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中国最大保健品公司,暴雷!

中國最大保健品公司,暴雷!

新浪財經 ·  11/28 19:47

知名上市公司 湯臣倍健 (300146.SZ)正步入上市後的至暗時刻。

可以看到,公司淨利已腰斬。

據業內爆料,未來的財務數據可能會更糟糕。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湯臣倍健營收出現了有財務記錄以來(歷史同期)的首度下滑。

先看財務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爲57.34億元,歸母淨利潤8.69億元,扣非淨利潤8.07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6.33%、54.31%和55.11%,淨利近乎腰斬。

更爲嚴峻的是,公司營收出現了有財務記錄以來歷史同期的首度下滑。

此前,其營收從2010年的3.46億元一路飆升至2023年的94.0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CAGR)達28.92%。若單看季度數據,營收已連續4個季度同比下滑,淨利更是連續5個季度同比下降。在第三季度,公司甚至錄得虧損,歸母淨虧損2241.65萬元,扣非淨虧損2415.49萬元,而23Q3時,歸母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分別爲3.56億元和3.44億元。深入剖析其產品表現,公司主產品全線受挫。

「湯臣倍健」作爲營收支柱,收入31.94億元,同比下降29.2%,營收貢獻率爲55.7%,此前該業務一直保持增長態勢,CAGR爲12.61%。「健力多」收入5.91億元,下降16.81%,且此前已連降兩年。「lifespace」國內收入2.1億元,下降24.79%,境外LSG收入5.11億元,下降4.72%。

湯臣倍健將此歸因於經營調整,包括消費環境變化、行業競爭加劇下主動調整品牌運營策略和資源投放,以及兩大核心產品迭代升級進程緩慢。從市場格局來看,國內保健品行業整體並未衰退。

魔鏡洞察數據顯示,24Q2線上保健食品市場銷售同比略增5%,整體銷售額超319億元且有望持續增長。歐睿數據表明,2023年湯臣倍健國內市場份額爲10.4%,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市場份額分別爲7%與5.4%,行業CR3市佔率僅22.8%,競爭格局相對分散。然而,湯臣倍健線上市佔率卻不容樂觀,24Q1、24H1線上銷售收入分別爲9.09億元和19.53億元,測算24Q2線上收入10.44億元,市佔率僅3.27%。公司坦言線上渠道競爭激烈,行業前十品牌集中度下降,且公司在抖快平台仍處於補短板階段。線下藥店渠道方面,湯臣倍健這幾年增長不穩定,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下降29.08%至31.09億元。

最後聚焦公司投入策略,湯臣倍健號稱打造「強科技型企業」,但研發投入卻顯得頗爲吝嗇。2020 - 2023年研發投入分別爲1.37億元、1.5億元、1.58億元和1.79億元,佔營收比例在2%左右徘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銷售投入,銷售費用已連續10年增長,由2014年的3.97億元增至2023年的38.59億元,CAGR爲28.75%,且過去兩年銷售費用率突破40%。2023年的廣告費(11.13億元)幾乎等同於過去10年研發投入總和(11.63億元),這不禁讓人對其產品力產生質疑,也引發了對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深度思考。

屬於中國最大的保健品上市公司--湯臣倍健的業績雷還是暴了。

主產品全線下滑

公司主要產品有「湯臣倍健」、「健力多」(專研骨關節健康營養)和「lifespace」(2018年收購澳洲益生菌品牌)。

不過,今年前三季度,上述產品全線下滑。

佔據公司營收大半壁江山的「湯臣倍健」,收入31.94億元下降29.2%,營收貢獻率爲55.7%。

此前該業務收入由2018年29.82億元增至2023年54億元,CAGR爲12.61%。

作爲公司扛把子產品在2024年慘遭「水逆」,這是一個極爲不好的跡象。

與此同時,公司其他品牌不僅沒能成爲收入支柱,反而早早進入增長瓶頸。

24Q1-Q3,「健力多」收入5.91億元下降16.81%。在這之前,該業務已連降兩年。2022年、2023年收入12.1億元、11.79億元,各同比下降了14.09%和2.52%。

另一產品「lifespace」國內收入2.1億元下降24.79%,境外LSG收入5.11億元下降4.72%(按澳元口徑:LSG營收1.08億澳元,同比下降5.37%),結束了之前連續3年的增長。

其中,國內收入由2020年1.32億元增至2023年4.45億元,境外LSG收入由5.67億元增至9.89億元,CAGR各爲49.94%和20.38%。

湯臣倍健將原因歸爲「經營調整對業績帶來較大的壓力和影響」。

其坦言,在消費環境持續發生變化,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公司以提升經營質量爲核心目標,聚焦核心品牌、核心渠道、核心品類,主動調整部分品牌運營策略和資源投放;Q3公司推動兩大核心產品迭代升級的進程慢於原規劃。

僅1年廣告費≈過去10年研發投入

有意思的是,號稱要打造「強科技型企業」的湯臣倍健,在研發上的投入未免顯得過於小家子氣了些。

2020年-2023年各爲1.37億元、1.5億元、1.58億元和1.79億元,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爲2.24%、2.02%、2.02%和1.91%。

但公司在銷售方面的投入卻出手闊綽,銷售費用已連增10年:

由2014年3.97億元增至2023年38.59億元,CAGR爲28.75%。

過去兩年,銷售費用率更是一舉突破了40%。

單是2023年的廣告費(11.13億元)就快抵得上公司過去10年的研發投入(累計爲11.63億元)。

諷刺呀,實在是諷刺!

或許,造成2024年的「水逆」,本身就是公司產品力不足導致的。

業績下滑的背後原因

「最大的問題莫過於品牌的老化,這是包括湯臣倍健在內的老大哥們的通病。」一位業內獨立消費分析師劉戈說。

湯臣倍健誕生於1995年,與憑藉直銷聞名的國民品牌安利紐崔萊同年出現在國人的視野中,屬於保健品賽道的先遣梯隊。

雖然剛成立時走過保健酒、蜂王漿等試錯的彎路,但最終以國外流行的「膳食營養補充劑」的概念正式站穩腳跟。

有趣的是,當年與安利紐崔萊等品牌最大的差異在於,湯臣倍健選擇了「藥店」這一渠道。與尋醫問藥直接掛鉤,踩準了當時消費者的普遍認知——「保健」與「治病」並未如同今天這般涇渭分明。

緊接着就是騰飛的故事,2010年順理成章在深圳創業板上市,成爲了國內保健品第一股,市值高達60億元。

根據業績,201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6億元,淨利潤 0.92億元,截至2023年業績,上市13年間,營收翻了27倍,淨利潤翻了19倍。

在劉戈看來,「老化」首先體現在渠道上,在電商平台不斷髮展的過程中,線下渠道的重要性在降低,尤其是去藥店買保健品這件事正在淡出日常生活。

湯臣倍健現如今依然以線下渠道爲主,2024半年報顯示,湯臣倍健國內營收中,線上營收爲7.28億元,線下營收則高達24.77億元,是線上的三倍有餘。

有這樣一組數據,米內網(原 中國醫藥 經濟信息網)數據顯示,在中國實體藥店中,2024年上半年零售規模(藥品+非藥)達2986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3.7%,而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爲3.7%。單看實體藥店保健品的數據,從2022年開始便處於波動下滑的狀態,截至2024年6月,與去年同期相比有24.2%的降幅。

當然,湯臣倍健也看到了電商的強勢崛起,在2017年開始便提出了「電商品牌化」。然而如果說線下它還有着「老本」可吃的話,線上則屬於腹背受敵。

「線上的競爭顯然更大,老藥企如 同仁堂 、 雲南白藥 、哈藥等藥企都在線上做起保健品生意,新興品牌如Swisse、WonderLab等,更是深諳直播帶貨等線上邏輯。」劉戈說。

在劉戈看來,保健品因爲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消費者的消費態度屬於「吃就對了」,誰先佔領了消費者的心智,誰往往就容易成功。湯臣倍健電商化起步稍晚,在搶佔心智上不具備太多優勢。即便不斷有營銷上高成本的投放,但穩住的或許只是宏觀上的「國民度」,而非「精準度」。

「老化」其次體現在產品上,劉戈認爲,現在的保健品大體分爲三類,一類是傳統的膳食營養補充劑,比如蛋白粉、 維生素 、礦物質等,沒有特別明確的改善某種功能的目的,一類是傳統滋補品,比如阿膠等,還有一類是目的性更明確的功能性的產品,比如改善睡眠質量的褪黑素、氨基丁酸,改善關節狀況的氨糖,體重管理的白芸豆提取物等等。

湯臣倍健公司,尤其是其子品牌「湯臣倍健」主打的依然是蛋白粉、維生素等傳統膳食營養補充劑。

「不是說這類產品不好,而是不具備明顯的差異性,因此難以撐起核心競爭力」。劉戈認爲,傳統膳食營養補充劑的作用大多指向「提高免疫力」,但是這屬於很難明確觀測到的抽象概念,也很難有獨特的表達,消費者往往難以找到其價值感,尤其是這些傳統營養補充劑在日常的食物中又有很多替代品。

有消費者告訴有意思報告,現在連飲料都標註着「補充維C」,爲什麼要單獨去買傳統保健品?

恰恰源於此,該消費者提到湯臣倍健品牌時,回想上一次消費還是去醫院看望老人:「很國民,但也很沒有記憶點,買給自己的時候想不起這個品牌,但是買給別人時則是一個不會犯錯的選擇。」

此外,食品產業分析師、廣東省 食品安全 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認爲,湯臣倍健作爲上市公司,產品的原料都毋庸置疑具有一定品質,也因此它走的是質價比路線,然而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消費者更關注的是性價比,在性價比的基礎上才可能考慮質價比,這恰恰是湯臣倍健所缺乏的。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