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电力储能需求待哺,钠电有望2025迎来产业“真元年”

電力儲能需求待哺,鈉電有望2025迎來產業「真元年」

鈦媒體 ·  12/16 00:34

隨着氣候危機愈演愈烈,「綠色轉型」成爲大勢所趨,一批新能源產業也走向「浪潮之巔」,鋰離子電池即是其中代表,其應用場景橫跨消費電子、新能源車和電力儲能,產業歷經「春天的花開」和「夏日的火爆」,雖然難免「秋天的風雨」,但目前也仍處於收穫時節。

然而,技術原理、工藝流程相似,原材料更加易得,被行業寄予厚望的「兄弟」產品—鈉離子電池,產業化之路卻走得步履蹣跚。此前業內曾普遍預期2023年是「鈉電元年」,但其規模化應用進程卻一推再推,「元年檻」至今也沒能跨過。隨着研發投入、資本注入、示範項目積累越來越多,這一技術路線何時能迎來自己的「春天」,也成了行業矚目的焦點。

「2025年,鈉電會迎來產業化加速發展拐點,未來五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量級。」在12月12日召開的主題爲「能源自由·新世界」的第二屆海辰儲能生態日暨新品發佈會上,海辰儲能電池研究院院長鄭建明作出上述判斷。

發佈會現場,海辰儲能正式推出了歷時三年研發打造的全球首款電力儲能專用鈉離子電池∞Cell N162Ah,據鄭建明介紹,該產品預計將於明年第四季度實現GWh量產。

他還對鈦媒體APP透露,鈉電的量產可以利用目前的鋰電產線,既降低了投資成本,又有利於激活鋰電冗餘產能的價值。

需求在哪裏

對於新興技術的產業化來說,「春天在哪裏」很多時候都約等於「需求在哪裏」。

鄭建明認爲,鈉電之所以遲遲未能實現產業規模化應用,是因爲沒有找到真正大規模應用的大衆場景。大場景才能夠驅動大產業,根據他的判斷,電力儲能將是鈉電產業規模化的突破口

今年年中,我國風電、光伏裝機合計達到11.8億千瓦,歷史性地超過了煤電,發電量的佔比也提升到20%,波動性新能源的持續高速發展,讓電力系統的穩定性面臨很大挑戰。隨着「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逐步推進,我國百兆瓦級大型電站佔比也已從2020年的23%提升到了今年上半年的58%,電力儲能,尤其是大容量、差異化、長時段儲能的需求,亟待相應高品質、完善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來滿足。這個市場普遍看好的萬億級賽道,也給鈉電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間。

在應用場景上,除了常規的電力儲能項目,鈉電還能有利應對從零上三、四十度到零下三、四十度的極端環境場景。鄭建明以中東地區項目爲例對鈦媒體APP進一步介紹稱,在沙漠高溫地帶,鋰電儲能往往需要用自己存儲的電來爲自己降溫,比如有時發1000度電需要20度電來降溫,而鈉電儲能得益於耐高溫的性能,只需要10度電來降溫就夠了,這就體現出了效率和經濟性上的優勢。而在低溫地帶,鈉電寬溫域的特性還能進一步得到發揮,成爲應對極寒場景儲能的硬性解決方案。此外,海辰儲能方面也表示,以現在的成本來看,在客戶界面上,結合高溫低溫的穩定性、壽命、倍率等考量,鈉電在部分電力儲能場景中已經比鋰電更便宜了,公司也會抓住這個機遇,優先打通這些場景,提升鈉離子電池的產能。

一旦需求問題得以解決,鈉電的優勢很快就能體現出來。從資源供給來看,鋰元素地殼丰度約爲0.0065%,而鈉元素則能達到2.75%,相差400倍以上。近年來,隨着鋰電需求的大爆發,該資源供給告急的焦慮也在逐步蔓延,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有「鋰電池之父」之稱的斯坦利·惠廷厄姆此前也曾預警過,如果無法找到循環利用方法和替代產品,鋰資源可能在十年內被消耗殆盡。而根據鄭建明的介紹,自然界的鈉資源極其豐富,如果將其中1%做成鈉電池,按照全球儲能每年新增1TWh計算,能滿足150億年的儲能需求。而且,鈉資源全球分佈廣泛,成本低廉、自主可控,除了解困「缺鋰焦慮」外,也有助於打破因地域分佈限制、價格波動等帶來的供應鏈瓶頸與「卡脖子」風險。

此外,前瞻產業研究院曾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鈉電池的產業鏈結構與鋰電池類似,而鋰電產線經過改造即可兼容鈉電大部分產品的生產。海辰儲能方面也對鈦媒體APP表示,鈉電生產工藝與鋰電相似度較高,生產過程中會涉及到部分產線的改造,但相關技改成本並不高,完全能夠實現「絲滑」過渡。而這也有助於鈉電產品及上下游依託完備的鋰電產線快速放量,並在2025年迎來拐點。

鈉離子電池生產工藝流程,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多一種選擇

儲能行業素有「一鋰獨大」的說法,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鋰電儲能在已建成投運的新型儲能項目中佔比高達97%。目前儲能頭部玩家也無一例外都是走以鋰電爲主的技術路線。

如果鈉電終於迎來自己的時代,這些企業的鋰電產品和鈉電產品會出現互相擠壓、左右互搏的問題嗎?

針對這一問題,鄭建明告訴鈦媒體APP,鈉電儲能與鋰電儲能並非單純的替代關係,目前電力儲能的需求還在持續增長,供應端仍存在明顯的緊缺、不均衡等問題,鋰電、鈉電可以共同發展來滿足需求缺口。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無論是鋰電還是鈉電,哪一個方案能夠給客戶提供更大的價值,就會提供哪個方案,公司希望打造鋰鈉互補的生態,走向鋰鈉齊飛的未來。

換言之,鈉電產品是讓電力儲能「多了一種選擇」。在生態日現場,海辰儲能數位高管也都提及「讓電力儲能實現選擇自由」的願景。對此,海辰儲能聯合創始人、總裁王鵬程還進一步解釋稱:「作爲一個能源參與者、建設者,海辰儲能始終認爲在可預見的未來,『儲能+新能源』模式一定是實現能源自由的必然選擇 」

從技術角度來看,海辰儲能發佈的電力儲能專用鈉電池採用磷酸焦磷酸鐵鈉正極搭配硬碳負極的技術路線,同時採用均質高導電包覆策略、微鍵合電解液配方等一系列技術創新,具有長壽命、寬溫域、高倍率、高能效、高安全等諸多特性。

鈦媒體APP也從一位行業分析師處了解到,鈉電產品體系主要通過正極、負極材料來確定。負極材料方面,硬碳的商業化優勢比較明顯。正極材料方面,目前押注層狀氧化物、普魯士藍類化合物和聚陰離子化合物等方向的都有。而不同技術路線的適用場景又有所區別,比如層狀氧化物能量密度相對較高,更適合UPS、戶儲、備用電源等場景,目前鈉電兩輪電動車很多也走這一路線;普魯士藍在能量密度、穩定性上有一定優勢,此前行業也有通過這一路線爲新能源車研發動力電池的嘗試。但在與主流鋰電池的比較中,鈉電的能量密度始終不佔優勢,在移動場景的應用上,難以攻克續航難題,這也讓其始終無法在動力電池領域大展拳腳。而相對來說,在靜態應用場景上則較爲適配。海辰儲能的鈉電產品屬於聚陰離子路線,能量密度低於另外兩大路線,但在熱穩定性、循環壽命上優勢明顯,再加之鈉電池本身在寬溫域、倍率放電、耐過放電等方面的「天賦」,的確是最適合電力儲能的技術選擇。

此外,鈦媒體APP還了解到,得益於具有高熱穩定性的技術路線及電池化學體系的優化,以及0V超長貨架期存儲的特性,海辰儲能的鈉電產品在出海等業務中,尤其能爲電池及系統的存儲、組裝、運輸和運營提供較高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保障

鈉電的未來

對於2025年,儲能行業的期待遠不止「鈉電元年」。

在2022年2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新型儲能到2025年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的目標。根據中國物理與化學電源行業協會的預測,屆時我國新型儲能產業規模將突破萬億元人民幣。在中金公司今年12月5日發佈的《儲能行業2025年展望》報告中,也將2025年視爲全球儲能高速增長的拐點,預計全年全球儲能出貨量(含通信儲能)將達到449GWh,同比增長31.5%。此外,伍德麥肯錫還預測稱,2025年全球長時儲能裝機和市場會迎來顯著增長,累計投資額將達到500億美元左右。

全球儲能分類型出貨量預估(大儲即電力儲能),圖片來源:中金公司《儲能行業2025年展望》報告

雖然種種「大預測」難免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究其根源,指向的都是如何破解新能源的「時空難題」(風電、光伏作爲電源在時間維度存在間歇性、波動性問題,在空間維度存在資源分佈不均勻等問題),這需要在現有「源網荷儲」體系中找到突破口,更需要儲能行業通過技術更新、多元化發展來給出答案。

當然,行業對「拐點」「元年」「風口」總是抱有戲劇性的期待,但拐點之後,產能爬坡、市佔提升、成本下降的表現,往往才是決定產業未來的關鍵。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立泉曾表示,鈉離子電池規模化上產放量後,成本有望比磷酸鐵鋰電池低20%。而在海辰儲能對鈉電未來的規劃和設想中,近兩年的當務之急是拉升自身和供應鏈的產能,並找到實實在在的訂單鎖定產能。當量產、市場步入正軌後,該技術路線的電芯成本未來三年內即可接近磷酸鐵鋰儲能電池,未來五年左右有望優於磷酸鐵鋰儲能電池。而在體現出經濟性優勢後,鈉電產業也將以更快速度發展,海辰儲能鈉電項目負責人對鈦媒體APP表示,經過解決方案部門對未來應用場景、客戶渠道的調研、梳理和測算,預計鈉電未來五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

無論多麼美好的未來,都要從此刻出發。今年11月6日,我國工信部發布《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徵求意見稿),其中指出,要持續提升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長壽命、經濟可行的新型儲能產品供給能力。也明確提及「支持顛覆性技術創新,提升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推動鈉電池、液流電池等工程化和應用技術攻關」。在年底企業、投資人、機構的復盤和展望中,對明年儲能領域鈉電等多元技術路線的政策、資金支持也普遍看好。

看起來,鈉電又一次站上了產業爆發的歷史關口,萬事俱備,只待龍門一躍。(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胡珈萌,編輯|劉洋雪)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