不偏門,重視長期、持續發展。

社會需要這樣的企業,不但能爲消費者提供好產品、爲行業貢獻技術創新、爲政府照章納稅,還能讓員工過得有尊嚴、生活有保障。

這種「先人後企」的人效觀,是尊重人的人效觀,也是真正的、最好的長期主義。它既有利於社會進步,也有利於企業和個體的發展。

站在幾十年改革開放成果之上繼續前進的中國企業,是時候放棄低成本的「人口紅利」,真正去思考,如何在保障員工權益、追求「人心紅利」、「人腦紅利」,實現高質量就業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了。

這既是責任,也是機遇。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