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华兴资本蒋佳佳:中美创新药、AI制药的异同与发展|钛媒体创投家

華興資本蔣佳佳:中美創新藥、AI製藥的異同與發展|鈦媒體創投家

鈦媒體APP ·  01/09 06:16

在時代的高速發展下,醫藥行業早已超脫傳統邊界,成爲科技創新與資本角逐的前沿陣地。從攻克絕症的前沿靶向藥,到藉助 AI 重塑研發流程的智能製藥;從老齡化催生的慢病管理需求,到消費升級帶動的醫美、保健新熱點。每一處變革都暗藏着巨大商機,吸引着衆多投資人紛至沓來。

「藥見」醫藥專欄由此啓航。我們將深入對話醫藥投資人,探尋他們如何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下,精準捕捉黑馬項目,巧妙佈局產業鏈。跟隨他們的腳步,一起挖掘醫藥行業背後的財富密碼,見證資本與醫藥碰撞出的絢爛火花。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醫藥領域正站在一場史無前例變革的十字路口。

回首過往十年,創新藥從默默無聞到嶄露頭角,本土藥企一路闖關奪隘,在全球舞臺上爭得一席之地;AI 製藥更是異軍突起,以其顛覆性的技術力量,爲傳統藥物研發注入全新活力。

未來,人才、資金、退出通道等方面有着怎樣的發展與困境?與美國等國際市場又有着怎樣的關聯?百年藥企和十年藥企的本質差別到底在哪?在科技浪潮下蓬勃發展的 AI 製藥,與傳統的 CAAD 又有何本質區別?諾獎的頒佈對其行業發展有着怎樣的深遠影響?創新藥與AI製藥領域存在哪些投資機會?

帶着諸多疑問,我們請教了華興資本醫療與生命科技事業部董事總經理蔣佳佳,試圖從專業的角度找到答案。

關於創新藥

鈦媒體創投家:創新藥十年,本土創新藥市場的現狀是怎樣的?(人才、資金、退出通道方面)

蔣佳佳:不妨把視角拉長,在2010年以前,中國藥廠以仿製藥爲主,主要面向中國市場。隨後的10年時間裏,一些中國藥企開始逐漸做Me-too和Fast-follow的新藥開發;也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的藥企逐漸認識到專利保護在新藥出海的重要性。

國內衆多新藥的研發區域佈局和專利申請仍僅限於國內,而有新無創式的新藥進入到國際市場就則會受到非常嚴苛的專利挑戰。

2021年至今,中國公司開始做First-in-class新藥開發,面向國際市場,越來越多的創新藥產品獲得國際授權,這不僅得益於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政策方面的鋪墊,在研發、專利、監管等各方面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同時,中國醫葯產業的源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公司內部的專利保護意識和行爲的不斷形成和深化也是國際授權程度不斷提高的重要因素。

再看人才和資金方面,中國創新藥行業在20年中踏浪前行,除了專利規範、政策助力,也離不開人才和資金的加持。

海外人才的回歸,資本退出路徑的順暢(港股18A政策和2019年科創板),疊加同期Internet Plus-related和消費行業短暫進入瓶頸期、紅利減少,硬科技逐漸成爲風險投資青睞的方向,一時間衆多投資機構都建立起自己的Biotech團隊,切入創新藥這個風險與機遇並存的產業。

與之對應的,中國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從2015年開始快速增長,在2021年達到頂峯(當年融資總額近5,000億人民幣),創新藥則毫無疑問是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的主力軍。根據公開數據統計,從2005年起至今年9月底,中國創新藥板塊累計吸納融資突破萬億,資金的踊躍注入助力了中國創新藥產業高速發展。

鈦媒體創投家:中國創新藥產業面臨怎樣的困境和機遇?

蔣佳佳:近幾年來中國創新藥產業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2021年7月後資本市場遇冷,香港18A上市公司市值普遍出現明顯下跌——且這一影響進一步傳導至一級市場,反向導致融資熱度驟降,這使得早期Biotech面臨現金流趨緊研發受阻的困境;另外定價、醫保支付、藥品進院等也是創新藥企不得不面臨的商業化難題。

但是「危」和「機」總是相伴相生,外部環境的挑戰同時也驅動了中國創新藥產業向下一階段發展轉型,從無序擴張模式切換至高質量發展新常態。

研發端,企業需要以終爲始,更加審慎地考慮管線立項所能解決的臨牀痛點和差異化價值,資金使用效率進一步優化,這促使一批真正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的國產Biotech企業即使在寒冬中依然迅速崛起。

另一方面,在資本端,一級市場融資和IPO融資趨冷的局面下,2023年中國醫葯企業通過項目BD獲得的首付款總額超過200億人民幣,首次超過IPO渠道募資總額,並且是後者的近兩倍,同樣IPO收緊催生出多樣化退出路徑,併購交易、BD Deal分紅等退出形式的探索愈發完善。

鈦媒體創投家:目前的國際關係,對於本土創新藥會產生哪些影響?

蔣佳佳:我們知道創新藥是一個典型的高壁壘、高投入、高風險的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全球產業鏈的緊密合作來進行資源和技術的互補,同時降低研發成本與風險,加快研發速度。伴隨着近年來地緣政治出現的新變化以及國際化新局面,我們相信大家愈加意識到合則雙贏、鬥則俱傷的道理;醫藥產業更是如此。

對於中國創新藥產業,合作、出海是永恒不變的話題,中國醫葯產業的對外合作從1.0時代的CDMO、CRO的上游服務,逐漸演變爲2.0時代的in China for Global的源頭創新輸出,中國的新藥產品也可以站在世界舞臺與全球頂尖藥企同台競技,從第一個十億美元分子的誕生,到國產雙抗頭對頭擊敗K藥,都在向世界彰顯中國醫葯產業的創新力。

目前,中國創新藥已經確立了全球第二的地位。截至今年8月中國FIC新藥管線數量超過1,700條,相當於全球每5條FIC管線中就有一條來自中國——這一規模僅次於美國。

中美兩國作爲全球創新藥的最大貢獻國,互相之間也是最具競爭力和實力的競爭者。隨着中國生物醫藥技術的發展,中國醫葯企業正在逐漸融入全球產業鏈體系並向世界輸出中國的源頭創新,中國創新已經在全球醫藥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

鈦媒體創投家:百年藥企和十年藥企的本質差別在哪?

蔣佳佳:我們看到代表性的百年藥企通常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澱、豐富的產品線和全球市場的重大影響力,而十年藥企則更側重於創新和靈活性,他們可能在特定領域或技術上擁有突破,但在全球市場的佈局和品牌影響力上不如百年藥企。

中國創新藥企大多由科學家或技術人才創立,技術能力強,但在商業化和企業管理經驗上相較於百年藥企仍需要時間的打磨和沉澱。

鈦媒體創投家:創新藥行業的出海機會與現狀?

蔣佳佳:海外創新藥市場蘊含着廣闊的機遇。隨着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劇、疾病譜變化以及醫療水平提升,人們對創新藥的需求持續增長,這爲創新藥出海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由於定價和醫保模式的差異,海外創新藥的定價空間更大,醫保覆蓋更全面;因此中國藥企在海外市場有望以更大的投入產出比從而獲取更高的收益。

目前技術平台及管線的out-license模式成爲中國創新藥出海的重頭戲。根據數據統計,2023年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交易披露總金額達420億美元,同比增長112%,首付款總額超200億人民幣,同樣呈上漲趨勢。2024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領域共發生30多起License-out事件,TOP10交易的首付款金額共7.2億美元,交易總金額合計超過200億美元。

同時,NewCo模式正在成爲本土創新藥企實現國際化戰略的新趨勢。首先簡單解釋一下何謂NewCo模式,即國內Biotech將其中一個管線的非大中華區權益拿出來,作爲對價授權給海外新成立的一家公司,從而獲得BD交易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等,及NewCo的一部分股權;總結來說NewCo模式的商業本質就是BD+融資。

得益於恆瑞醫葯的高調入局,帶動了國內Newco模式的興起,隨後康諾亞、嘉和生物、岸邁生物、維立志博等創新藥企,也密集完成了NewCo交易。和常規的資產剝離顯著的差異點在於,NewCo具有很強的海外屬性,新資產公司主要是在海外市場融資、獨立運營、上市或被MNC收購從而實現股東最終退出。Newco的興起也反映出中國創新藥資產在美國市場的高認可度,疊加美國市場的資本活躍度高就促成了當下NewCo的火熱行情。

鈦媒體創投家:國內創新藥投資的機會在哪?

蔣佳佳:經歷過漫長週期的淬鍊,我們已經看到一批真正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的國產Biotech企業不斷湧現,這也是爲什麼從2022年開始海外MNC逐漸鍾情於淘金中國資產,不斷加強與中國創新藥企業的多層次合作,而且更多早期臨牀乃至臨牀前的管線同樣拿到不菲的交易對價——這表明中國新藥產業的源頭創新能力、早期研發能力愈發受到全球市場的高度認可。

從近幾年的融資數據來看,大、小分子仍佔據創新藥產業融資的半壁江山,同時,新興技術平台的成藥性和潛力逐漸被驗證和兌現:ADC、多抗、小核酸、TCE、核藥等新興技術平台備受資本青睞,以ADC、TCE、多抗爲典型代表的New modality成爲國產創新藥出海的新名片,相信未來也會出現更多的投資和出海機會。

另外,以代謝性疾病(GLP-1及多肽產業鏈)、呼吸系統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自免疾病爲代表的大疾病治療領域蘊含廣闊市場機會,以及AI在靶點發現、工藝優化等方面的深度應用無疑爲醫藥研發提供了顛覆式的跨界解決方案和平台技術,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方向。

關於AI製藥

鈦媒體創投家:AI製藥和CAAD的本質區別在哪?

蔣佳佳:AI製藥相較於CADD,在技術應用、數據處理、創新能力上都展現出了更爲先進和多元化的特點。

CADD通常作爲藥物研發的一個輔助工具,服務於傳統的藥物開發流程。其更多地依賴於已知的科學原理和已有的藥物結構特徵進行設計,雖然提高了藥物設計的效率,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實驗驗證和調整。

而AI製藥融合了機器學習(ML)、深度學習(DL)和生成式AI等技術,能夠對大量數據進行自我學習和提取,避免了化合物設計過程中的試錯路徑。通過AI技術,可以減少藥物發現及開發所需的時間和資源,降低成本,同時提高臨牀試驗的成功率。尤其是生成式AI,有可能爲以前無成藥性的靶點生成新分子,從而徹底改變藥物發現,爲藥物開發提供新途徑。

鈦媒體創投家:諾獎的頒佈對行業的影響有哪些?國內用AI預測蛋白質的水平與美國有多大差距?

蔣佳佳:諾貝爾獎的頒發能夠促進獲獎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爲應用技術,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mRNA技術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全球範圍內掀起了「mRNA」熱,相關企業表現搶眼。

此外,今年諾貝爾獎側重於AI領域更是代表了當下的研究熱點,能夠引導科研方向,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於相關領域,推動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並吸引更多的投資和資源投入。

目前中國AI預測蛋白質已有顯著進展,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張海倉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了CarbonNovo,以端到端的方式聯合設計蛋白質主鏈結構和序列;AI製藥前沿公司持續在全球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中獲得好成績,展示了國內AI製藥領域的研究實力和進展。

但相較於海外,中國仍面臨挑戰。國內在AI核心基礎技術的突破上仍顯不足,尤其在模型創新與算力資源方面與頂尖水平存在差距。國內大模型第一梯隊的算力資源基本上是萬卡規模,而美國的第一梯隊能達到10萬卡甚至更大規模,這對許多團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成本負擔。

此外,在製藥基礎建設方面,AI在蛋白質設計領域的表現受到數據量和質量的限制,因此仍需要製藥公司建立大量小分子與蛋白質的結合預測數據。

未來,我們認爲要解決這個限制性的問題,各領域的專家需要緊密合作,將計算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和生物技術相結合,以解決蛋白質設計中的多重挑戰。

鈦媒體創投家:IT巨頭/AI製藥公司/大型藥企在AI製藥上的佈局有什麼不同,您更看好哪種企業會更容易取得突破?

蔣佳佳:IT巨頭如騰訊、華爲、百度等,憑藉其在算法和算力上的優勢,通過自主研發建立AI製藥平台或與外部機構合作研發AI製藥項目進入市場。例如,騰訊開發了「雲深智藥」平台,華爲推出了華爲雲醫療智能體(EIHealth),百度成立了百圖生科BioMap。AI製藥初創企業通常利用自身的AI技術優勢切入製藥場景中的一個或多個環節,一般以與大型藥企合作的形式進入市場。這些公司更專注於技術創新和算法開發,並以多種商業模式實現AI製藥的落地,但同時也要解決大數據的問題。

大型藥企進入AI製藥領域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內部自建AI研發團隊,對外部AI製藥初創企業進行投資併購,以及與Internet Plus-related巨頭或AI初創公司合作。例如,諾華和葛蘭素史克是業內較早設立自己的AI部門的藥企。

我更看好AI製藥初創公司的機會。初創公司通常在技術創新上更爲靈活和迅速,能夠快速適應和應用最新的AI技術和算法,推動藥物研發的效率和效果。另外,AI製藥初創企業也展現出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包括AI+Biotech、AI+CRO、AI+Saas等,兼容兩種及以上商業模式的企業最多,這爲它們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會和靈活性。

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共有33家AI製藥相關企業完成了新一輪融資,披露總金額約13.2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3.12億元),也正表明AI製藥企業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關注和認可。

鈦媒體創投家:AI製藥進入商業化和臨牀的難點在哪?

蔣佳佳:目前,全球已有多款AI研發藥物進入臨牀,且最高進展已到臨牀三期;與此同時,有很多利用AI技術研發的藥物進入臨牀後失敗。目前的情況是,尚無AI研發的藥物成功上市。

從AI行業的基礎建設來看,在數據收集與利用的過程中,AI製藥行業必須直面數據的複雜性與敏感性。我國的醫藥大數據存在數據量少、數據體系不完整、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共享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將成爲製藥行業AI發展的主要障礙。

從藥學角度來看,生物學的複雜性給數據獲取和AI算法設計帶來巨大挑戰。藥學是一個融合化學和生物學的學科,在數據層面,二者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生物學數據涉及受體蛋白的構象變化,平衡和偏置信號等難以定量計算。

此外,化合物與人體靶點的反應過程非常複雜,但目前理論認知還不足,受環境影響因素很大,數據穩定性和可重複性差。這些因素都不太利於AI建模,會對療效和安全性的影響也難以把控。

鈦媒體創投家:國內AI製藥企業的機會在哪?投資機會在哪?

蔣佳佳:國家層面對AI醫療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如「十四五」規劃中明確「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爲AI製藥行業提供了政策導向與支持。隨着創新藥企降本增效的強烈訴求,AI製藥的潛在市場需求非常可觀。

我們認爲能聚焦在特定的領域發力、能更加垂直以形成更強的核心競爭力,並保持快速迭代是優秀AI製藥公司的關鍵。圍繞各自擅長的適應症領域,國內AI製藥公司正基於創新靶點,開發差異化明確的BIC/FIC藥物管線,並以License-out、合作等模式獲得產業公司認可,實現了AI Biotech模式的商業閉環。我們相信未來AI製藥將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郭虹妘 ,編輯|陶天宇)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評論 評論 · 瀏覽 224

熱點推薦

搶先評論

聲明

本頁的譯文內容由軟件翻譯。 Moomoo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翻譯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