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軟通動力股價大漲之際,股東「光大系」拋出減持計劃。
11月11日,軟通動力公告稱,公司二股東、隸屬光大控股的CEL Bravo將在2024年12月3日至2025年 3月2日期間減持不超過公司952.94萬股股份,佔總股本比例爲1%。
而這已經不是「光大系」第一次賣出軟通動力。自2023年以來,光大控股實控的晉匯國際(香港)已套現約10.28億元,與光大控股存在關聯關係的FNOF Easynet套現約1.1億元。
此外,在2024年11月9日至2025年2月8日,晉匯國際(香港)、FNOF Easynet還有意繼續減持軟通動力不超過952.94萬股。不過,由於均爲「光大系」成員,三者合計共用1%額度。
着眼軟通動力,公司多次因華爲鴻蒙、鯤鵬、昇騰相關業務而受到資金追逐。而與股價上漲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軟通動力近年來業績並不佳。
軟通動力再遭“光大系”減持
在軟通動力股價漲超100%後,「光大系」拋出了減持計劃。
11月11日,軟通動力公告,因自身資金安排,光大控股麾下的CEL Bravo將在2024年12月3日至2025年 3月2日期間減持不超過公司952.94萬股股份,佔總股本比例爲1%。
據悉,截至公告日,CEL Bravo持有軟通動力9240.8萬股,持股比例達9.7%,僅次於公司實控人劉天文。按公告發布日收盤價70元/股計算,CEL Bravo手持軟通動力股份總價值約合64.7億元。
公告顯示,CEL Bravo此次所減持的股份由公開發行股票前持有及實施權益分派所取得。事實上,CEL Bravo也稱得上是軟通動力衆股東中「資歷」較老的一位。
據悉,2010年12月至2014年9月期間,軟通動力曾經的境外上市主體軟通開曼曾登陸紐交所。但緊接着,軟通開曼很快經歷了私有化退市以及紅籌架構拆除。
2015年10月18日,軟通開曼將其持有的軟通動力有限全部出資2815萬美元,以41.1012元每1美元出資額的價格轉讓至12名受讓方。其中,CEL Bravo斥資2.33億元受讓568.0670萬美元出資額。
軟通動力上市前,CEL Bravo的持股數被正式「敲定」爲4107.02萬股。在經過上市後兩次轉增後,從2023年6月20日起,CEL Bravo手持公司股份規模最終上升至9240.8萬股。
據了解,除CEL Bravo以外,中國光大財務投資、晉匯國際(香港)在內的兩位軟通動力股東也爲光大控股所控制。截至三季度末,前者是公司第十大股東,持有652.53萬股。
另外,軟通動力四股東FNOF Easynet也與光大控股密切相關。公司招股書顯示,FNOF Easynet董事劉誠、葉冠寰爲CEL Bravo和晉匯國際(香港)的董事。
着眼晉匯國際(香港)及FNOF Easynet,可以發現兩者對軟通動力的賣出早已展開。
據軟通動力公告,2023/4/27至2023/6/19期間,晉匯國際(香港)先是在公司38.78元/股、36.67元/股處減持495.13萬股、461.68萬股;2023/6/20至2023/7/13期間,其又在26.98元/股、25.35元/股處減持157.29萬股、313.41萬股。
隨後,在2023/7/17至2023/9/28期間,晉匯國際(香港)合計減持軟通動力1004.23萬股,2023 /10/9至2024/3/22期間,其再度減持公司706.1萬股。
綜合各階段減持價格和股票均價估算,晉匯國際(香港)或套現10.28億元。
而FNOF Easynet的賣出主要發生在2024年,1月29日至3月22日間,其減持軟通動力246.84萬股,按期間均價44.46元/股計算,套現約1.1億元。
深度「綁定」華爲
軟通動力持續遭遇“光大系”拋售之際,公司股價卻並未受影響。
截至11月12日收盤,軟通動力市值達631.3億元,年內上漲43.96%,漲幅在滬深京三市五千餘隻個股中排行第635位。
拉長時間來看,軟通動力在二級市場表現較優。尤其是在數輪華爲概念行情的炒作中,該股屢屢能收穫資金青睞。
譬如,2023年9月至11月,正值華爲Mate60系列發佈疊加華爲鴻蒙的不斷預熱,軟通動力在48個交易日從最低的20.26元/股最高漲至51.5元/股,漲超150%。
資料顯示,軟通動力提供端到端的軟件與數字技術服務和數字化運營服務,涉及高科技與製造、通訊設備、互聯網與運營商、金融科技四大業務。通俗地講,其主營爲一家軟件外包公司。
而軟通動力和華爲的「交集」則體現爲與鴻蒙、鯤鵬、昇騰在內的深度合作。
據軟通動力描述,公司已經率先實現了與HarmonyOS的互聯互通,具備「開源鴻蒙產業化」和「產業開源鴻蒙化」的能力。
上半年,軟通動力還成功推出基於鯤鵬920處理器的新一代通用服務器機型、昇騰AI服務器機型、基於昇騰算力卡的AI工作站產品。
經營方面,華爲也與軟通動力“綁定”頗深。
軟通動力招股書顯示,公司和華爲早在2006年就已經開始合作。2018、2019、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四個報告期內,公司對華爲的銷售收入佔營收比例分別爲53.38%、55.45%、55.53%、49.7%。
上市後,軟通動力不再通過業績披露大客戶名稱。但從數據上看,第一大客戶分別在2022年、2023年爲公司貢獻了41.79%和36.61%的營收。
軟通動力的股價依華爲而水漲船高,公司運營同樣依仗華爲。不過,過於依賴和互聯網大廠也給公司帶來一定隱患。
2023年,軟通動力通過第一大客戶實現營收64.37億元,相較2022年下滑15.46億元。同年,公司取得營業收入175.8億元,同比下降7.97%,錄得扣非淨利潤4.618億元,同比減少44.89%。
此外,身爲科技大廠的華爲對於供應商有較高要求,考覈體系制定嚴格。或正因此,2020年間,軟通動力曾被華爲罰款、扣減服務費2050.12萬元。
軟通動力靠什麼支撐600億市值?
除華爲外,軟通動力的客戶還包含阿里、騰訊、百度、小米等企業,而近期加快IPO步伐的榮耀也與公司有一定合作。
從股價上看,可以「蹭」到不少大廠的軟通動力能借此成爲各路資金的「香餑餑」。不過,從另一面看,這對於軟通動力而言算不上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類似於果鏈企業之於蘋果。身爲軟件外包商,軟通動力不掌握關鍵技術,因此不具備強有力的議價權。
而以華爲、阿里爲代表的科技大廠,本來就有衆多軟件外包商可供挑選。且在「降本增效」的背景下,其往往還可能進一步對外包業務進行壓價。如此一來,軟件外包商的處境較爲艱難。
這點可以從其毛利率窺知一二,自登陸A股以來,軟通動力的毛利水平持續下滑。統計顯示,公司2022年至2023年分別取得21.26%、19.26%的銷售毛利率;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銷售毛利率11.92%,同比大降8.17個百分點。
淨利率方面同樣不佳,一般在2%-7%之間橫跳。2020年,軟通動力銷售淨利潤率曾錄得9.65%,已是近6年來最高;而2024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222.1億元,同比增長73.07%,創歷史新高,扣非淨利潤則虧損371.9萬元,創上市至今的新低。
一邊是微薄的淨利潤率,一邊是「增收不增利」,而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背後則是因其「苦生意」下的人均創利薄弱。
軟通動力曾在其招股書中披露,截至2022年3月10日,公司及下屬公司共擁有超69家境內控股子公司和9家境外控股子公司。
一年多之後,這一規模迅速擴大。通過軟通動力2023年年報發現,在「企業集團的構成」一項中,其子公司數量已接近110家。
2023年末,軟通動力共有在職員工85470人。據Wind統計,當年度公司人均年薪約18.13萬元,但人均創利僅6200元。
目前,市場對於華爲概念的熱情高漲致使軟通動力擁有近250倍的滾動市盈率。而薄弱的淨利率能否長久支撐公司600多億的市值,需要打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