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大众交通:在大数据产业赛道上汇聚强劲动能

大衆交通:在大數據產業賽道上匯聚強勁動能

證券時報 ·  12/08 13:38

2024年下半年至今,大衆交通(股票代碼:600611)的股價強勢上行,截至12月7日,漲幅約兩倍,成爲行業內的熱門股。這一切的背後,是智能出行等高科技新質生產力爲這家以出租車業務起家的傳統交通企業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大衆交通董事長楊國平表示,智能出行是公司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關鍵詞,而大數據產業則是公司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另一個關鍵詞。

數據產業佈局:跨越25年的風雨歷程

早在1999年,大衆交通便投身浦東新區大數據建設,與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電信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同注資成立了上海數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數訊」)。當時,上海市政府描繪了「聚焦張江」的戰略藍圖,張江高科技園區亟待一套先進的寬帶網絡系統來保障高科技企業的落戶。上海數訊應運而生,承擔起了「張江新網」這一關鍵網絡通訊項目的建設任務。

據介紹,2000年,張江浦東軟件園郭守敬園一期工程完工後,上海數訊作爲首批入駐者,迅速開展工作。經過努力,張江園區於2000年6月成爲全國首個實現光纖到樓的高科技園區。同年底,「張江新網」正式開通,爲張江提供了高水平的全新網絡。2004年,上海數訊研發並首家推出BGP優質網絡線路,有效解決了南北地域網絡互聯互通問題,並構建了遍及張江地區的通信管網和光纖資源,爲各類現代企業提供了高水準通信服務。

隨着全球財富500強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對國內數據中心的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數訊敏銳地抓住了這一市場機遇,其調研團隊深入考察後,於2007年在張江建設了一座大型IDX數據中心。該數據中心在國內首先引入Tier4機房概念,以國際最高標準Tier4建設,滿足了世界500強客戶的嚴格要求。

此數據中心的出現,填補了金融數據中心市場的空白,爲陸家嘴金融中心提供了後臺數據保障,吸引了衆多金融機構入駐。目前,已有200餘家金融機構進駐數訊IDX數據中心。此後,上海數訊不斷擴展業務版圖,在上海和北京兩地運營着七座符合Tier4標準的IDX數據中心。

差異化發展:高端零售模式爲客戶提供定製化服務

在雲時代興起的背景下,上海數訊與時俱進,形成了以數據中心爲主、雲計算和網絡服務爲翼的「一主兩翼」業務佈局,爲客戶提供「數雲網融合」一體化解決方案。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數據中心業務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市場競爭加劇,同行間的「價格戰」影響着數據中心的運營成本和產業鏈價格體系。在這種壓力下,上海數訊堅持走差異化發展道路,採用「高端零售」爲主的商業模式,爲高端客戶提供定製化技術解決方案。其數據中心服務具備「三高」特徵,以高標準的數據中心,對照行業高標準,服務全球高端零售客戶。雖然許多國內數據中心的可靠性標準設定99.99%,但上海數訊始終堅持達到99.995%,爲此投入了巨大成本和努力。

上海數訊通過面向不同領域的客戶提供一對一定製方案,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例如爲一家國產芯片研發企業定製水冷環境機房模塊,以適配其 Palladium 硬件仿真系統項目。同時,上海數訊還組建了高度專業和標準化的骨幹運維團隊,採用7X24小時的全天候雙語服務,滿足不同行業客戶的多樣化要求。對高端客戶的服務或故障報修,上海數訊有專門的機制和綠色通道,確保處理迅速、升級及時,並提前制定應急預案進行演練。此外,還爲高端客戶配備了專職CSM,爲重點客戶提供一條龍服務支持。

高標準高質量的數據服務,讓上海數訊建立起了核心競爭力優勢,贏得了衆多國際知名客戶的口碑,包括金融機構以及生物醫藥、智能製造、集成電路等領域的頭部企業。基於此,上海數訊獲得了一系列資質和榮譽,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企業技術中心、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資格認定,還榮登2023年度金融數據中心10強、2023年度科創獨角獸100強、2024年新質生產力標杆企業TOP100等多個榜單。

強勁的業績增長: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近三年來,上海數訊的銷售額保持在6億元以上,淨利潤逐年增長,去年超過6800萬元。

上海數訊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控股股東大衆交通(集團)公司的大力支持。目前,大衆交通(集團)公司持有上海數訊90.20%的股權。上海數訊已經構建起一個高質高效、共創共贏的數雲網生態圈,服務輻射全球,網絡資源覆蓋海內外近50個主要城市。未來,上海數訊的數據中心還將擴容升級。

「過去,企業對數據的需求主要是存儲和調度,但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企業對數據應用產生了新需求。」楊國平表示,大衆交通以上海數訊爲抓手,加強與公司各產業的聯動發展,通過跨界營銷和跨業合作,成功開拓了新業務領域。目前,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佔總營業收入的比例爲13.68%,未來有望成爲公司強有力的業績增長點。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