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罕見出手。
近日,上市公司和黃醫藥發佈公告,宣佈以6.0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5億元)現金向上海金浦健服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金浦健服投資管理」)和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醫藥」)出售其在上海和黃藥業有限公司(簡稱「和黃藥業」)的45%的股權。
時間回到2001年,李嘉誠所掌舵的和黃醫藥聯手上海醫藥成立上海和黃藥業,開啓“中藥夢“。20年一晃而過,這一筆投資無疑帶來豐厚回報。在此節點,李嘉誠選擇落袋爲安。
上海國資聯手,花了45億
一紙公告揭開交易細節——
根據協議條款,金浦健服投資管理同意以約4.73億美元現金向和黃醫藥收購上海和黃藥業35%的股權,以及上海醫藥同意以約1.35億美元現金向和黃醫藥收購上海和黃藥業10%的股權,並將在交易完成後持有上海和黃藥業60%的股權。
本次資產評估採取收益法評估,上海和黃評估基準日股東全部權益評估值爲106.28億元,比審計後母公司賬面所有者權益增值92.88億元,增值率692.92%;比審計後合併報表歸母權益增值95.54億元,增值率889.96%。此次交易,上海和黃的整體對價爲99.5億元。
公告顯示,交易設有三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上海和黃藥業的總經理將由和黃醫藥推薦,並向金浦健服投資管理保證上海和黃藥業凈利潤至少每年約 5%的增長,但補償總額不超過約 9,500萬美元。
交易完成後,上海醫藥將合計持有和黃藥業60%股權,成爲其實控人並對其並表。和黃醫藥預期將錄得除稅前出售收益約4.77億美元,並保留其持有的5%間接股權。
說起來,和黃藥業與李嘉誠淵源深厚。資料顯示,2001年公司由上海醫藥全資子公司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與和黃醫藥合資設立,雙方各持股50%。其中,和黃醫藥歸屬於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旗下,後者背後則站着李嘉誠。
目前,和黃藥業旗下共有74個產品,擁有丸劑、片劑、注射劑等劑型,「上藥」牌註冊商標及麝香保心丸、膽寧片、正氣片、生脈注射液等系列現代中藥產品。據悉,公司2023年淨利6.63億元,占上海醫藥同期凈利潤的12.84%。
上海醫藥對於這筆交易頗爲重視,一筆近10億元的支出,幾乎達到其2024年前三季度凈利潤(40.54億元)的四分之一。而交易的另一買家——金浦健服投資管理,背靠金浦投資。完成投資後,李嘉誠實現了部分退出。
李嘉誠實現一筆退出
有人向左,有人向右。
時間回到2001年,李嘉誠帶着他的「中藥夢」,通過旗下和記黃埔投資2億港元成立了和黃醫藥。他有着極深的「中藥國際化情結」,曾與香港新世界集團主席鄭裕彤共同出資400億元打造「中藥港」,認爲中藥將在21世紀崛起。
隨後,李嘉誠聯手當時國內最強的三家藥企同仁堂、白雲山、上海醫藥,分別合資成立同仁堂和記藥業、白雲山和黃、上海和黃藥業三家子公司,浩浩蕩蕩拉開中藥版圖。
此前,上海和黃藥業一直以旗下藥物麝香保心丸聞名。這款中藥產品被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梗等疾病,已經成爲中國治療冠心病適應症領域的第二大中成處方藥,市場佔比達22%,堪稱國民級。
憑藉於此,上海和黃藥業在過去20多年爲和黃醫藥貢獻股息總額超3.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億元)。僅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海和黃藥業的收入就達到約3.3億美元、3.7億美元、3.9億美元,令不少藥企望塵莫及。
據了解,麝香保心丸的專利直至2029年才到期,預計收益可觀。緊要關頭之下,李嘉誠卻選擇轉身,令人有些意外。
也許答案就藏在公告中——「我們持續投資我們多產的內部研發平台,包括我們新的ATTC項目,我們相信這些項目有潛力爲癌症治療帶來重要的影響。此次出售交易爲我們帶來了更多的資源,並使我們更加專注。」
可以看出,此次出售資產正是爲創新藥業務讓路。據了解,自和黃醫藥引入跨國藥企高管,啓動腫瘤創新藥研發以來,已有呋喹替尼、索凡替尼、賽沃替尼3款藥物在國內獲批,幫助公司由虧損走向盈利,並打開海外市場。到2023年,其創新藥收入總和已經超過總收入的一半。
另一面,創新藥燒錢的程度以及收益的不確定性,讓背靠首富的和黃醫藥也急於將現金流牢牢握在手中。在近年年報中,公司屢次強調將考慮以其他方式出售其他業務分部的非核心業務,賺錢發展創新藥。早在2021年,李嘉誠便出售了廣州白雲山和記黃埔中藥的全部股權,帶着約12億人民幣,投入ADC藥物研發。
而在2022年,公司更是在採訪時明確提出將剝離出售和黃藥業,專注於創新和全球化。正如此次公告提及,「此次交易出售我們在上海和黃藥業的大部分股權是和黃醫藥兌現2022 年所提出的戰略的又一例證,我們正加速通往實現盈利的目標並專注於核心的業務。」
醫療公司正在熬過寒冬
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醫葯行業大整合的一縷縮影。
「成功出海的創新藥企業,估值有更大的想象空間。」一位行業人士如是分析。按照和黃醫藥計劃,其首個ATTC候選藥物將於2025年下半年進入臨牀試驗,對資金量的需求變大,在二級市場融資情況不佳時,出售非核心資產能夠快速回籠資金。
45億現金到手,市場迅速給出認可——1月2日開盤,和黃醫藥一度漲超10%,反響強烈。同時,花旗上調和黃醫藥目標價至42港元,維持買入評級。
寒冬之下,無論是資本市場或是生物醫藥企業本身,對現金流的重視都達到空前的地步。此前,已有不少生物醫藥公司們通過出售管線或資產包,緊握現金流。早在和黃醫藥前,藥明康德、信達生物等大藥企也紛紛採取剝離子公司、回收資本的策略,將資源集中到更穩健、盈利能力更強的業務上。
相較於資金相對充裕的和黃醫藥,更多醫療企業的現金流危機已經近在眼前。截至去年4月,港股18A藥企現金總額共爲1109億人民幣,同期下降約11%。其中,12家企業現金儲備不足5億元人民幣。此前《華爾街日報》提出警示——如果投融資環境持續低迷,未來三年內,中國超過90%的生物科技(Biotech)企業可能面臨嚴峻的現金流危機。
若將視野擴展到未上市的企業,處境則更加艱難。
縱觀2024,A股市場至少有超過45家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公司終止IPO。追溯原因,虧損、業績真實性以及可持續性等財務能力受到質疑成爲藥企IPO終止的一大硬傷,穩定現金流則成爲IPO的核心條件。
這樣的態度傳導到一級市場。“大家開始談錢。“一位北京醫藥FA表示,他認識的投資人逐漸「落地」了,並明示要求企業有「真實市場的賺錢能力」。
面對現實,Biotech們一面變換姿勢節流,裁員、砍管線、自降估值、暫緩研發「燒錢」;另一面開源求生,提升造血能力。除了佈局商業化能力更強的醫療消費賽道,一條核心路徑便是通過License-out輸血。例如和黃醫藥,除了此次出售非核心資產回籠資金,更是早已將核心產品先後授權給禮來、阿斯利康、武田製藥等國際藥企,收穫大筆現錢。
當然,併購也是生物醫藥企業轉化現金的一大選擇。去年,Biotech併購潮風起雲湧,普方生物18億美元賣身Genmab、邁瑞醫療66億買下惠泰醫療、BioNTech68億收購普米斯生物等案例背後,投資人落袋爲安,企業得以拿錢生存,無不成爲標誌性一幕。
面對現實,拒絕幻想。前不久第二十四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大會上,山藍資本創始合夥人劉道志說,生物醫藥產業經過過去2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到了需要「破」的階段。手握現金,留在牌桌上,才能熬過漫長的冬天。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嶽笑笑,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