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打脸比亚迪,特斯拉反击压榨供应商风气

打臉比亞迪,特斯拉反擊壓榨供應商風氣

科技新知 ·  11/29 20:32

無底線、無休止的「內卷式」惡性競爭,傷害的最終是整個行業,供應商、車企們仍需時間走過這段充滿艱辛挑戰的道路。

@科技新知 原創

作者丨依蔓 編輯丨蕨影

價格戰下,車企們不斷向上遊供應鏈施壓,繼比亞迪之後,上汽大通也希望供應商降本10%!

近日,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簡稱上汽大通)致信供應商提出降本10%的目標,還提出幾點供應鏈優化建議。

儘管供應鏈中零部件定期降價是行業慣例,由於車企處於強勢一方,供應鏈企業基本都會遵循。但是,這一慣例卻遭到了特斯拉的挑戰,將付款週期縮短至90天,強調與供應商同生共贏理念。

01

銷量下滑,加劇裁員危機

上汽大通車企公告中不僅提出了降價要求,還提到了對行業發展的預期。

上汽大通在對供應商的致信中表示,當前汽車市場供大於求的問題突出;隨着新車大量上市,市場供需失衡狀況預計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改善,導致價格戰難以平息;「捲成本」將是2025年汽車行業的主旋律。

網傳的比亞迪要求供應商降價的郵件中也提到了,2025年,新能源汽車迎來重大機遇的同時,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進入「大決戰」「淘汰賽」。

今年9月,有消息稱,上汽大通啓動大規模裁員。同時,有未經證實的上汽商用車技術中心員工透露,此輪上汽大通在南京將整體裁員40%,並且人力資源總監已經抵達南京,從8月30日開始約談。彼時,上汽大通並未就裁員一事做公開回應。

上汽集團發佈2024年9月份產銷快報顯示,上汽大通9月份銷量達1.53萬輛,同比下降20.15%;前9月銷量達14.12萬輛,同比下降12.72%。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上汽大通全年銷量將大概率降至20萬輛以下。

然而,上汽集團2023年年報顯示,上汽大通設計產能達37.5萬輛。2024年前9月,上汽大通汽車產量達13.79萬輛,同比下降14.9%。據「長江商報」推算,上汽大通2024年前9月產能利用率已不足50%,全年或有18萬輛產能處於閒置狀態。

02

特斯拉大招,不玩壓價遊戲

在比亞迪和上汽大通要求供應商降低價格的背景下,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疑似回應友商要求供應商降價,發文稱,對供應商付款週期已縮至90天左右,與供應商夥伴同生共贏。

陶琳還強調,「成本控制=技術革新提升效率+減少一切不必要的花費(比如豪華接待中心、廣告費、高管辦公室……尤其是錯誤的商業/技術決策帶來的損失)」。

陶琳提到的付款週期,對於供應商來說意義重大。拉長回款週期,是目前不少車企對供應商慣用的變相降本手段,而特斯拉的確有「吹噓」的資本。

據悉,比亞迪應付賬款週轉天數超146天;上汽集團應付賬款週轉天數接近122天;造車新勢力「蔚小理零」四家車企三季度應付賬款週轉天數都表現較差,均高於190天。

特斯拉副總裁陶琳的言論,無疑給了那些 “壓榨“供應商的車企們一個響亮的耳光。

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了132.9萬輛電動車。值得一提的是,11月25日,特斯拉上線ModelY 「限時交付尾款立減」政策,再疊加上各種補貼,特斯拉方面表示買電動車直接省下最少5萬元。

此舉或許正是出於在四季度衝刺銷量的考量。

03

價格戰下,只賺銷量不賺錢

根據乘聯分會的預測數據,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預計可達128萬輛,滲透率約53.3%。從年度數據來看,2024年1-10月新能源汽車零售量爲832.7萬輛。截至2024年10月,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佔有率達到38.6%。

然而由於持續上演的「價格戰」正在攤薄汽車行業的利潤,行業現實是隻賺銷量不賺錢。從年初延續至今的價格戰,已經裹挾着超200款車型降價,其中,新能源汽車佔據了近七成的比重,平均降價約2萬元。

乘聯會數據顯示,2017~2022年,國內汽車行業單車利潤維持在2萬元以上,2023年下滑至1.7萬元。今年前9個月,國內汽車行業單車利潤已降至1.6萬元,其中9月僅爲1.1萬元。

11月25日,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表示,汽車價格戰在2025年一季度可能會再現,而且有可能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專家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車企讓零部件供應商降價,供應商想辦法對付車企,最終受害的是消費者。

據"羊城派”報道,汽車業界相關人士表示,汽車價格戰下,整車廠向上遊供應鏈轉移降價壓力。汽車供應商往往採取控制人力成本、降低用料標準等措施應對。

例如節約用電,白天停工、夜間開工;部分汽車零部件企業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摻雜回料;一些整車廠在質檢和驗收環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終影響汽車整車質量和安全,損害消費者利益。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車企要求供應商降價是爲了價格戰做準備。無底線、無休止的「內卷式」惡性競爭,傷害的最終是整個行業。供應商、車企們仍需時間走過這一段充滿艱辛挑戰的道路。

- The end -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