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出海去。
撰文| 一票人馬
探索國際市場,早已不再是藥企業績「錦上添花」的選擇題,而成爲了經營發展中的必選項。
進入21世紀,化學原料藥率先打開了國際市場,如今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產地,出口量持續增長,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中國原料藥產能全球佔比已從2008年的約9.3%增長到2022年的約30%。
仿製藥製劑出海緊隨其後,自華海藥業的苯那普利片在2009年實現ANDA批文實現「零突破」後,國內藥企在美國拿到ANDA批文數量從起初的每年幾個到十幾個,再到近幾年來保持每年近80個新增ANDA批文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國內仿製藥企抓住了出海的機會。
在醫療器械領域,來自中國的醫療器械公司在海外的市場份額持續擴大,產品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天風證券研報指出,近2018年至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出口整體呈增長態勢,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0.2%。
再說到創新藥的全球佈局,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替雷利珠單抗;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和黃醫藥的呋喹替尼;億帆醫藥的艾貝格司亭α注射液;復星醫藥的斯魯利單抗……越來越多的中國藥企的創新產品在海外市場收穫一席之地。
萬變不離其宗,不論是仿製藥製劑、創新藥、還是原料藥、醫療器械,想要打開國際市場的大門,過硬的產品實力都是不二法門。
Wind數據統計顯示,在516家A股上市藥企中,有259家在2024年中報披露了海外業務。其中50家佔比過半,佔19%。海外業務佔比最高的五洲醫療,其海外業務佔比高達97%。
在「不出海則出局」的語境裏,誰又是A股上市藥企的的海外「吸金」王?
醫療器械:「制裁」風暴下的國際化
海外業務營收佔比超80%的上市藥企中,超過7成都來自醫療器械板塊。邁瑞則以79億元成爲A股上市藥企中海外業務收入最高的公司。
從整體來看,在A股上市的121家醫療器械板塊公司中,雖然有64%的企業都有海外業務收入,但這些企業的收入僅佔到121家企業上半年總營收的24%。也就是說,目前A股上市醫療器械公司絕大部分仍以國內市場爲主要收入來源。
不過如果具體到公司層面,海外收入佔主要的公司不在少數,有21家A股醫療器械公司的海外收入佔比超過50%,其中醫療耗材公司就有11家,並且有5家醫療耗材公司的海外收入佔比超80%。
然而遺憾的是,多數醫療耗材企業都在面臨業績下滑的困境,以海外收入佔比最高(97%)的五洲醫療爲例,其在今年上半年營收、淨利雙雙下滑,營收下滑比例高達23.32%,至2.12億元,淨利潤下滑幅度也高達39.86%。海外收入佔比高達92%的採納股份也同樣如此,上半年實現營收1.94億元,同比增長9.78%,歸母淨利潤下滑35.3%,至3320萬元。
這些醫療耗材公司業績下滑的背後,其實都在指向同一個問題——美國加徵關稅。根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2023)》顯示,美國仍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其中醫用耗材佔據了絕大部分。
然而,美國對於中國企業的低值耗材的限制早已持續多年,在今年5月,美國再次宣佈自2024年開始,注射器和針頭的關稅將從0%提高到50%;部分呼吸器和口罩等個人防護設備,關稅將從0%~7.5%,提高到25%。此外,自2026年起,橡膠BER醫療和外科手套的關稅稅率也將從7.5%增加到25%。
有觀點指出,屆時,我國的注射器龍頭採納股份、康德萊、五洲醫療;手套三巨頭英科醫療、藍帆醫療、中紅醫療等公司,都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已經有醫療耗材對於關稅問題作出了反應,從今年中報數字來看,中紅醫療在今年上半年海外收入佔比82%,爲9.45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22年高達93.38%。
對於醫療器械行業,今年上半年簡直是多事之秋,除了對於醫療耗材的加徵關稅,歐盟也宣佈擬對中國醫療器材採購啓動調查。簡單來說,就是這項調查有可能限制中國部分企業參與歐洲投標。
不過,業界觀點對於這項調查仍然持不同意見,一方面從收入情況來看,即使是收入規模最大的兩家龍頭——邁瑞和聯影,前者今年上半年海外收入爲79億元,佔比39%,後者爲9億元,佔比17%,也就是說調查結果對於業績影響可能極爲有限,兩家公司也回應公司的歐盟訂單並不在不低於1500萬歐元工程和特許權採購和500萬歐元商品和服務採購的調查標準之內。
也有觀點認爲,並不能排除歐盟調查所帶來的風險,畢竟醫療設備公司的海外收入正在高速增長階段,以聯影醫療爲例,上半年國際市場收入9.33 億元,增幅高達30%。
原料藥:「內憂外患」進行時
如果說醫療器械板塊的未來風險主要受限於「制裁」,那麼原料藥板塊的企業們則必須要面對的是,如何保持已經形成的優勢,並將其轉化爲可以量化的業績。
事實上,「出口」對於我國的原料藥企業來說,幾乎是繞不開的話題,42家A股上市原料藥公司中,有33家都有海外收入,甚至有8家企業的海外收入超過了50%。今年上半年,這42家A股上市原料藥公司的海外收入佔到了他們總收入的23%。
其中,海外收入佔比最高(85%)的公司之一同和藥業海外收入爲3.27億元,海外收入最高(28.93億元)的公司普洛藥業,海外收入佔比爲45%。
回溯我國原料藥企的出海歷史,上世紀末就有我國藥企實現了原料藥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現如今,我國已是全球第一大原料藥供應國,原料藥產能約佔全球三分之一。
通常來講,除了從大宗原料藥向高端原料藥進階,原料藥企業普遍正在探尋兩條新的增長路徑,一是向CDMO轉型;二是原料藥-製劑一體化。
從業績情況來看,向CDMO轉型的原料藥企業們正在踩着需求紅利,進入一輪豐收期。例如多肽原料藥龍頭諾泰生物,在全球GLP-1類藥物火爆的需求影響下,今年上半年其營收達8.31億元,增幅高達107.47%,歸母淨利潤也實現了442.77%的高速增長,至2.27億元。
不過,在從原料藥國際化向製劑國際化轉型的這條道路上,我國原料藥企似乎並未複製此前的優勢。從產品層面來看,我國較早實現出海的華海藥業,上半年收入51.28億元,其中海外市場銷售收入佔比近半數,爲23.87億元;截至今年上半年有58個產品在美國實現銷售,其中32個產品的市場份額佔有率位居前三,15個產品市佔率位居第一。
然而對比來看,盤點在美國市場收入最高的仿製藥企業,除了梯瓦、暉致、山德士等老牌MNC,榜單中只剩太陽製藥、阿拉賓度製藥、Dr Reddy's等印度藥企。其中以太陽製藥爲例,其半年在美國市場的收入能達到近30億美元。
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是,佈局數十年,仍無一家中國藥企在美國市場闖出一片天地。
此外,留給中國原料藥企夯實競爭力的時間似乎也不多了,前有美國、歐洲等市場掀起原料藥「回遷」潮,呼籲減少對中國原料藥的以來,後有印度啓動生產掛鉤激勵計劃,與中國原料藥搶佔市場,中國原料藥企業們已經到了鞏固優勢,開闢新增長點,以應對「四面楚歌」的市場競爭環境的危機時刻。
CXO:業績增量看海外
國際化已經成爲中國CXO企業的長期增長邏輯。
長期來看,中國CXO企業優勢不會變,國內工程師紅利帶來了顯著的成本效應,試驗成本遠低於海外。
現如今,國內多數頭部、中部CXO企業的境外營收佔比都達到了七成以上。以2023年報數據作參考,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和凱萊英海外營收佔比達80%以上,昭衍新藥、博騰股份、九洲藥業佔比達70%以上。
過去兩年時間,受國內生物醫藥投融資環境承壓、創新藥企「降本增效」策略、新生物技術公司需求不足等影響,中國CXO企業持續面臨着幾大難題:訂單能力不樂觀,自主定價權弱,內卷嚴重,回款難,歷經週期波動後消化和重新適應的節奏較慢,有的企業還在內部管理上積弊良久。頭部CXO企業,不愁生存,但淨利與股價,較行業景氣時分雙雙回落。腰部企業,老訂單交付完畢,新訂單獲取卻尤其艱難,只能以降價、投資新技術來搶單,現階段的業績還不理想。尾部,索性虧的虧,「死」的「死」。值得注意的是,客戶結構以國內客戶爲主的,下滑形式更爲嚴峻。
到底在哪裏尋找增量?業績就是最好的回答。以康龍化成和美迪西爲例:
2024年H1,康龍化成中國客戶收入下降了13.2%。類似的表現,出現在多家CXO企業業績裏。但同期,康龍化成海外交付業務收入增長4%,其中歐洲客戶(含英國)收入增長10%,去年增長24.4%,成爲新的業績亮點。
美迪西在上半年整體新簽訂單同比下滑的情況下,其境外新簽訂單同樣有所增長。
整體來看,隨着海外投融資的逐季恢復,聯儲局開啓減息週期,部分CXO板塊公司的收入及利潤呈現出逐季度環比改善趨勢,尤其是海外業務佔比大的公司。而在上半年,康龍化成、泰格醫藥、昭衍新藥、美迪西、諾思格、和元生物、藥石科技等CXO企業海外收入佔比,都得到了明顯提升。
中國CXO企業眼下的出口,除了深耕明星技術賽道,還有就是出海、縱深國際化戰略。
不過,CXO企業持續推進國際化,在接下來將是一場必須適應國際舞臺的「互卷」,要卷穩定可靠的體系,卷質量,卷性能,卷全球化佈局。但這樣的激烈競爭,不同於國內存量市場中的「內卷」,「內卷」是低質重複,或會「旱的旱死、澇的澇死」,但在國際舞臺上的競逐,能快速倒逼自我成長。
國內CXO企業要想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一必須要有與時俱進的產品,摒棄低質量、「價格戰」式的發展模式,轉而注重提升核心競爭力,包括技術創新能力、項目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二要懂規矩、懂行情;三要證明具備國際水準的質量、體系、人才;四是抗住全球老牌公司的競爭。另外,國際市場同樣面臨着較大挑戰,CXO企業必須警惕地緣政治等風險,並要分散風險,轉戰海外廣泛市場,千萬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對應地,藥明康德、凱萊英、康龍化成、泰格醫藥等企業已經有所行動。
化藥製劑:海外市場正崛起
根據申萬行業分類,化藥板塊的112家上市公司中,有47家在其2024年中報披露了海外業務營收情況。其中,百濟神州以69.8億元領跑,復星醫藥則緊隨其後,上半年海外業務收入達55億元。這也是該板塊中唯二兩家海外業務超50億元的企業。
若從海外業務佔比來看,百濟仍然能以58%位居第三,復星醫藥的海外業務佔比則爲27%,處在中游位置。
誰是化藥板塊海外業務佔比最高的公司?原料藥-製劑一體化的海普瑞以93%的海外業務佔比,位居榜首。據Wind數據統計,其上半年總營收爲28.37億元,海外業務收入高達26.27億元。
海外市場一直是海普瑞的營收業務重點,佈局了肝素產業鏈、生物大分子CDMO和創新藥物的投資、開發及商業化。在肝素領域,海普瑞已經佈局20餘年,是全球最大的肝素鈉原料藥企業及全球第三大依諾肝素製劑企業。從原料的供應、原料藥的生產到依諾肝素鈉製劑的銷售,海普瑞在肝素的全產業鏈中實現了跨國閉環佈局。
另一原料藥-製劑一體化的全球肝素原料龍頭健友股份,其海外業務佔比緊隨海普瑞,以79%位居化藥板塊第二。驅動其海外業務增長的,還有在注射劑的海外註冊申報能力及商業化能力。天風證券統計顯示,截至今年7月,健友股份獲批註射劑ANDA數達69個,爲國內藥企中最多的。
據健友股份2024年中報,其製劑業務收入15.48億元,其中國外製劑銷售收入11.48億元,佔整體營收比重爲53. 6%,國內製劑收入3.99 億元,佔整體營收比重爲18.6%。目前健友股份的海外商業化團隊超過100人,在北美、歐洲、南美搭建營銷平台並實現製劑直接銷售。
助力百濟神州成爲化藥板塊上半年海外業務收入最高的,非澤布替尼莫屬。
作爲百濟創新藥全球化的先鋒,澤布替尼的海外收入在2022年時就已經超過中國區,其中美國市場佔全球銷售額約七成。截至目前,澤布替尼已在全球超過70個市場獲批,2024年上半年,澤布替尼全球銷售額80.18億元。從細分市場來看,美國市場銷售額59.03億元,同比增長134.4%,佔比達;歐洲市場銷售額達10.57億元,同比增長231.6%。
此外,美國市場也已經成爲百濟第一大市場。在今年2月披露的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美股業績報告中來看,無論是產品收入還是合作收入,美國都已經成爲了百濟的第一大市場,中國業務總收入佔比從2022年的59.3%下滑至44.8%;美國總收入則從2022年35.5%市場佔有額上升至45.9%。
不論是以仿製藥製劑出口抓住海外市場的海普瑞、華海、健友股份們,還是創新藥不侷限於國內市場開發,而是參與到全球競爭中的百濟、復星們,「出海」均已見成效。
注:文中數據統計來自Wind數據
一審| 黃佳
二審| 李芳晨
三審| 李靜芝
精彩推薦
CM10 |集採| 國談 | 醫保動態 | 藥審 | 人才 | 薪資 | 榜單 | CAR-T | PD-1 | mRNA | 單抗 | 商業化 | 國際化 | 獵藥人系列專題|出海
啓思會 | 聲音·責任 | 創百匯 | E藥經理人理事會 | 微解藥直播| 大國新藥 | 營銷硬觀點 | 投資人去哪兒 | 分析師看賽道 | 藥事每週談 | 醫藥界·E藥經理人 | 中國醫藥手冊
創新100強榜單 | 恒瑞 | 中國生物製藥 | 百濟 | 石藥 | 信達 | 君實 | 復宏漢霖 |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醫藥 | 和黃醫藥 | 東陽光藥 | 榮昌 | 亞盛醫藥 | 齊魯製藥| 康寧傑瑞 | 貝達藥業 | 微芯生物 | 復星醫藥 | 再鼎醫藥| 亞虹醫藥
跨國藥企50強榜單 | 輝瑞 | 艾伯維 | 諾華 | 強生 | 羅氏 | BMS | 默克 | 賽諾菲|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學| 禮來 | 安進 | 諾和諾德 | 拜耳 | 莫德納 | BI | 暉致 | 再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