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如果人人都去淘宝讨价还价

如果人人都去淘寶討價還價

雪豹財經社 ·  12/04 09:58

近日,據多家媒體報道,淘寶小範圍上線「去談價」功能,在部分商品的結算界面,鼓勵消費者去和商家談優惠和贈品。

該功能由天貓在618期間推出的「天貓AI講價小助手」功能升級而來,當用戶在購物車結算界面看到「去談價」標識時,點擊進入與商家的聊天界面,並自動接通人工客服。談價過程可以藉助AI,也可以本人出馬。

線上「討價還價」功能雖然古早,但它伴隨了淘寶的起步和成長。在電商行業發展早期,淘寶網以C2C交易爲主,買賣雙方交易的方式還帶有線下的影子,議價是常規動作。

直至2009年以前,淘寶賣家想要開展促銷活動,方式之一也是在店鋪或商品詳情頁註明:「買前旺旺聯繫手動改價格」,注意到信息的買家會找賣家談價,一對一旺旺溝通後,改價、付款、成交。

十多年過去,淘寶早已今非昔比,歷經16屆雙11洗禮後,促銷功能強大完備,早已不需要賣家如此大費周章。除了閒魚上C2C的二手交易,消費者也早就默認了平台上「一口價」的交易模式。

爲何這一塵封已久的功能此時又被翻新上架?

答案或許還要從如今電商內卷的大環境中找。2024年下半年,全網最低價的風剛剛刮過,反內卷的聲音漸次響起,可存量市場的用戶之爭態勢膠着,誰也不敢懈怠。左右爲難下,淘寶不得不換了一種姿態來傳達自己的低價意願——平台隱身,話筒交給商家和消費者。

豐滿的理想是:

平台搭建一個消費者和商家直接溝通的議價通道,讓部分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進一步爭取到滿意的價格,商家則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讓渡一些利潤,獲取更大的銷量。

骨感的現實是:

在成熟的B2C電商平台上,討價還價同時增加了商家的溝通成本和買家的決策成本,與主流的購物流程設計理念背道而馳。

知名商業顧問劉潤在其公衆號撰文表示,在信息高度對稱的電商平台上,討價還價的捲土重來只是一場「僞降價」,無法帶來真正便宜的商品,只能帶來「便宜感」。

事實上,線上討價還價不僅是一場「僞降價」,也無法爲用戶帶來「便宜感」,反而有可能形成一股反作用力:「去談價」功能允許一部分價格敏感的用戶用時間換優惠,但是對另一部分價格敏感度沒那麼高、或者時間成本較高的用戶來說,這一功能存在本身,就會給消費者一定程度的暗示:該商品存在議價空間。

消費心理學告訴我們,消費者要的不僅是便宜的商品,更是「便宜感」——早在1925年的美國,就有零售連鎖店的店主發現,同樣價格的橡膠鞋跟,隨意「扔」成一堆的,比整齊裝盒展示的賣得更好,因爲胡亂擺放的東西看起來會更加便宜。

而便宜感的核心,源自消費者的預期和價格錨點的設定。

在菜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等線下交易場景,之所以能長期使用討價還價這一方式,是因爲買賣雙方以及不同買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價格預期。以賣家標價爲價格錨點,一番討價還價後,買家會在賣家一臉爲難的表情和無可奈何的語氣中,享受到「撿了便宜」的消費愉悅感。

而賣家通過讓渡一部分利潤促成交易,並不會影響其他買家的價格預期。

換言之,消費者A並不知道她花100元買下的那件上衣,消費者B花80元就拿下了,也不影響賣家用100元的價格再賣給消費者C。

但明晃晃的「去談價」標籤相當於向所有人暗示:該商品有降價空間。

預期改變了,錨點消失了。

不願投入時間、也不想吃虧的潛在買家有可能被勸退,轉而選擇一口價商品;得到了優惠和贈品的買家也無法再感受到便宜感。而線上留痕的高透明度溝通方式,也註定商家給出的只能是標準化的優惠方案,而非特殊折扣。

除了不符合消費者心理,「去談價」也在拉長決策時間和鏈路,與電商平台在購物流程設計上的整體思路格格不入。

在供給極度豐沛的今天,消費者面對海量商品時常常會信息過載,電商平台會在搜索、瀏覽、下單、支付各個環節激發用戶的購買慾,同時降低門檻,簡化流程,以促成交易。

當用戶瀏覽商品時,平台和商家往往通過營造稀缺性和緊迫感,引發購物衝動。

例如,唯品會在用戶加購後就開始倒計時;拼多多在拼團購買頁面提示「直接拼成」「快要搶光」「鎖定庫存」等。「庫存不多,抓緊搶購」也是直播間裏主播的慣常話術。在支付環節,各平台推出「先用後付」「小額免密」等方式降低決策門檻、簡化支付流程。拼多多更爲極致,乾脆取消了購物車的設計,將買買買操作步驟簡化到極致。

而線上談價,每一個文字溝通的來回,都會消磨用戶的購物熱情,降低轉化率。

耗時費力的「一單一議」,天然與走量的B2C模式匹配起來效率低。從社交媒體上部分用戶的反饋來看,一些商家客服會拒絕買家的砍價要求,也側面說明了商家對該功能的態度。

標準化的銷售流程中,客服只承接產品的售前諮詢和售後反饋,「去談價」上線後,商家即便不接受議價,也不得不應對來自買家的問詢,增加客服工作量。

而如果迎合這一功能推出相應優惠,評論區和「問大家」會迅速將隱藏優惠變公開。如此一來,不僅「去談價」意義不在,買前議價和買後要求優惠補償的行爲也會讓客服壓力驟增,還可能帶來投訴的增加。

更何況,在各平台強調「性價比」「質價比」「便宜好貨」的今天,還有多少空間可以「談價」呢?

封面來源丨電影《殺死比爾》劇照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