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七公
剛剛,丸美向資本市場放了個「大招」。
12月12日,該公司發佈公告稱,其股票證券簡稱將由丸美股份(603983.SH)變更爲丸美生物。
據《節點財經》觀察,上市公司改名一般有幾種情況,主營業務發生變化、擺脫過往負面印象、蹭「概念股」熱度、競爭實力顯著躍遷、重新認定了實控人等。
丸美的情形屬於哪一種?其背後又蘊藏了什麼「大故事」?
01 從丸美股份向丸美生物進化?
「對於一家美妝公司而言,美是產品力……而美不僅是產品,更是隱藏在產品背後那份對科學技術的執着……」
「丸美從創立之初,就是一家承載着科技基因而誕生的美妝公司,不論市場激烈與否,仍然可以憑藉穩紮穩打的科研基底……」
閱覽丸美公衆號的更名文章,字裏行間突出的都是「科技」屬性,而「生物」則是能明顯與之「貼貼」的詞語。
公開資料顯示,丸美在2021年成立拜斯特藥業(廣州)有限公司和廣州美域醫學檢驗有限公司,後者在2022年獲國家CMA資質認定。
這意味着,一定程度上,丸美已補齊在原料生產和化妝品安全性、穩定性等備案檢測以及化妝品原料和成品功效檢測評價能力的不足,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原料開發」到「生產智造」「檢驗評價」的全鏈路科研體系,爲後續更大的成長空間奠定基石。
在《節點財經》看來,丸美此番「改頭換面」的動作,或也有面向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的雙重考量。
一方面,生物醫藥水闊魚大,代表着更高的「天花板」和更長的成長路徑,沾邊的玩家容易獲得拔高估值,拉升市值的待遇,參考前些年華熙生物和愛美客的行情,便可見一斑。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市場規模約1.5萬億人民幣,預計2025年將達到2.3萬億人民幣,期間複合年增長率9.6%。2022年中國生物醫藥市場規模達到1.87萬億元人民幣。
作爲對比,2022年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剛剛突破5000億元,和生物醫藥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另一方面,近幾年來,美妝企業積極向「成分黨」靠攏,比如煙酰胺、玻色因、二裂酵母、重組膠原蛋白、玻尿酸,都是各大品牌着力宣傳的賣點。
這類名詞本身屬於生物醫藥範疇,若將其直接植入在企業名稱裏,或更有助於強化專業性、科創性的內涵,吸引消費者的關注。
02 業績跳漲背後?
追溯丸美的「發跡」歷史,2007年,憑藉着"彈彈彈,彈走魚尾紋"這句能讓DNA都跳動的經典廣告詞,開始在80後的心裏烙下印記,旗下的彈力蛋白眼霜也火遍大江南北。
但之後,丸美再也沒有造出全民皆曉的爆款產品,儘管代言人從陳魯豫到梅婷,再到周迅、梁朝偉、胡歌……換了一茬又一茬,也沒能減緩其從美妝第一梯隊跌落的步伐。
2019年-2022年,丸美的營收不增反降,從18.01億元減少到17.32億元,歸母淨利潤從5.15億元大幅縮水到1.74億元。
緊接着,一波短暫的自我迭代和變革後,丸美在2023年迎來收穫期。
業績顯示,2023年,公司實現營收22.26億元,同比增長28.52%;實現歸母淨利潤2.59億元,同比增長48.93%。
進入2024年,丸美繼續保持上行姿態。前三季度,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分別爲19.52億元、2.39億元,對應同比增速爲27.07%、37.38%。
實際上,其出色的成績單,並非源自內生動能「科技牌」,而是產品價格的上漲和原材料成本下降。
在丸美天貓旗艦店,針對最負盛名的「三代小紅筆眼霜」,大量用戶反饋是:一般、無功無過、聊勝於無……
據《節點財經》了解,今年以來,丸美眼部、護膚、潔膚三大主力品類,平均售價都有不同幅度地上揚。
具體而言,Q1、Q2、Q3,護膚類均價較上年同期分別上漲37.89%、42.21%、43.07%;眼霜類均價較上年同期分別上漲15.11%、16.41%、9.49%;潔膚類均價較上年同期分別上漲28.53%、8.06%、11.22%。
反觀成本端,丸美所有的主要原材料添加劑、水溶保溼劑、乳化劑等,總體呈現出下降趨勢。
一升一降,不僅推高丸美的盈利能力,也壯大其收入規模。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達到74.64%,接近其在業績交流會上認爲的美妝毛利率75%的上限。
不過,漲價原本就是一把「雙刃劍」。
2024年前三季度,丸美眼部、護膚及潔膚類產品的銷量均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其中眼部類減少6萬支,護膚類減少75.5萬支,潔膚類減少1.64萬支。
提價固然能在短期內衝高業績,但持續性卻有限,待兌現期結束,丸美還能否維持高增的基本面,需要打個問號。
03 失衡的渠道天平
相較於同業,丸美的渠道天平明顯失衡。
2024年上半年,涵蓋淘系、抖音、快手、小紅書、唯品會等平台,丸美來自線上的營收佔比達到了84.34%,且這一比例在近幾年不斷擴大。
其也意識到了問題,在年初的舉行總經理會議上,公司CEO孫懷慶表示,「對丸美而言,電商是增長引擎,百貨是品牌高地,日化CS渠道是基本盤,美容是專業底盤,新零售是業務新盤」。
爲此,丸美在線下打出一套「組合拳」:CS、百貨渠道,主推晶致賦顏奢寵、鳶尾鎏金等高定系列,錨定35-50歲消費客群,客單價落在500-600區間;KKV與商超渠道,主推低價小份單品,如重組膠原次拋精華2只裝等;專業線渠道:主推功能性護膚品,如冰柔安膚水漾修護精華油、富勒烯青春環採雪融霜奢享套組。
但遺憾的是,上述舉措的成效並不大。截至今年中期,丸美線下營收佔比仍只有15.66%。
於此同時,過分押注線上,正讓丸美的營銷、推廣開支日漸承壓,並拖累ROI(投資回報率),也不利於品牌建設。
2020-2022年,丸美銷售費用分別爲5.64億元、7.17億元、8.46億元,2023年達到11.99億元,同比增長41.65%。
2024年前三季度,丸美銷售費用達到10.7億元,佔營收的比重爲54.87%,同比增長34.89%,比營收增速高出近8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丸美賣出去的每件產品裏,至少有一半是廣告。
對此,丸美在業績中解釋到,「線上競爭激烈,流量成本高漲同時公司堅定品牌建設和科學傳播投入所致」。
但在另一面,丸美的研發費用捉襟見肘,佔比長期維持在2%-3%。
作爲宣稱公司底色是科技的品牌,要想真正擔起消費者心目中的「丸美生物」,對丸美來說,光靠改名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