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心人眼裏,英偉達做雲計算並不是什麼不切實際的事,甚至可能只差臨門一腳。
在過去兩年裏,英偉達悄然與其最大的客戶——AWS和微軟等雲服務提供商展開了競爭,不僅直接向企業出租搭載其人工智能芯片的服務器,還提供軟體來助力企業開發人工智能應用程序。
據外媒報道,英偉達表示,它已經躋身人工智能雲服務的最大銷售商之列,而且在一項鮮有人注意的披露信息中,它向投資者透露,從長遠來看,其軟體和雲服務有望創造1500億美元的營收,這一數字超過了英偉達或AWS目前的年營收額。
實際上,在ChatGPT成爲足以影響未來的技術革命之後,無論國內還是國外,人工智能雲服務行業暗流湧動,潛藏着巨大的變革機會,對於此前明確分工的雲+AI產業,英偉達或者AWS等雲服務商都開始蠢蠢欲動。
大模型,革了雲計算的命
在大模型時代之前,人工智能和雲計算有互相接近的趨勢,但遠未達到深度融合的程度,早期,人工智能受限於計算資源,複雜模型的訓練耗時極長,雲計算的出現,憑藉其強大的分佈式計算能力,爲人工智能提供了充足的算力。
以深度學習爲例,訓練一個大規模神經網絡模型,需要海量數據和超高算力支持,雲計算能夠讓研發人員按需獲取計算力,加速模型訓練進程,讓曾經因算力瓶頸而擱置的先進算法得以實現並快速迭代優化。
但是上一次AI浪潮的低谷,也讓雲計算和AI的融合發展受限,上層應用沒有前景,底層基礎設施也就沒有演化的動力,彼時人工智能類應用只是雲上的一個潛力客戶,不足以影響雲計算行業本身的發展。
圖片來自pixabay
直到大模型的到來,革了雲計算的命。大模型一開始就是長在雲上的,OpenAI創造出ChatGPT標杆效應,所有跟隨者的第一步都是用雲服務模式訓練大模型。量變帶來質變,大模型的Scaling Law法則同樣作用於基礎設施層面,海量的算力、數據以及複雜的算法,在短期內雲服務幾乎是唯一選擇。
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就談到,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結合,帶來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它不會在一年、兩年完成,它可能會給我們十年、幾十年的時間,讓足夠多的創新,在雲計算時代能夠發明出來。
王堅還提到了一個值得深思的預判:關於生成式AI,即使像英偉達這樣的這麼跑在前面的企業,最後所有這些計算,都會以雲的方式來提供。
不難猜測,人工智能雲服務將成爲未來產業進化的主線邏輯之一,就像X86通用算力的雲服務,只要大模型、生成式AI或者AI產業有足夠強的生命力,未來人工智能雲服務的天花板只會更高,變革也更深遠。
英偉達做雲,是防守也是反擊
「如果你退一步審視一下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與企業軟體方面的支出情況,就會發現企業持續支出的大頭在軟體這邊,」英偉達企業人工智能副總裁賈Justin Boitano說道,「我認爲我們意識到了自己在這方面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偉達的雲軟體業務面臨衆多挑戰,與英偉達的芯片部門相比相形見絀,該芯片部門近期按年營收有望達到1200億美元。不過,最近英偉達財務長Colette Kress表示,到2024年年底,公司的軟體、服務及支持業務的年化營收將超過20億美元,英偉達沒有透露這些數字是否包含其雲服務器租賃業務。
這意味着英偉達已經悄然成爲Top級人工智能雲服務商。今年年中,微軟向雲客戶銷售的Azure OpenAI服務實現了年化營收10億美元;谷歌雲設定了在北美地區銷售人工智能服務年創收10億美元的目標;主要出租英偉達芯片的雲服務提供商CoreWeave預計今年營收將達20億美元。
英偉達進軍雲軟體領域的舉動私下裏惹惱了雲服務提供商。英偉達不僅與它們競爭,而且其產品可能會改變企業獲取用於開發人工智能應用(比如聊天機器人以及能自動進行研究、分析等任務的智能體)的專用硬件和軟體的方式。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Jensen Huang)毫不避諱這一點,他公開表示,英偉達可以通過大力發展公司自己的雲服務及人工智能軟體業務(DGX Cloud和NVIDIA AI Enterprise)來擠進雲服務提供商的領地。
「隨着時間推移,這很可能會成爲一項非常重要的業務,」黃仁勳在2月份的一次季度業績電話會議上說道,他還設想「世界上的每家企業」都會購買英偉達的軟體,而不僅僅是芯片。
隨着英偉達芯片銷售增長放緩以及投資者對芯片競爭越發擔憂,這一舉措可能開始產生回報。
黃仁勳在雲服務領域的雄心壯志也不難理解:亞馬遜以及微軟、谷歌等英偉達芯片的其他大客戶,正在同時研發能與英偉達占主導地位的人工智能芯片相抗衡的競品。所以,儘管這些雲服務提供商已經購買了數百億美元的英偉達芯片,然後將其出租給開發人工智能的公司,但它們也在試圖吸引這些公司使用替代芯片,畢竟那些芯片比英偉達的芯片價格更低。
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潛在的競爭對手正在博通的幫助下研發它們的人工智能芯片。博通首席執行官陳福陽Hock Tan日前表示,英偉達替代品市場將蓬勃發展。
綜合來看,人工智能將極大程度改變雲服務的模式,英偉達和雲服務商都看到了這一點,英偉達做雲服務既是防守,也是反擊,至於是「誰先動的手」可能已不重要,行業潮水的湧向,將人工智能芯片和雲服務送到了相交線。
現在談英偉達的雲,爲時尚早
在有些人看來,英偉達可以躺着掙芯片的錢,實在沒必要趟雲服務的渾水,何況海外本就注重產業生態分工,譬如英特爾從來沒有做雲服務,而是安心做雲廠商背後的芯片廠商,甚至還幫助雲廠商開發適合雲服務的芯片,推出優化雲計算場景的軟體。
不過,站在歷史轉折的關口,一切都有變數。如今英特爾風光不再,英偉達風頭正勁,很難說哪些決策會產生何等影響,何況芯片行業的決策往往需要幾年時間才看到效果,英偉達有資源提前做一些儲備,未嘗不可。
英偉達人工智能企業業務始於三年前,它爲客戶提供了一系列用於管理GPU的人工智能芯片集群,以及爲開發人工智能模型準備數據以及訓練人工智能模型本身的軟體。客戶還可以使用英偉達開發的用於自動執行編碼、生成文本或圖像等任務的模型。
圖片來自pixabay
雲服務提供商也銷售此類產品,但英偉達稱,由於它也設計底層硬件,其用於管理人工智能的軟體效率更高。
行業人士指出,英偉達尚未組建一個龐大的組來拓展其人工智能雲服務及軟體業務。據一位了解相關情況的人士透露,英偉達人工智能企業業務並沒有一位單獨的負責人。去年,英偉達從Meta挖來了請了Alexis Black Bjorlin來負責運營DGX雲服務。
英偉達表示,其雲軟體的早期客戶包括企業軟體公司ServiceNow、SAP和埃森哲等,諮詢公司埃森哲和德勤也在協助其銷售軟體,並且埃森哲還爲此成立了一個「新業務部門」。
例如,埃森哲表示,它已經使用英偉達的軟體來幫助其部分電信客戶實現呼叫中心自動化,而ServiceNow則將英偉達的軟體用於一款人工智能產品,該產品能幫助客戶自動撰寫電子郵件、創建演示文稿或編寫計算機代碼。
目前來看,英偉達與它的雲服務競爭對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雲服務和芯片行業的技術邏輯和商業模式都不相同,雲服務直接面向企業客戶較多,而英偉達的芯片在IT的底層,多是間接和客戶業務發生聯繫,而且其雲服務及軟體產品在業內知名度不高。
在競逐新的萬億市場之前,英偉達或許還需要耐心等待,補全自己的能力版圖,讓人工智能雲服務的想象變成現實。(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 | 張帥,編輯 | 蓋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