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源媒匯,作者 | 胡青木,編輯 | 蘇淮
22年前,蔣仁生與劉俊輝等人共同出資,收購了擁有疫苗經營許可證的重慶企業,即智飛生物的前身。不久後,由於在代理與自研策略上的分歧,劉俊輝選擇另起爐竈,而蔣仁生則帶領智飛生物繼續走疫苗代理路線。
2017年,智飛生物獲得美國醫藥巨頭默沙東四價和九價HPV疫苗在中國大陸的獨家代理權,業績迅速增長。4年後,2021年,公司與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獲批,推動市值在同年5月達到3600億的高峰,蔣仁生也因此成爲重慶首富,身家一度高達1400億元。
然而隨着國產HPV疫苗的上市,市場競爭加劇,智飛生物的獨家優勢逐漸減弱。尤其是面對沃森生物等國內廠商的競爭,以及沒有拿得出手的自主產品,智飛生物2024年第三季度甚至出現了虧損,公司市值也僅剩700餘億,相較峯值跌去近八成。
爲了擺脫業績困境,智飛生物與英國藥企葛蘭素史克(GSK)簽訂重組帶狀皰疹疫苗獨家經銷協議,並推進收購聚焦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謝類疾病的宸安生物,進軍減肥藥領域。
但形成「代理」這一路徑依賴的智飛生物,彷彿失去了對市場最前沿的研判,不論是與其他疫苗巨頭簽署獨家代理協議,還是進軍減肥藥賽道,都慢了市場一拍。
四價HPV疫苗淪爲雞肋
疫情紅利散去的智飛生物,在2024年將問題全部暴露了出來。
其實在第一季度,智飛生物就出現了利潤同比下滑的情況。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公司的營收也出現了大幅下滑,歸母淨利潤跌速加快,第三季度更是出現了歸母淨利潤爲負的現象。
智飛生物把業績下滑的原因,歸結於部分地區推廣工作未達到預期。源媒匯對比發現,雖然第三季度同類疫苗企業的歸母淨利潤整體都在下滑,但智飛生物是少有的出現虧損的公司。
智飛生物的疫苗產品主要分爲自主產品和代理產品兩類。2024年中報顯示,自主產品的營收同比下降29.38%,代理產品同比下降25.40%,是導致公司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截圖來源於公司公告
2024年上半年,代理產品給智飛生物帶來了175.92億元的收入,佔公司總營收的96.35%,是絕對的核心業務。其中,佔收入大頭的四價HPV疫苗批簽發量僅爲46.60萬支,同比大降92.56%。與此同時,公司的存貨大幅增加。
截至三季度末,智飛生物的存貨達到了206.9億元的峯值,比上年同期增加98.81%;同時存貨週轉天數也增長至241.6天,同比上漲173.55%。
看來,四價HPV疫苗是越來越賣不動了。
存貨的壓力,主要還是來自默沙東。
由於原合作協議將在2023年6月到期,2023年1月,智飛生物與合作多年的默沙東續約。根據新協議,智飛生物在未來的3年半時間裏,需按照約定向默沙東持續採購價值1010.1億元的疫苗產品。
彼時,我國剛剛對疫情防控政策進行調整,智飛生物也意識到新冠疫苗業務的不可持續性。在此背景下,公司亟需保持與默沙東的良好合作關係。
此外,在當時的國內HPV疫苗市場上,四價和九價HPV疫苗的生產廠商僅有默沙東一家。而二價HPV疫苗的生產廠商則有葛蘭素史克(GSK)、萬泰生物和沃森生物三家,各家公司通過錯位競爭,在市場上各顯身手。
但令智飛生物始料未及的是,原本各廠商之間看似相安無事,局勢卻因萬泰生物和沃森生物掀起價格戰而徹底改變。
就在智飛生物和默沙東續約5個月後,沃森生物率先打起了價格戰,隨後萬泰生物跟進。萬泰生物的第一、第二大股東,是養生堂有限公司及其老闆鍾睒睒,後者是中國首富。
無休止的內卷下,二價HPV疫苗的中標價一跌再跌。截至2024年8月,該產品已跌至27.5元/支,相較上市初期的300餘元,跌幅超九成。
二價HPV疫苗價格的大幅下降,讓消費者覺得其性價比高。相比之下,四價疫苗既沒有九價預防病毒類型等方面的優勢,也沒有二價的價格優勢。尷尬的定位,讓智飛生物在二價HPV疫苗價格戰中淪爲犧牲品。
但協議已經簽訂,智飛生物只能硬着頭皮從默沙東手裏拿貨。國投證券研報顯示,智飛生物2024年第三季度四價HPV疫苗無批簽發,於是就出現了存貨及存貨週轉天數大增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2年以來,默沙東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包括擴大適用人群範圍、增加產能、推進男性適應症的審批,以及計劃將三劑次接種方案優化爲單劑次等,試圖逐步佔據國內HPV疫苗市場。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智飛生物本來想着藉着默沙東的手收割市場,但是最後四價HPV疫苗被國內廠商卷沒了。就連僅剩的九價HPV疫苗市場,也將迎來萬泰生物這一競爭對手。
針對HPV疫苗存貨大漲及如何處理等問題,源媒匯向智飛生物發送了問詢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對智飛生物來說,除了HPV疫苗市場紅利散去,更大的問題是其沒有自主產品頂上。
自主產品前景不明
2021年和2022年,智飛生物因爲旗下新冠疫苗的緊急獲批,營收大漲。尤其是2021年,該板塊實現營收96.97億元,佔公司總營收比例達到31.64%。但剔除掉這兩年的疫情紅利,智飛生物的自主產品營收規模,多年來一直在10億左右徘徊。
智飛生物的自主產品主要包含AC結合疫苗、Hib疫苗和23價肺炎疫苗等。其中,23價肺炎疫苗於2023年8月末獲批上市。但即便增加了新品,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自主產品營收仍舊低迷。
是否是公司捨不得在研發上投入?
單看研發費用的話,智飛生物這兩年一直在增加,但是研發費用率卻一直較低。從營收規模來看,智飛生物是老朋友劉俊輝參與創辦的沃森生物的10倍左右,但是兩家公司的研發費用卻相差不大。
2024年前三季度,智飛生物在研發上投入了6.96億元,上年同期爲6.49億元,同比增加了7.25%。同時,公司的研發人員從2023年上半年時的818人,增長至2024年6月末時的979人。
從這些變化上可以看出,智飛生物是想在研發端有所斬獲的。
截至2024年6月末,智飛生物在研產品共有32款。其中,四價流感病毒裂解苗正在申報上市,其他在研的流感、狂犬病、肺炎等疫苗仍處於臨床不同階段。
但正在申報上市的產品,市場前景也不明朗。2024年10月,吉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下調部分疫苗掛網價格,四價流感疫苗更是報出78元/支的低價。而在未降價前,該疫苗的價格一般在150元/支。
除了四價流感疫苗利潤空間萎縮以外,智飛生物的其他在研項目落地仍需時間。因此在代理疫苗營收下滑的背景下,自主產品難以在短時間內彌補缺口。
「雖然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在研項目衆多,但從研發到市場銷售存在時間差,短期內難以對營收規模產生重大影響。」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向源媒匯解釋道,「而且行業競爭激烈,市場環境不斷變化,新的競爭對手和替代產品不斷湧現,公司未來產品上市後的前景較難預估。」
爲了扭轉頹勢,智飛生物也在努力做出改變。
改變總慢市場一拍
代理的默沙東疫苗營收下降,形成「路徑依賴」的智飛生物,想到的解決辦法是:再代理一家。
2023年10月,智飛生物與葛蘭素史克(GSK)簽訂了關於重組帶狀皰疹疫苗(商品名:欣安立適)在大陸地區的獨家代理協議。協議顯示,在2024至2026這三年裏,智飛生物合計最低需從GSK採購價值206.4億元的重組帶狀皰疹疫苗。
但是選擇在這個時侯簽訂協議,或許已經慢了市場一步。
早先智飛生物與默沙東簽訂HPV疫苗在大陸的獨家代理協議時,當時的市場上,四價和九價HPV疫苗僅有默沙東一家,智飛生物也藉此賺到了第一桶金。但是帶狀皰疹疫苗這一市場,已經有了其他競爭對手。
2023年1月末,百克生物的帶狀皰疹減毒活疫苗(商品名:感維)獲批,並於3個月後獲得批簽發。而智飛生物代理的欣安立適,2024年上半年才開始逐步進入市場。
對比來看,感維的定價爲1369元/支,欣安立適的價格爲1598元/支。雖然從單支價格上,感維的優勢並不明顯,但是感維只需接種1劑,而欣安立適需要接種2劑。這樣一來,患者若選擇感維,在費用方面會更具優勢,同時也減少了接種次數帶來的不便。
除了現有的競爭對手以外,邁科康生物和瑞科生物的研發進度已經推進至三期臨床;此外,還有萬泰生物、華諾泰、華蘭疫苗和康希諾等多家公司佈局了這一管線。
因此在後來者的追趕下,智飛生物能享受到的紅利期將越來越短。或許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2024年12月5日,智飛生物調整了此前與GSK簽署的協議。
新協議將重組帶狀皰疹疫苗的獨家授權從2026年底延長到了2034年底,並調整了採購計劃,2024至2029年間的採購金額約爲216億元(此前2024至2026年的採購金額爲206.4億元)。至於2029年以後的採購計劃,雙方會根據未來市場情況協商。
除了簽約代理以外,智飛生物2024年一直在推進收購重慶宸安生物製藥有限公司(下稱「宸安生物」),後者的法人代表爲蔣凌峯,也是蔣仁生的兒子。天眼查顯示,宸安生物的實控人爲蔣仁生。
宸安生物是蔣仁生於2015年投資孵化的一家依託於重組蛋白技術平台的生物製藥企業,聚焦糖尿病、肥胖等代謝類疾病領域。其中,當下較爲火熱的減肥適應症產品「重組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已位於臨床三期階段,研發進度處於國內前列。
雖然減肥藥這一市場空間巨大,但想要進軍這一賽道的智飛生物,也慢了市場半拍。
光大證券2024年10月末統計的數據顯示,針對減重這一適應症,進入臨床三期和申請上市階段的在研藥企就超過了20家,這一賽道已經擠滿了對手。並且原研廠商諾和諾德的減肥藥已經於2024年11月正式在華上市,此外華東醫藥的利拉魯肽、禮來的替爾泊肽也先後在國內獲批上市。
未來智飛生物的減肥藥產品即便上市,如果沒有優於其他產品的藥效,只能卷價格的話,在激烈的競爭下又能保留多少利潤呢?
「哄搶式佈局同一種藥品,最終的結果就是沒有贏家。只有合作,才能走得更遠。」河北某上市藥企員工、醫學碩士劉鑫向源媒匯分析道,「像司美格魯肽或是替爾泊肽這種代謝類藥物,在減重的同時,也會造成肌肉流失,進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的風險。所以針對肌肉萎縮這一方向進行研發,彌補上減肥藥這個缺點,可能才是正確的道路。」
以代理起家的智飛生物似乎已形成路徑依賴,「躺着賺錢」的日子過久了,也失去了對最前沿市場的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