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李宁要在海外开拓新战场了

李寧要在海外開拓新戰場了

華爾街見聞 ·  10/31 13:44

業務表現見真章。

作者 | 鄭巧

編輯 | 王小娟

兜兜轉轉,李寧又將目光轉向了海外。

最近,李寧宣佈將通過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LN Co與Founder Co、HongShan Venture、HongShan Motivation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根據公告,合資公司的股本總額爲2億港元,其中李寧及其本人合計持有55%的股份,紅杉中國持有45%。

服裝巨頭與頂級投資機構的合作看似雙贏,出海也是當前不少公司的新故事,但資本市場的反應並不樂觀。合作消息公佈後的第二天,李寧的市值蒸發超20億港元。

李寧在今年面臨的壓力並不小。2024年上半年,李寧增收不增利,營收爲143.45億元,同比增長2.33%;淨利潤爲19.52億元,同比下滑7.98%。到了第三季度,李寧銷售點(不包括李寧YOUNG)在整個平台的零售流水按年錄得中單位數下降。

近兩年消費者變得愈加理性,就連LVMH集團和開雲集團在內的奢侈品巨頭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不理想。

但運動服飾在奧運會等運動賽事和Gorpcore風潮的影響下,行業不少企業都實現了不錯的增長,比如安踏、特步、361度均保持了營收和淨利潤的雙位數增長,下滑的李寧在同行的襯托之下則顯得更加扎眼。

李寧也有過自己的高光時刻。2018年,「中國李寧」在紐約時裝週上一鳴驚人,開啓了國貨復興潮流。

2021年,李寧的增長達到頂峯。業績數據顯示,當年李寧收入達225.72億元,同比增長56.13%,淨利潤40.11億元,增長136.14%。

那是李寧的黃金年代,一時間風頭無兩。當時,李寧也想借着國潮風的盛行,將產品的價格打上去。

但很快,性價比時代到來,面對李寧的高溢價,消費者開始不再買賬。更何況,相比產品創新的巔峯時期,近兩年能讓李寧出圈的單品也越來越少見。

李寧集團聯席CEO錢煒坦言:「今年上半年線下經營環境承壓,整體趨勢上看,消費者在購物方面會越來越謹慎或慎重,所以整體上給行業的線下流水增長帶來挑戰。企業也在積極、主動地應對這方面的變化。」

和衆多謀劃出海的企業一樣,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或許是李寧應對市場變化的策略之一。

在中國,VC與產業巨頭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的情況並不常見。一般來說,VC偏好小額股權投資以獲得高回報,因爲資金規模不足以支持合資公司的大規模投資,且主要追求財務回報而非控制權。

但隨着資本市場發展和出海需求增加,一些VC開始嘗試與產業巨頭合作,紅杉中國就是其中的代表。

早在2020年,紅杉中國與星巴克中國宣佈了戰略合作,2023年7月,製藥巨頭輝瑞與Flagship Pioneering Ventures(紅杉中國旗下)達成合作。

還有許多明星公司也在紅杉的海外消費投資版圖中,包括SHEIN、亞瑪芬、傲基、Aventon、Miracle Miles等。紅杉不僅參與了中國快時尚品牌SHEIN多輪融資,還通過其資源網絡爲該公司全球化提供幫助。

李寧此番牽手紅杉,或許正是看中了紅杉中國擁有豐富的跨境投資和項目運營經驗。李寧公司還在公告中提及,合營公司將尋求機會於日後上市。

其實,李寧很早就開始謀劃出海,但出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早期李寧通過在海外開設專賣店、贊助體育隊伍等方式提升品牌形象,但國際市場收入的貢獻與大手筆投入成反比,2003年國際市場收入佔營業額的2.9%,到2008年已不足1%。

2009年,李寧又雄心勃勃地宣佈「要走出去,十年內讓海外收入達到20%」的目標。但十年過去,海外收入的佔比並未實現預期增長,反而在近兩年有所下降。2021年時,李寧的海外收入爲2.96億,僅佔總收入的1.3%。

李寧曾試圖通過收購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先後收購中國香港服裝品牌堡獅龍、意大利百年奢華品牌Amedeo Testoni(鐵獅東尼),以及英國百年鞋履品牌Clarks等,但也並沒有可圈可點的業績。

去年12月,李寧集團斥資22.08億港元收購恒基地產旗下一家主要從事物業投資的公司,而後者的主業資產爲「港匯東」商業大樓,收購之後,這幢樓的部分就被用作李寧集團香港總部。

而設立香港總部,則標誌着李寧最新的國際化進程開始加速。

當前,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還在增大,境外市場與中國內地的經營模式存在顯著差異。錢煒曾公開表示:「在海外做生意,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並且,運動服裝作爲成熟行業,耐克、阿迪達斯、斯凱奇等國際品牌早已在全球站穩腳跟,李寧想要分一杯羹,必須在新市場、新業務上儘快做出成績。

資深品牌管理專家、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程偉雄表示,在出海業務上,合營模式雖有一定的先進性,但探索仍在非常初期的階段。合營公司成立之後的具體戰略和動作,才是評價李寧海外業務的關鍵。

這一次,李寧似乎下定了決心。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