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2025年美股展望:衰退熊市即将到来,标普或将暴跌30%!

2025年美股展望:衰退熊市即將到來,標普或將暴跌30%!

美股研究社 ·  01:56

2025 年經濟將出現大幅復甦?

作者 | Damir Tokic

編譯 | 華爾街大事件

分析師預計標準普爾 500 指數 ( NYSEARCA:SPY ) ( SP500 ) 在 2025 年將進入衰退熊市,目標水平爲 4100,比當前水平低 30% 左右。

自下而上的分析師預計,標普 500 指數的盈利將在 2025 年增長 13.3%,在 2026 年增長 13.6%,高於 2024 年預計的 8.5% 的增長。因此,分析師預計明年盈利增長將加速。以下是關鍵主題:

信息技術 ( XLK ) 預計在 2025 年增長 20.6%,略高於 2024 年的 19.6%。預計人工智能主題將在 2025 年達到穩定水平,而科技收益預計在 2026 年將以 17% 的較慢速度增長。

醫療保健(XLV)行業預計也將增長 20.3%,與 2024 年僅 4.9% 的增長率相比大幅反彈,但預計 2026 年的增長率將降至 10%。

週期性行業預計在 2025 年將出現大幅復甦,工業 ( XLI )、材料 ( XLB ) 和能源 ( XLE ) 預計將在 2024 年負增長後實現穩健的正收益增長,其中工業增長爲 17%。因此,分析師預計經濟增長將在 2025 年加速。

預計消費支出將保持穩健,2025 年非必需消費品 ( XLY ) 行業的收益將增長 11%,與 2024 年相同。

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預計 2025 年成長股收益將增長 16.8%,遠高於 2024 年 3.6% 的增長率。

因此,分析師預計2025 年經濟將出現大幅復甦,科技將引領盈利增長。

總體而言,分析師預計 2025 年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總收益將達到 271.79 美元,高於 2024 年的 239.83 美元。預計科技板塊將貢獻最多,在所有 1500 只股票中貢獻 161.18 美元,而醫療保健板塊貢獻第二多,貢獻 96.59 美元。因此,這兩個板塊是總體收益最重要的兩個板塊。

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市盈率爲 25(預計 2024 年收益),遠期市盈率爲 22.3(預計 2025 年收益)。請注意,長期平均市盈率約爲 16,因此標準普爾 500 指數可能被高估 35%,估值類似泡沫。

信息技術板塊的估值最高,市盈率爲 35,其次是非必需消費品板塊,市盈率爲 33。請注意,除能源外,所有板塊的市盈率均超過 16。因此,按傳統標準來看,整個市場都非常昂貴。

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集中度很高,信息技術佔該指數的近 34%,如果加上技術含量高的週期性消費(非必需品)行業,這一比例將上升至 45% 以上。

此外,標普 500 指數的規模集中度很高,前三大股票佔該指數的 20%,即蘋果公司 ( AAPL )、英偉達公司 ( NVDA ) 和微軟公司 ( MSFT )。因此,標普 500 指數的整體表現將受到這三隻股票的很大影響。

2024 年蘋果的增長率非常低,收入僅增長 2%,而收益實際上下降了 -0.82%。但分析師預計 2025 年將出現重大轉機,收益將增長 10%。這是由於蘋果情報引發的 iPhone 重大更換週期的預期。

預計微軟在 2025 年的盈利增長率將達到 15%,但這遠低於 2024 年 21.9% 的盈利增長率。預計英偉達的盈利增長率也將大幅放緩,從 585% 降至 189%——這仍然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但與 2024 年相比要低得多。因此,這兩隻股票的故事是盈利增長放緩。

分析師對 2025 年的基本預測是美國經濟衰退。具體來說,收益率曲線剛剛恢復,這通常預示着美國經濟衰退。美國經濟衰退很可能是由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大規模驅逐出境)和 DOGE 緊縮政策引發的。

此外,考慮到潛在的關稅,以及能源衝擊,通脹也可能上升。從本質上講,這是一種類似於 1970 年代的滯脹環境。

因此,預計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收益將在 2025 年下降至 230 美元,而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行業,因爲隨着美國經濟放緩,人工智能資本支出將減少,同時,2022 年至 2024 年人工智能資本支出的資本化將增加。

因此,預計市盈率將收縮至 18,因爲人工智能泡沫將在 2025 年開始破滅,這很可能是由英偉達盈利不及預期(可能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引發的。蘋果泡沫也可能破裂,因爲 Apple Intelligence 被證明是失敗的——客戶對它的認知度較低。

因此,預計標準普爾 500 指數將在 2025 年達到 4100 點,比當前水平低約 30%。本質上,預計 2025 年將出現衰退性熊市。

【如需和我們交流可後臺回覆「進群」加社群】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